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895-2018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 DB13/T 2895-2018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7.1.1梯田工程防御标准宜采用10a一遇6h最大降雨量,在半干旱地区,可提高到20a一遇6h 最大降雨量。

    1.2梯田布置应根据地形条件,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择坡度在25°以 层较厚的坡耕地或荒坡地上;沿等高线、以道路为骨架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耕作

    7.1.3梯田应配套田间道路、坡面小型蓄排工

    乳制品标准7.1.4按梯田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由、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等型式;坡耕地改造应优先 田;土层较薄或坡度较陡的坡耕地、荒坡地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坡式梯田;坡度不大于20° 坡耕地可采用隔坡梯田。

    1.5按梯田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混凝土预制件坎梯田等,应优先选用当 梯田型式。

    要考虑灌溉和小型机械耕作、利用方式的要求。梯田断面参数应符合附录D中表D.1的规定。 7.1.7梯田田坎上应修筑田,以容蓄田面降水;暴雨多发区,应沿梯田田面内侧布设排水沟,与坡 面排水工程相连,排除田面不能容蓄的降水。坎应种植植物进行护坎,并应选用耐旱、多年生、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胁地较小的埋坎植物种植

    7.2.1水平梯田断面设计

    7.2. 1.1±坎水平梯田

    a)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坎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0m; b)蓄水田高度宜取 0.3 m~0.5m,田硬顶宽度宜取 0.3m~0.5 m:

    DB13/T 28952018

    d)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活土 层厚应大于0.3m,田面净宽和田坎高度应按下列公式(1)、(2)计算

    式中:符号意义见图1。

    图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图

    明:θ一原地面坡度;α一田坎坡度;H一梯田田坎高度,m;B一原坡面斜宽,m;Bm—梯田田面毛宽 梯田田面净宽,m:b一梯田田坎占地宽,m:b.一蓄水埋底宽,m。

    7.2. 1. 2 石坎水平梯田

    a) 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石坎高度一般不宜超过3.0m; b 田坎坎顶宽度为0.3m~0.5m; C) 田坎外侧坡比宜取1:0.1~1:0.25,内侧接近垂直;当田坎高度大于2.0m时,内侧坡比宜 取1 : 0. 1; d) 田坎基础应置于硬基之上,软基基础深不应小于0.5m,基面应外高内低,宽度应根据田坎 宽度及田坎侧坡坡比确定; 由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由面内侧设排水沟。梯由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 度,修平后内侧活土层厚应大于0.3m,田面净宽和田坎高度应按下列公式(3)、(4)计 算:

    式中: B一田面净宽,m; T一原坡地土层厚度; h一修平后挖土方后缘土层厚度,m; H一田坎高度,m; θ一地面坡度; α一田坎坡度。

    式中: B一田面净宽,m; T一原坡地土层厚度; h一修平后挖土方后缘土层厚度,m; H一田坎高度,m; 9一地面坡度; α一田坎坡度。

    DB13/T 28952018

    石坎水平梯由断面图如图2所示 石坎梯田断面参数数值符合附录D中表D.2的规定

    7.2.1.3水平梯田工程量

    a)单位面积土石方量计算公式(5)为:

    V一单位面积(hm或亩)梯田土石方量,m; L一单位面积(hm或亩)梯田长度,m; H一田坎高度,m; B一田面净宽,m。 当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单位面积土石方量计算公式(6)为:

    图2石坎水平梯田断面图

    H×104=1250H F X 田面积按亩计算时,单位面积土石方量计算公式(7)为:

    .2.2坡式梯田断面设计

    a)确定等高沟间距。每两条沟之间的斜坡田面长度称为等高沟间距(Bx),根据地面坡 度、降雨量、土壤渗透性等因素确定,并应满足耕作需要。地面坡度越陡,沟间距越小;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沟间距越小;土壤渗透性越差,沟间距越小; b)等高沟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田硬顶宽宜取0.3m~0.4m,田高度宜取0.5m~0.6m,外坡1:0.5,内坡1:1。 田埋上方的容量应满足拦蓄与梯田级别对应的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

