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

  • 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22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

    2.1.1 雨水控制及利用

    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 渗(渗透)、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

    2.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计算土地标准,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 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 1. 9 弃流设施

    利用降雨量、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 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渗透至地下的 装置。

    储存雨水径流量并进行渗透的设施,包括渗透沟渠、入渗 池、入渗井、透水铺装等

    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埋

    2. 1. 13 入渗并 infiltra

    采用渗透检查井、渗透管将雨水有组织的渗人地下,超过渗 透设计标准的雨水由管沟排放的系统

    2. 1. 15 透水铺装

    perviouspavement

    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 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

    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可以截留雨水并入渗,或转输雨小 并利用植被净化雨水的设施。

    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或沟

    2.1. 18 渗透检查

    nfiltration trenc

    顶盖收集地面雨水且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 查维护装置。

    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的设施。

    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 水体。

    诸存一定时间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 延长排放时间的设施

    2.1.23生物滞留设施

    2.1.23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bioretention

    通过植物、土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 设施。

    2.2. 1 流量、水量

    Q 调蓄池进水流量; Q 出水管设计流量; Qy 设施处理能力; Vh 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 VL 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截留雨量; VL1 渗透设施的截留雨量: VL2 收集回用设施的截留雨量; VL3 调蓄排放设施的截留雨量: Vs 人渗系统的储存水量; Vt 调蓄排放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 W 需控制及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 W1 入渗设施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 W2 收集回用系统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 W。 渗透设施进水量: W 渗透量; W; 初期径流弃流量; W 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 Wx1 入渗设施内累积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过程中渗 的雨水量; W 回用系统的最高日用水量; q 设计暴雨强度; 9 渗透设施设计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qi 某类用水户的最高日用水定额

    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

    2.2.3计算系数及其他

    3.1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3.1.1降雨量应根据当地近期20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当缺 乏资料时可采用本规范附录A的数值。 3.1.2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 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3.1.3建设用地内应对雨水径流峰值进行控制,需控制利用的 雨水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水文及降雨资料具备时,也可按 多年降雨资料分析确定

    中:W 需控制及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m); 雨量径流系数; 控制径流峰值所对应的径流系数,应符合当地规划 控制要求; hy 设计日降雨量(mm): F 硬化汇水面面积(hm),应按硬化汇水面水平投 影面积计算。 1.4雨量径流系数宜按表3.1.4采用,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 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表3.1.4雨量径流系数

    续表 3. 1. 4

    3.1.5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可按本规 范第3.1.1条的规定或按当地降雨资料确定,且不应小于当地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1.6硬化汇水面面积应按硬化地面、非绿化屋面、水面的面

    3.1.5设计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可按本规 范第3.1.1条的规定或按当地降雨资料确定,且不应小于当地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1.6硬化汇水面面积应按硬化地面、非绿化屋面、水面的面 积之和计算,并应扣减透水铺装地面面积。 3.1.7屋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宜根据当地实测资料 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下列经验值:CODc70mg/L~ 100/S 20/L40/ L座 10 座40座

    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1.6硬化汇水面面积应按硬化地面、非绿化屋面、水面的面 积之和计算,并应扣减透水铺装地面面积

    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下列经验值:CODc70mg/L~ 100mg/L;SS20mg/L~40mg/L;色度10度~40度。

    3.2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和水质

    3.2.1绿化、道路及广场浇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 环冷却水补水等的最高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 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执行,平均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规定执行。 一一发米神欲物目

    3.2.2各类建筑物最高日冲厕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

    3.2.3景观水体补水量应根据当地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

    3.2.3景观水体补水量应根据当地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

    水处理自用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3.2.4回用雨水集中供应系统的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

    和SS指标应符合表3.2.4的规定,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 关标准的规定。

    3.2.5当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 确定。 3.2. 6 渗透设施的雨水渗透(利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Ws 渗透量(m); 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 K一土壤渗透系数(m/s); J一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O; A一有效渗透面积(m); t渗透时间(s),按24h计。 3.2.7土壤渗透系数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 可按表 3. 2. 7 选用。

