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57-2017(最新版 替代SL 512-2011) 水工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 SL 757-2017(最新版 替代SL 512-2011)  水工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93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1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757-2017(最新版 替代SL 512-2011) 水工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3.1.1应根据混凝土的主要设计指标,进行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和配合比试验,提出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的混凝土 配合比。

    3.1.2水工混凝土选用的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 料品质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3.1.2水工混凝土选用的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

    3.2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3.2.1水泥的选择及其技术指标应遵守下列规定

    3.2.1水泥的选择及其技未指标应遵等下列规定: 1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硅酸盐水泥。 2环境水对混凝土有硫酸盐腐蚀性时,宜选用抗硫酸盐硅 酸盐水泥。 3受海水、盐雾作用的混凝土,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4选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应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适应。 5根据工程的特殊需要,可对水泥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 细度等指标提出专门要求。 3.2.2骨料的选用应遵循优质、经济、环境保护、就地取材的 原则。粗、细骨料的品质指标应符合SL677的规定。 3.2.3水工混凝土掺合料可选择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火山 灰等。掺合料可单掺也可复掺,其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工程的技术 要求、掺合料品质和资源条件,经试验确定。其中粉煤灰宜选用 F类I级或Ⅱ级粉煤灰。 3.2.4水工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掺入减水剂、引气剂、速凝剂等 外加剂,掺人外加剂的具体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工程的技术要求、

    3.2.4水工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掺入减水剂、引气剂、速凝剂等

    外加剂,掺入外加剂的具体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工程的技

    3.2.5拌和与养护混凝土用水检验项目和标准应满足SL67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1应根据混凝土强度、抗渗、抗冻及耐久性等主要设计指 标,按SL352一2006附录A的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 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选择粗骨料合理级配、 最优砂率、最小单位用水量及胶凝材料用量。 3.3.2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根据混凝土主要设计指标经试验确定 且应满足SI.654的要求

    表3.3.3F类粉煤灰的最大掺

    注1:本表适用于F类I级、Ⅱ级粉煤灰,F类Ⅲ级粉煤灰的最大掺量应适当降 低,降低幅度通过试验论证确定。 注2: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与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相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 水泥混凝土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与矿渣硅酸盐水泥(P·S·A)混凝土相同, 注3:本表所列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不包含代砂的粉煤灰

    注1:本表适用于F类I级、Ⅱ级粉煤灰,F类Ⅲ级粉煤灰的最大掺量应适当降 低,降低幅度通过试验论证确定。 注2: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与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相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 水泥混凝土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与矿渣硅酸盐水泥(P·S·A)混凝土相同, 注3:本表所列的粉煤灰最大掺量不包含代砂的粉煤灰

    3.3.4混凝土极限拉伸值应通过试验确定,对于结构构件混凝

    4.1.1混凝土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垂直运输方案设计和水平 运输方案设计,其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养护和温度控制等各施工环 节衔接合理。 2施工工艺和设备配套合理,施工机械化程度符合工程 特点。 3 运输过程的中转环节少,运距短。 4 混凝土浇筑设备布置应兼顾金属结构、机电安装需求。 5混凝土施工方案应对控制性工期、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 大型临建工程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1.1混凝土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垂直运输方案设计

    1.2混凝土浇筑设备选择应遵守

    1起吊设备能控制整个平面和高程上的浇筑部位,能承担 金属构件、模板、钢筋吊运等辅助工作。 2生产能力满足单仓入仓强度和高峰时段浇筑强度要求。 3设备性能良好,生产率高,配套设备能发挥主要设备的 生产能力。 4在固定的工作范围内能连续工作,设备利用率高。 5不压占浇筑块,或不因压占浇筑块而影响工期目标