    7.2.3隔坡梯田断面设计

    DB13/T 28952018

    DB13/T 28952018

    a)隔坡梯田断面设计是确定梯田的斜坡垂直投影宽度Bg与水平田面宽度Bs; O 水平田面宽度Bs应兼顾耕作及拦蓄暴雨径流要求,宜取5m~10m; 斜坡垂直投影宽度Bg以隔坡部分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泥沙量和林草需水量作为设 计依据; 1 应根据水平田面部分的宽度、土壤渗透性,分析暴雨中田面接受降雨后再接受隔坡部分径流 的能力,具体确定Bg和Bs,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水平田面能全部拦蓄隔坡的径流不发生 满溢。Bg和Bs应相互适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试算确定。

    7.4.1每年汛后和每次较大降雨后,应对梯田进行检查,发现由坎、面有水毁现象及时整修 7.4.2梯田修平后,结合施肥,采用旋耕犁耕翻30cm~20cm,促进生土熟化。 7.4.3梯田修成后,可在土质地坎上栽植耐旱、多年生、对田面作物生长影响小的固植物,地埋 损毁应及时修复。 7.4.4新修梯田第一年应选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如豆类和马铃薯,或选种绿肥作物与豆科牧草,提 高地力。

    DB13/T 28952018

    8.1.1坡面截排水工程防御标准为5a~10a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不同坡度、不同主质、不 同植被的坡面暴雨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可根据水土保持径流试验资料或当地水文手册中暴雨径流模数 确定。

    8.1.2坡面截排水工程应与梯田、田间作业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 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集雨水池、水窖、沉砂池等设施,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

    8.2.1截水沟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当坡面下部是梯由或林草植被,上部有较大面积的汇水坡面,地表径流可能威胁梯田区或林 草植被区安全时,应在其交界处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排除坡面径流; b) 截水沟沿治理坡面等高线或沿梯田傍山一侧边界水平布置。当治理区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应 增设多级截水沟,间距应根据其控制面积、坡面产流量、蓄水能力,通过计算并结合地形确 定; C 截水沟一般采用蓄水型截水沟,基本沿等高线布设,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 d) 当截水沟比降较大时,应在截水沟中每隔5m~10m留高20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冲刷 e) 截水沟一端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措施,

    8.2.2排水沟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排水沟包括田面内侧排水沟和纵向排水沟,宜按明渠流设计; D 田面内侧排水沟主要排除田面超渗径流;纵向排水沟用以排除截水沟或田面不能容纳的地表 径流,排水沟与坡面等高线应正交布设,梯田两端的排水沟应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相同; 在坡度较大或落差较大地段建设跌水设施,连接处可因地制宜布设沉砂池;排水沟的终端应 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沟道; 田面内侧排水沟宜以土质为主,纵向排水沟宜采用混凝土U形渠、浆砌石和砌砖矩形、梯形 渠等。排水沟比降取决于沿线地形和土质条件,排水沟比降不宜小于0.5%; d 排水沟流速应达到不冲不淤设计标准。明沟最小充许流速宜为0.4m/s; e 坡面径流截排工程应与集雨水池、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联合布置,构成坡面径流蓄排体系, 集蓄利用坡面径流。蓄水设施蓄满后多余径流由排水沟排出,并与周边天然沟道顺接,

    8.3.1截水沟容量设计

    截水沟容量计算公式(8)为:

    沟容量计算公式(8)为

    式中: V截水沟容量,m; V.——1a~3a土壤侵蚀量,m; 一次暴雨径流量,m。

    中,V和V.值计算公式(9)、(10)为

    DB13/T 28952018

    V, =3M, X F +++++++++++++++++++++++++++++++++++++++++ (10

    式中: F——截水沟的集水面积,hm"; 一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hm; M.1a的土壤侵蚀模数,m/hm。

    式中: F——截水沟的集水面积,hm"; Mw 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hm; M.1 a的土壤侵蚀模数,㎡/hm。