    3.2.7土壤渗透系数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 可按表 3. 2. 7 选用。

    3.2.7土壤渗透系数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

    表 3. 2. 7土壤渗透系数

    续表 3. 2. 7

    3.2.8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 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所对应的垂直面积的1/2 计算; 3 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 计算; 4埋入地下的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3.2.8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4.1.1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应使场地在建设或改建后,对于常 年降雨的年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峰值的控制达到建设开发前的水 平,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1.2条和第3.1.3条的规定。 4.1.2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 调蓄排放系统中的单一系统或多种系统组合,并应符合下列

    4.1.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应使场地在建设或改建后,对于常

    4.1.2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

    T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开 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水体、湿地、坑塘、沟渠等; 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 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3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人雨水控 制及利用设施。

    4.1.5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

    4.1.5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

    地顶质察贡科 应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 态等。

    4.1.6雨水入渗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

    1可能造成珊塌、滑坡灾害的场所; 2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3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 场所。

    4.1.7传染病医院的雨水、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

    污染严重的场地雨水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有特殊污 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外排措施,并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止区域外雨水流入用地 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城乡建设用地竖 向规划规范》CJ83的要求

    4.1.10回用供水管网中,低水质标准水不得进入高水质标 系统。

    4.1.11雨水构筑物及管道

    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 范》GB50015的规定

    4.2.1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形式和各系统控制及利

    4.2.1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形式和各系统控制及利用的雨水 量,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系统,当受条件限制或条件不具备时,应增设调蓄排放系统。

    4.2.3硬化地面、屋面、水面上的雨水径流应控制及利用,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硬化地面雨水宜采用雨水人渗或排入水体; 2屋面雨水宜采用雨水人渗、收集回用,或二者相结合的 方式; 3 降落在水体上的雨水应就地储存。 4.2.4 屋面雨水利用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 当地水资源情况; 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的需求量和用水水质要求;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李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经济合理性。 4.2.5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屋面雨水应优先采用收集回用 系统: 1 降雨量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用水量与降雨量季节变化较吻合的建筑区或厂区; 3 降雨量充沛地区; 屋面面积相对较大的建筑。 4.2.6雨水回用用途应根据收集量、回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 律以及卫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雨水可用于景观用水、绿 化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路面和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 汽车冲洗用水、消防用水等。 4.2.7同时设有收集回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时,宜合用雨水 储存设施。 4.2.8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系统时,原水不应混合,出水 叫左涛水油温仓

    4.2.8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系统时,原水不应混合,出水 可在清水池混合

    4.3.1单一系统渗透设施的渗透能力不应小于汇水面需控制及 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当不满足时,应增加入渗面积或加设其他

    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下凹绿地面积大于接纳的硬化汇水面面积 时,可不进行渗透能力计算。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A,=W/(aKJt)

    4.3.2渗透设施的渗透时间t.应按24h计,其中入渗池、并的 渗透时间宜按3d计。

    渗透时间宜按3d计。 1.3.3入渗系统应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单一系统储存容积应能 蓄存入渗设施内产流历时的最大蓄积雨水量,并应按下式计算:

    渗透时间宜按3d计。

    式中: V 一入渗系统的储存水量(m3); 浚透设施进水量(m)

    W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3) 日不宜大王按本规范式

    W。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 4.3.4渗透设施进水量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宜大于按本规范式 (3.1.3)计算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

    (3.1.3)计算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

    60 X qc X(Fyye+F。)t 1000

    式中:F, 渗透设施受纳的汇水面积(hm); 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hm),理地渗透设施 取为0; 渗透设施设计产流历时(min),不宜大于120min; qc 渗透设施设计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L/(s· hm),按2年重现期计算。 4.3.5单一雨水回用系统的平均日设计用水量不应小于汇水面