    4.2.1混凝土垂直运输方案可选择门机、塔机、缆机、塔带机、 胶带机、履带吊、混凝土泵、真空溜管(槽)及汽车直接人仓等 单种设备方案或多种设备的组合方案,

    水工建筑物的结构、规模、工程量与浇筑部位的分布情

    况以及施工分缝等特点。 2按总进度拟定的各施工阶段的控制性浇筑进度、浇筑强 度要求。 3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特点、导流方式及分期。 4混凝土运输设备的形式、性能和生产能力。 5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生产能力。 6模板、钢筋、构件的运输、安装方案。 7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的安装方案。 4.2.3河谷较宽、混凝土工程量较大及浇筑强度较高的水工混 凝土结构可选用门机、塔机为主的施工方案。对于高度较低的水 工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履带吊等移动起重设备浇筑的施工 方案。 4.2.4狭窄河谷上高混凝土坝工程可选用缆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缆机的具体型式宜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及浇筑强度等综 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4.2.5对于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浇筑强度高的水工大体积混凝 土,在有条件时可选用塔带机或胎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4.2.6碾压混凝土可采用自卸汽车直接入仓,也可采用胶带机, 塔带机、真空溜槽(管)或满管溜槽配合仓面转料等施工方案。 采用真空溜槽(管)时,其倾角宜大于45°,单级落差不宜大 于70m。 4.2.7对于断面较小、钢筋较密集的薄壁结构及孔洞回填等 般混凝土设备不易达到的部位,宜采用混凝土泵进行浇筑。 4.2.8混凝土施工设备生产率及数量可按附录A.1计算,并应 遵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起吊设备的小时循环次数应根据设备运行速度、 取料点至卸料点的水平及垂直运输距离、设备配套情况、施工管 理水平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分析计算或用工程类比法确定。 2混凝土起吊设备实际生产率可根据吊罐容量、设备小时 循环次数、可供浇筑的仓面数和辅助吊运工作量等经计算或用工

    6模板、钢筋、构件的运输、安装方案。 7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的安装方案。 4.2.3河谷较宽、混凝土工程量较大及浇筑强度较高的水工混 凝土结构可选用门机、塔机为主的施工方案。对于高度较低的水 工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履带吊等移动起重设备浇筑的施工 方案。 4.2.4狭窄河谷上高混凝土坝工程可选用缆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缆机的具体型式宜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及浇筑强度等综 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4.2.5对于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浇筑强度高的水工大体积混凝 土,在有条件时可选用塔带机或胎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4.2.6碾压混凝土可采用自卸汽车直接人仓,也可采用胶带机、 塔带机、真空溜槽(管)或满管溜槽配合仓面转料等施工方案。

    凝土结构可选用门机、塔机为主的施工方案。对于高度较低的 工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履带吊等移动起重设备浇筑的放 方案。

    4.2.4狭窄河谷上高混凝土坝工程可选用缆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缆机的具体型式宜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及浇筑强度 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合分价比牧后确定。 4.2.5对于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浇筑强度高的水工大体积混凝

    4.2.5对于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浇筑强度高的水工大体积混凝

    4.2.5对于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浇筑强度高的水工大体积混凝

    4.2.6碾压混凝土可采用自卸汽车直接入仓,也可采用胶带机、 塔带机、真空溜槽(管)或满管溜槽配合仓面转料等施工方案。 采用真空溜槽(管)时,其倾角宜大于45°,单级落差不宜大 于70m。

    4.2.7对于断面较小、钢筋较密集的薄壁结构及孔洞回填等

    4.2.8混凝土施工设备生产率及数量可按附录A.1计算,并应 遵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起吊设备的小时循环次数应根据设备运行速度 取料点至卸料点的水平及垂直运输距离、设备配套情况、施工管 理水平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分析计算或用工程类比法确定。 2混凝土起吊设备实际生产率可根据吊罐容量、设备小时 循环次数、可供浇筑的仓面数和辅助吊运工作量等经计算或用工

    程类比法确定。其中,辅助吊运工作量可按吊运混凝土当量时间 的百分比计算,可在下列范围内取值:重力坝为10%~20%, 轻型坝为20%~30%,厂房为30%~50%。 3胶带机实际生产率应根据胶带宽度、运行速度、胶带倾 角大小和装料方式等计算确定。 4混凝土施工设备数量应根据月高峰浇筑强度、仓面小时 强度和混凝土施工设备实际生产率并考虑一定的备用系数计算 确定。 5混凝土高坝施工方案设计,宜采用计算机仿真混凝土施 工全过程,并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拌和、运输、起吊设备数量 及其生产率、利用率,预测各期浇筑部位、高程、浇筑强度、坝 体上升高度和整个施工工期。

    4.3.1混凝土水平运输方案可采用无轨运输、有轨运输及胶带 机等。混凝土运输设备应根据工程地形条件、混凝土搅拌楼高程 和位置、起重机取料方式、卸料点的要求、混凝土量的大小、运 输强度和运距等因素综合选择,与选定的垂直运输施工方案相协 调,同时与混凝土拌和及平仓振捣能力相适应。 4.3.2混凝土水平运输方案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 1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及和易性。 2混凝土水平运输设备总的运输能力,应满足施工进度计 划要求的浇筑强度。 3混凝土水平运输的效率,应与混凝土拌和、混凝土垂直 运输、仓面浇筑等所要求的小时生产能力相适应。 4混凝土的运输工具应按要求设有遮盖和保温设施。 4.3.3无轨运输方案可采用自卸汽车、搅拌运输车、汽车运立 罐和侧卸料罐车等。无轨运输方案宜优先选择与起重机吊罐不摘 钩作业方式相配的自卸汽车或侧卸料罐车。当混凝土运距较远、 运输量较小以及供料点分散时,宜选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4.3.1混凝土水平运输方案可采用无轨运输、有轨运输及胶带 机等。混凝土运输设备应根据工程地形条件、混凝土搅拌楼高程 和位置、起重机取料方式、卸料点的要求、混凝土量的大小、运 输强度和运距等因素综合选择,与选定的垂直运输施工方案相协 调,同时与混凝土拌和及平仓振捣能力相适应

    4.3.5混凝土运输距离较短、供料较集中时,可选用胶带机运 输方案。 4.3.6碾压混凝土水平运输方案应根据工程地形条件、人仓方 案、人仓强度和运距等因素选择,可选用自卸汽车或胶带机。 4.3.7混凝土水平运输设备的工作循环时间、运输能力及数量 配置计算可按附录A.2计算。

    4.3.6碾压混凝土水平运输方案应根据工程地形条件

    案、人仓强度和运距等因素选择,可选用自卸汽车或胶带机。 4.3.7混凝土水平运输设备的工作循环时间、运输能力及数量 配置计算可按附录A.2计算。

    4.4.1混凝土搅拌楼及运输线路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4.4.1混凝土搅拌楼及运输线路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搅拌楼宜靠近浇筑地点和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并 应满足原材料进料和混凝土出料线路布置的要求。 2出料线高程应根据混凝土浇筑方案、水平运输方式及运 输距离综合比较确定,宜优先考虑适应浇筑量比重大的浇筑运输 方式。 3混凝土水平运输线路布置宜与整体施工布置相结合,宜 缩短运距,使线路布置顺畅,施工干扰少。无轨运输时混凝土施 工道路宜结合开挖出渣道路。 4.4.2门机、塔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减少门机、塔机等起重设备及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2当建筑物宽度或高度超过所选用的门机、塔机覆盖范围 时,可在建筑物内架设栈桥,将门机、塔机布置在栈桥上。 3栈桥型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分析确定 4.4.3统 缆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缆机宜基本控制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范围,并合理扩大 缆机浇筑控制范围。 2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宜缩小缆机跨度和塔架高度 减少缆机平台土建工程量。

    1混凝土搅拌楼宜靠近浇筑地点和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并 应满足原材料进料和混凝土出料线路布置的要求。 2出料线高程应根据混凝土浇筑方案、水平运输方式及运 输距离综合比较确定,宜优先考虑适应浇筑量比重大的浇筑运输 方式。 3混凝土水平运输线路布置宜与整体施工布置相结合,宜 缩短运距,使线路布置顺畅,施工干扰少。无轨运输时混凝土施 工道路宜结合开挖出渣道路。

    3混凝土供料平台宜平直,设置高程宜接近项顶;供料平 台的宽度和长度满足混凝土施工及辅助作业的要求。 4主索垂度可取跨度的5%,两端主索铰点高差宜控制在 跨度的5%以内,最内侧起吊点与主索铰点水平距离不宜小于跨 度的10%。

    4.4.4塔带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塔带机宜布置在坝内,以提高浇筑控制范围, 2水平运输宜选用胶带机,其运输能力应满足塔带机的人 仓强度。 3塔带机不宜承担钢筋、模板吊运和仓面设备转移等工作

    5.1.1混凝土施工程序应与导流程序、施工总进度协调一致。 应分析混凝土施工与截流、度汛、土石方开挖与基础处理、金属 结构及埋件安装、下闸蓄水与供水、机组分批发电等项目之间的 关系,合理安排混凝土施工程序