    4.3.5单一雨水回用系统的平均日设计用水量不应小于汇

    需控制及利用雨水径流总量的30%。当不满足时,应在储存设 施中设置排水泵,其排水能力应在12h内排空雨水

    4.3.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储存设施,其储水量

    计算。当具有逐日用水量变化曲线资料时,也可根据逐日降雨量 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武中:Vh 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 初期径流弃流量(m3),应根据本规范式(5.3.5) 计算。

    4.3.7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下

    4.3.7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应按下式计算:

    当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应按下式

    式中:Q 一 出水管设计流量(L/s); 亚。—控制径流峰值所对应的径流系数,宜取0.2; q暴雨强度[L/(s·hm)],按2年重现期计算。 2当降雨过后才外排时,宜按6h~12h排空调蓄池计算 4.3.8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4.3.8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容积应符合下列

    1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 计出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Vt 调蓄排放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 tm 调蓄池设计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 Q一i 调蓄池进水流量(Ls); Q——出水管设计流量(L/s),按本规范式(4.3.7 确定。 2当雨后才排空时,应按汇水面雨水设计径流总量 取值。 4.3.9当雨水控制及利用采用人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的组合 时,人渗量和雨水设计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KJAstsZinty=W αKJAst, = Wi Zqinit, = W,

    式中:ts 渗透时间(s),按24h计;对于渗透池和渗透井, 宜按3d计; qi 一 第i种用水户的日用水定额(m3/d),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计算;

    n; 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 t 用水时间,宜取2.5d;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 体,并且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取7d甚至更 长时间,但需同时加大蓄水容积; Wi 入渗设施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 收集回用系统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3)。

    Vs+wx+Vh+Vt=w

    (4. 3. 10)

    式中:Wx一 入渗设施内累积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过程中渗透 的雨水量(m3)。 4.3. 11 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

    武中:fk 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 W.一 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m); hp一日降雨量(mm),因重现期而异; Fz建设场地总面积(m)。 .3.12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4. 3. 11)

    (4. 3. 12)

    式中: 建设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1.4 条确定; VL一一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截留雨量(m3)。 4.3.13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有效截留雨量应为各系统的截留 雨量之和,并应按下式计算:

    Vi=VLi+VL2+VL

    (4. 3. 13)

    式中: VL1 渗透设施的截留雨量(m); VL2 收集回用系统的截留雨量(m3); VL3 调蓄排放设施的截留雨量(m3)。

    量平衡计算,并应根据下列影响因素为确定:

    量平衡计算,并应根据下列影响因素为确定:

    1渗透系统或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有效储水容积、 汇水面日径流量、日渗透量。当透水铺装按本规范表3.1.4取径 流系数时,可不计算截留雨量。 2收集回用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雨水蓄存设施的 有效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雨水用户的用水能力。 3调蓄排放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调蓄设施的有效 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

    5.1.1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时 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种植屋面工程 技术规程》JGJ155的规定。

    5.1.1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时

    5.1.2屋面雨水系统中设有弃流设施时,弃流设施服务的各雨

    5.1.3屋面雨水宜采用断接方式排至地面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

    设施。当排向建筑散水面进入下凹绿地时,散水面宜采取消能防 冲刷措施

    5.1.4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生活污水、

    5.1.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 程》 CJJ 142 的规定。

    邮政标准5.1.6屋面雨水收集管道汇地下室内的雨水蓄水池、蓄

    或弃流池时,应设置紧急关闭阀门和超越管向室外重力排水,紧 急关闭阀门应由蓄水池水位控制,并能手动关闭

    5.1.7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

    当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的重现期小时,应在连接点设检查 益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 40m

    5.1.8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雨水入渗收

    5.1.9种植屋面上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宜设置在屋面结构板

    5.1.9种植屋面上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宜设置在屋面结构板

    上,斗上方设置带雨水算子的雨水口,并应有防止种植土进入雨 水斗的措施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 工程技术 建筑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建筑管理 |水利常用表格 |锻件标准 |电力弱电管理、论文 |水利工艺、技术交底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