    5.1.2大坝(水闸)混凝土施工程序应满足大坝(水闸)安全 度汛、下游供水和水库蓄水要求,浇筑强度宜均衡,各浇筑块宜 均匀上升。

    5.1.3电站(泵站)厂房混凝土施工程序应与开挖施工、基础 处理、金属结构及埋件安装、发电机组(水泵)安装、相邻结构 混凝土施工相协调,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宜优先形成安装间, 完成桥式吊车的安装。

    运输条件、隧洞长度、断面结构和工期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施 工程序。平洞边墙和顶拱混凝土宜一次衬砌完成或先边墙后顶 拱,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和大断面隧洞,宜结合隧道开挖采取先顶 拱后边墙的方法。斜井及竖井混凝土衬砌宜全断面分层(段)浇 筑或采用滑模浇筑

    5.2.1 混凝土工程施工进度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符合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确定的(节点)工期 2 满足施工导流和安全度汛对工程形象面貌的要求。 3 满足蓄水、发电、通航及灌溉等对混凝土浇筑高程的 要求。 混凝士施工进度应与基础开挖与处理、接缝灌浆、金属

    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等的施工进度相互协调,并满足温度控制要 求及施工期间的结构稳定安全要求

    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等的施工进度相互协调,并满定温度控制要 求及施工期间的结构稳定安全要求 5按照当前平均先进水平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强度和上升 速度,并留有余地。

    5按照当前平均先进水平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强度和上升

    5.2.2施工进度分析可采用关键线路分析法和计划评审技术,

    5.2.4混凝土施工进度安排应分析有效工作天数。气象因素影

    ,4混凝土施工进度安排应分析有效工作天数。气象因素影 工标准应按SI303执行

    5.2.5混凝土坝(水闸)的月平均上升速度应考虑建筑物

    型式、浇筑块数量、浇筑层厚、浇筑设备能力及温度控制等因 素,通过浇筑排块或工程类比确定。碾压混凝土坝的月平均上升 速度应根据仓面面积、混凝土人仓手段、仓面作业能力、温度控 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5.2.6电站(泵站)厂房混凝土月平均上升速度应统筹兼顾机 电设备、金属结构及各种埋件安装等工序,通过浇筑排块或工程 类比确定。

    5.2.7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进度应在分析围岩特性、分段长度、

    度、月上升速度、月浇筑强度曲线等主要施工强度指标。混凝土 项浇筑期内的月不均匀系数应按SL303执行

    总表和主要材料年度供应计划表

    6.1.1大体积混凝土及重要部位结构混凝土应进行混凝土温度 控制设计。高坝、中坝及其相应建筑物混凝土宜采用有限元法进 行温度场、温度应力分析后制定合理的温度控制标准及温控防裂 措施;低坝及其相应建筑物可参照类似工程经验进行温度控制设 计;碾压混凝土坝应针对其通仓薄层连续上升等施工特点进行温 度控制设计。

    控制设计。高坝、中坝及其相应建筑物混凝土宜采用有限元法进 行温度场、温度应力分析后制定合理的温度控制标准及温控防裂 措施;低项及其相应建筑物可参照类似工程经验进行温度控制设 计;碾压混凝土坝应针对其通仓薄层连续上升等施工特点进行温 度控制设计。 6.1.2对于高坝、中坝及其相应建筑物,应进行混凝土力学 热学、极限拉伸、徐变和自生体积变形等性能试验,低坝及其相 应建筑物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设计龄期大于28d的混凝 土,选择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时应考虑早期抗裂能力要求。 6.1.3基础部位混凝土,宜在有利季节浇筑,如需在高温季节 浇筑,应经过论证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使混凝土最高温度控 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1:2对于高项、中项及其相应建巩物,应进行混微 热学、极限拉伸、徐变和自生体积变形等性能试验,低坝及其相 应建筑物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设计龄期大于28d的混凝 土,选择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时应考虑早期抗裂能力要求。 6.1.3基础部位混凝土,宜在有利季节浇筑,如需在高温季节 浇筑,应经过论证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使混凝土最高温度控

    6.1.3基础部位混凝土,宜在有利季节浇筑,如需在高温季节 浇筑,应经过论证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使混凝土最高温度控 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6.1.3基础部位混凝土,宜在有利季节浇筑,如需在高温季节

    6.1.4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在5℃以下或最低气温连续5d

    6.1.4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在5℃以下或最低气温连续5d

    6.1.5混凝土坝施工应控制各坝块均衡上升,相邻块高差不宜 超过12m,相邻坝块浇筑时间的间隔宜小于30d。

    6.1.5混凝土坝施工应控制各坝块均衡上升,相邻块高差不宜

    6.2.1应根据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性能、结构特点,结合坝 区气候条件,研究制定各部位混凝土基础容许温差、上下层容许 温差和内外温差对应的允许最高温度,同时应重视遇气温骤降及 冬季的保温设计。

    标准应符合SL319和SL282的规定。

    6.2.3应根据混凝土结构、气温、水温、目照及水库运行条件

    6.2.3应根据混凝王结构、气温、水温、日照及水库运行条件 计算确定稳定温度场或准稳定温度场,结合容许温差标准,提出 各部位混凝土各月的设计允许最高温度:并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基础约束区混凝土,按基础容许温差计算的最高温 度与内外温差对应的允许最高温度比较后取低值作为设计允许最 高温度。 2对于脱离基础约束区混凝土,设计允许最高温度由内外 温差对应的允许最高温度控制,同时应满足混凝土上下层容许温 差要求。

    6.3温度控制与防裂措施

    6.3.1高坝、中项及其相应建筑物的温度控制和防裂措施应根 据坝址气温、水温、地温等自然条件,坝体结构特点及混凝土原 材料,混凝土性能,基岩特性等,进行施工期混凝土温度计算后 确定,计算方法见附录B。

    6.3.2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主要采取优化结构设计

    缝分块、改善混凝土性能、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降低混凝土水 化热温升、通水冷却及表面保温等综合措施,高坝、中坝及其相 应建筑物宜通过温度及温度应力计算系统分析后确定各种措施的 最优组合。

    6.3.3宜根据坝址气候条件、坝体结构特点、施工机械及施工

    6.3.3宜根据坝址气候条件、坝体结构特点、施工机械及施工 温控水平,考虑温控措施合理配套,对大坝等混凝土结构进行合 理分缝分块

    6.3.4应采用合适的混凝士原材料,改善混凝士性能、

    应采用合适的混凝土原材料,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 4

    疑土抗裂能力。有条件时宜优先选用石灰岩质等线膨胀系数小的 人工骨料。在满足混凝土各项设计指标的前提下,宜采用水化热 低的水泥,优化配合比设计。

    6.3.5应合理安排混凝土施工程序及施工进度,在有利季节

    筑基础约束区混凝土。基础约束区混凝土应短间歇均匀上升, 应出现薄层长间歇

    6.3.6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允许最高温度确定浇筑温度控制要 并结合现场浇筑环境和施工条件,选择预冷骨料和拌和加冰争 施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对预冷混凝土进行遮阳保温,减车 输途中和仓面浇筑过程中温度回升。

    6.3.6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允许最高温度确定浇筑温度控制要求, 并结合现场浇筑环境和施工条件,选择预冷骨料和拌和加冰等措 施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对预冷混凝土进行遮阳保温,减少运 输途中和仓面浇筑过程中温度回升。 6.3.7应合理控制浇筑层厚和层间间歇期,浇筑层厚应根据仓 面大小、浇筑能力、设计允许最高温度及采用的温控措施等综合 分析确定,浇筑层厚宜为2~3m,混凝土层间间歇时间宜为 510d。

    面大小、浇筑能力、设计允许最高温度及采用的温控措施等综合 分析确定,浇筑层厚宜为2~3m,混凝土层间间歇时间宜为 5~10d.

    6.3.8通水冷却应根据混凝土各阶段温度控制要求分为初

    中期和后期,并遵循下列原则:

    1初期可通制冷水或低温河水冷却,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 中期可通河水冷却,控制低温季节坝体内外温差;后期通制冷水 或河水冷却,使坝体达到接缝灌浆温度。 2应通过分析计算确定水管间距、通水方式、通水水温、 通水流量和通水时间等,计算方法见附录B。 3初期通水可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刻进行,中期通水在低温 季节前进行,后期通水在混凝土接缝灌浆前进行。 4初期通水时坝体混凝土与冷却水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 25℃,坝体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d;中后期通水时坝体混凝土 与冷却水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坝体降温速度不宜大于 0.5℃/d。水流方向应每24h调换1次。

    6.3.9混凝土表面保温保护措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遇气温骤降时,对未满28d龄期的混凝土暴露面,应进 行表面保护。对基础强约束区、上游坝面及特殊结构面等重要部 位应进行严格的表面保护,其他部位也应进行一般表面保护。 2在气温变幅较大的季节及低温季节,长期暴露的基础混 凝土及其他重要部位混凝土,应要加保温。 3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内外温差确定模板拆除时间, 不宜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时拆模。如必须拆模,应在拆模的同时采 取保护措施。

    4应结合模板类型、材料性能等综合考虑混凝土侧面保护 措施。 5混凝土表面保护后等效放热系数应根据不同部位、结构 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和气候条件经计算确定,并选用相应的保温材 料,计算方法见附录B。 6已浇好的底板、护坦、闸墩、混凝土面板等薄板(壁) 建筑物,其顶(侧)面宜保护到过水或蓄水前。空腔、孔洞进出 口等部位在进入低温季节前应封闭。浇筑块的棱角和突出部分应 加强保护。

    6.3.10特殊部位的温度控制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6.3.10特殊部位的温度控制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岩基深度超过3m的塘、槽回填混凝土,宜采用分层 尧筑或通水冷却等温控措施,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将回填混凝 土温度降低到基岩相近温度后,再继续浇筑上部混凝土。 2预留槽应在两侧老混凝土温度达到该部位准稳定温度后 回填混凝土。回填混凝土宜在有利季节浇筑,其他季节浇筑时应 进行论证并采取相应温度控制措施。 3采取并缝措施时,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并缝块及其下部 昆凝土温度控制要求。 4孔洞封堵的混凝士宜采用综合温控播施

    温度监测主要包括混凝土温度监测和通水冷却水温监测。 6.4.1 5.4.2 除利用永久监测仪器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外,未理设永 久监测仪器的浇筑块宜进行临时监测,可采用简易测温管等测 量,基础约束区等重要部位1~2个浇筑仓宜布置1组测点,其 他部位46个浇筑仓宜布置1组测点

    7.1.1接缝灌浆施工组织设计宜包括灌区布置规划、灌浆系统 布置、灌浆程序、灌浆工艺选择、灌浆进度安排等内容。 7.1.2应分析灌浆施工进度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施工度 汛、水库蓄水及施工总进度的关系,分析汛期未灌浆部分结构挡 水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7.1.3应分析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分缝分块尺寸、灌浆温度、 混凝土浇筑过程及温控措施等对接缝张开度的影响,并据此选择 合适的灌浆材料和灌浆工艺

    7.2接缝灌浆进度安排

    7.2.1接缝灌浆宣安排在低温季节进行。经分析论证并制定相 应的措施后,可安排全年接缝灌浆施工。 7.2.2接缝灌浆应从低到高分层施工。在同一高程上,重力坝 宜先灌纵缝再灌横缝;拱坝宜先灌横缝再灌纵缝。拱坝横缝灌浆 宜从中间向两岸推进,重力坝纵缝灌浆宜从下游向上游推进,或 先灌上游第一道缝后,再从下游向上游推进

    7.2.3接缝灌浆施工进度安排应与混凝土浇筑及通水冷却相协

    1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的龄期宜大于4个月,在采取了有 效措施的情况下,也不宜少于3个月。 2除顶层外,灌区上部设相应的同冷区、过渡区和盖重区: 其中灌浆区、同冷区通水降温目标温度为接缝灌浆温度,过渡区 通水降温自标温度根据接缝灌浆温度和上部盖重区温度确定。 7.2.4拱坝横缝封拱灌浆进度宜均衡上升,并应满足各时段独 立坝段悬臂高度要求。

    7.2.5纵缝灌浆应在相应高程挡水前完成,如需在挡水以后进 行灌浆,应对项体应力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7.2.6纵缝并缝时缝面两侧混凝土宜冷却至设计并缝温度,或 采取设置并缝廊道、布置并缝钢筋等措施进行处理。 7.2.7接缝灌浆灌区相邻部位需进行接触灌浆、固结灌浆或惟 幕灌浆时,接触灌浆、固结灌浆及雌幕灌浆宜安排在相邻接缝灌 浆完成后施工。

    7.3.1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选择成熟可靠的灌浆工艺, 对新型灌浆工艺,应经充分论证及工艺试验后方可采用。 7.3.2接缝灌浆系统应分区进行布置,分区高度宜为9~12m, 分区面积宜为200~300m

    时称坐催水, 7.3.2接缝灌浆系统应分区进行布置,分区高度宜为9~12m 分区面积宜为200~300m。 7.3.3接缝灌浆的出浆方式可分为支管上预理出浆盒的点出浆 方式、拔管成孔的线出浆方式以及底部设出浆槽的面出浆方式, 宜优先采用面出浆方式或线出浆方式。

    7.3.4根据接缝灌浆需要,接缝两侧混凝土内应理设一定数量

    7.3.5应对接缝灌浆缝面张开度进行分析,缝面张开度不宜/

    7.3.6接缝灌浆其他相关要求应符合SI.62的规定,

    8.1.1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规模按砂石原料小时处理能力划分为 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划分标准见表8.1.1。砂石加工系 统生产规模可按附录C进行计算。

    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规模划分标准 单

    8.1.2砂石加工系统主要生产车间工作制度宜采用两班制,制 砂车间可采用三班制,粗碎或超径石处理应与料场作业工作班制 相一致。

    1十法生产时应解决粗骨料裹粉、成品砂石粉含量、细度 模数控制和粉尘污染等问题。 2湿法生产时应解决成品砂脱水、细砂流失和废水与废渣 处理等问题

    砂石加工系统厂址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厂址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及流沙等不良地质地段。 2广址选择在天然砂石料场边缘时,运输道路和广内设施 避开采区边界范围线,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厂址选择在人工料场附近时,安全距离应符合GB6722

    8.2.1砂石加工系统工艺流程应按照混凝土骨料控制级配设 并满足其他砂石料级配要求。

    8.2.2砂石加工系统工艺流程设计应进行砂石料平衡

    算时应根据原岩特性确定合适的砂石料成品率、破碎机排料口大 小或线速度、筛分效率及加工损耗等。 8.2.3砂石加工系统各车间流程量计算应平衡,破碎筛分设备 的配置和负荷应相对均衡。

    1工艺流程应根据天然砂石料料场级配、可采量及成品砂 石料需要量进行平衡计算后确定。采用多料场或组合料源的砂石 加工系统,应按主料场进行平衡计算,并对辅助料场级配进行 校核。 2天然砂石料料源中超径石含量较大时,宜采用超径石处 理工艺。 3天然骨料宜采用开路生产工艺;天然级配与设计级配差 异较大且砾石含量较高时,可采用增加破碎设备的闭路生产 工艺。 4天然砂细度模数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掺合机械制砂或 脱出细颗粒等综合工艺措施进行调整

    1人工骨料生产工艺应根据砂石原岩特性、成品骨料级配 和质量指标确定;不同料源宜分设加工系统或分设生产线进行 加工。 2采用颚式破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的粗碎车间,宜预先分 离小于成品最大粒径的原岩。采用干法生产工艺且原岩中含泥量 过高时,宜在粗碎前端设置除泥工艺。 3粗碎宜采用开路生产工艺,中细碎宜采用闭路生产工艺

    4加工过程中原岩易产生针片状或易产生石粉时,应采用 骨料整形和防止骨料过破碎的工艺和设备。 5立轴冲击破碎机制砂应与检查筛分构成闭路循环,制砂 给料粒径不宜大于60mm;干法制砂时,原料含水率不宜大于 3%。采用棒磨机开路制砂时,应保证给料粒度、给料量和给水 量的稳定。 6特大型及大型人工砂石加工系统宜采用立轴冲击破碎机 与棒磨机联合制砂工艺。

    8.2.6砂石加工系统给水应满足砂石料生产、环境保护

    用水的要求,给水压力不应小于0.2MPa。供水根据地形条件宜 设置恒压高位调节水池,调节水池容量应满足高峰日平均2.0~ 3. 0h用水量,

    8.2.7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废水处理量应根据砂石生产用水量扣除成品骨料含水、 冲洗飞溅、蒸发等水量损失确定。 2各车间生产废水应集中处理。 3各构筑物平面及竖向布置应满足废水(渣)在构筑物之 问的重力流动。

    8.3.1同车间宜选配相同规格型号的设备,特大型及大型砂石 加工系统同车间破碎筛分设备不宜少于2台;设备负荷率根据原 岩特性宜选取65%~90%。

    8.3.2破碎设备的配置选型应遵循下列原则:

    1破碎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应根据原岩特性、车间处理能力 和最大进料粒径确定。 2砂石原岩为难碎或磨蚀性高岩石时,粗碎应选择颚式破 碎机或旋回破碎机,中、细碎宜选择圆锥破碎机,超细碎宜选择 细腔型圆锥破碎机或“石打石”立轴冲击破碎机。 3砂石原岩为中等可碎岩石时,粗碎可选择旋回破碎机

    颚式破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中、细碎可选择反击式破碎机,超 细碎可选择“石打铁”立轴冲击破碎机。当选择反击式破碎机 时,应对产品中特大石和大石的含量和粗骨料中径筛余进行 复核。

    1筛分设备配置应根据处理量、筛分机处理能力及设备负 荷率确定。 2筛分设备应按每层筛网的部分筛分效率计算处理能力 按计算的最大筛分面积配置筛分设备。 3半成品料的筛分应选择重型圆振动筛,人工干法制砂分 级宜选择高频振动筛。单台振动筛层面不宜多于3层。 4采用圆筒或槽式洗石机洗石时,应配置脱水筛对尾料进 行脱水;采用振动筛冲水洗石时,应配置螺旋分级机对细颗粒脱 水。洗石机的配置应满足砂石 大进料粒径和处理能力的要求

    1应根据制砂原料特性及含水率、进料粒径、车间处理量、 产砂率及石粉含量等因素确定。 2采用立轴冲击破碎机制砂时,设备的处理能力应与砂分 级设备配套;采用棒磨机制砂时,设备生产能力和数量根据生产 性试验或同类工程经验确定

    8.4.1砂石加工系统总布置应满足工程施工、运行管理、设备 检修维护、安全、消防、防洪度汛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根据 工艺流程的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布置,砂石 料料流宜沿场地由高位向低位或沿供料方向布置。

    8.4.2砂石加工系统布置应集中、紧凑。同车间生产设备宜在

    凝土生产系统或交通主干道;带式输送机线路布置应线路顺畅,

    搭接密闭,不撒料。 8.4.4半成品堆场容量应按粗碎处理能力3~5d的需要量储存; 生产垫层料、反滤料时,应适当扩大半成品堆场的储存量。

    8.4.5成品骨料堆场应满足下列

    1成品骨料堆场活容积应满足混凝土高峰施工时段粗骨料 3~5d、细骨料5~7d需要量;当砂石加工系统与混凝土生产系 统共用骨料堆场时,储存量宜取上限值。 2特大型及大型砂石加工系统堆场宜采用带式输送机廊道 取料。 3特大石、大石骨料堆抛落落差大于3m时应设置缓降 设施。 4成品骨料外运垂直高差大时,宜优先采用竖井储运成品 骨料。 5湿法制砂成品仓不应少于3个,单仓容积应满足湿砂白 然脱水时间要求;砂堆场应设置防雨棚;堆场应有良好排水系 统,料堆间应设置隔料墙。 6碾压混凝土用砂和常态混凝土用砂宜分开堆存。 7寒冷地区成品砂堆场应采取防冻措施。

    9.1.1混凝士生产系统规划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生产系统应满足工程施工总进度和施工总布置的 要求;建设分期工程的混凝土生产系统设置应有序衔接。 2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设置应满足工程部位、混凝土品种、 浇筑手段、浇筑强度和预冷(热)的要求。 3混凝土生产系统宜集中设置。 9.1.2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规模可按小时设计生产能力划分为特 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划分标准见表9.1.2。

    9.1.1混凝士生产系统规划应满足下列要求

    1.2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规模划分标

    9.2工艺流程与设备配置

    9.2.1工艺流程设计应满足工程混凝土不同施工时段、部位、 品种、配合比、温度控制标准和生产强度与质量要求。 9.2.2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小时生产能力宜根据混凝土高峰月浇 筑强度确定,可按公式(9.2.2)计算:

    式中 Q. 小时生产能力,m/h;

    Q, = K,Q./MN

    (9. 2. 2])

    ....
  • 水利管理 混凝土结构 施工组织设计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专题: 市政常用表格 |蝶阀标准 |水利软件、计算 |医疗器械标准 |锻件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