    8.3.2截水沟断面面积

    截水沟断面面积计算公式(11)为

    式中: A截水沟断面面积,m; V一来水量,m; L一一截水沟长度,m。 截水沟由半挖半填做成梯形断面,其断面素、符号和常用数值见附录D中表D.3。

    8.4.1排水沟断面面积A

    排水沟一般采用梯形断面,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计算过水断面,按照明渠均匀流公 算。排水沟断面A计算公式(12)为:

    式中: Az——排水沟断面面积,m; Q 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m; C 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m; 排水沟比降。

    B.4.2 坡面最大径流量

    坡面最大径流量0值计算公式(13)为

    DB13/T 28952018

    式中: Q——设计最大径流量,m/s; I,设计频率10min最大降雨强度,mm/min; F 坡面汇水面积,hm。

    B8. 4. 3 水力半径

    水力半径R值计算公式(14)为

    式中: R——水力半径,m;

    8. 4. 4 谢才系数

    数C值计算公式(15)

    式中: 粗糙系数,土质排水沟取0.025; 公式中其他符号同上。 根据计算出的排水沟断面面积,采用试算方法计算排水沟断面的底宽及水深。

    8.5截排水沟工程施工

    8.5.1根据截水沟与排水沟的布置路线确定开挖位置,然后测量放线。 3.5.2根据截水沟与排水沟设计的断面尺寸,沿施工线进行挖沟和筑。筑填方部分应将地面清理 靶毛后方可均匀铺土,并进行夯实,沟底或沟薄弱环节处应作加固处理。 .5.3竣工后,应及时检查断面尺寸与沟底比降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

    8.6截排水沟工程管理

    8.6.1每年汛后或每次较大暴雨后,应对截排水沟进行全面检查,如有冲毁或淤积,及时维修或清淤。 3.6.2不 根据设计要求和坡面土壤侵蚀量大小,每1a~3a对坡面截排水沟进行一次清淤。 8.6.3截排水沟的填方土外坡,可种植的浅根性植物护。

    DB13/T 28952018

    9.1.1林草工程应与水土保持区划所确定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相适应。 9.1.2 应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效益,着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9.1.3 应适地适树适草,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多林种、多草种配置。 9.1.4水土保持造林整地工程设计标准为5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9.1.5 整地时宜保留原有植被,生态脆弱区不宜采取全面整地。 9.1.6林草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最少为期2a~3a的抚育。

    9.1.1林草工程应与水土保持区划所确定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相适应。 2.1.2 应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效益,着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2.1.3 应适地适树适草,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多林种、多草种配置。 9.1.4水土保持造林整地工程设计标准为5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2.1.5 整地时宜保留原有植被,生态脆弱区不宜采取全面整地 9.1.6林草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最少为期2a~3a的抚育

    9.2水土保持造林设计

    9. 2. 2整地工程

    a)鱼鳞坑整地。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m~1.5m,短径0.5m~0.8m,坑深0.3m~0.5m, 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埋,高0.2m~0.3m,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 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m~0.3m的位置; b)大坑整地。一般采用圆形和方形,圆形直径0.8m~1.0m,方形边长0.8m~1.0m,坑深 0.8m~1.0m,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在坑下沿垒成护,将表土回填坑内。坑的排列形式和 行距、坑距,可参照鱼鳞坑整地规定执行; c 水平阶整地。阶面宽1.0m~1.5m,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设计 标准以各水平阶间的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边高度。树苗植 于距阶边0.3m~0.5m处; d) 水平沟整地。沟口宽0.6m~1.0m,沟底宽0.3m0.5m,沟深0.4m0.6m,沟由半挖 半填做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 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沟的水平距离和沟的具体尺寸; e) 反坡梯田式整地。田面宽2.0m~3.0m,具有3°~5°的反坡。根据设计的造林株行距,确定 上下两台梯田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暴雨径流量,确定梯田地埋规格。反坡梯田整地横向比 降宜保持在1%以内,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树苗植于田面中部。

    a)鱼鳞坑整地。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m~1.5m,短径0.5m~0.8m,坑深0.3m~0.5m, 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埋,高0.2m~0.3m,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 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m~0.3m的位置; b)大坑整地。一般采用圆形和方形,圆形直径0.8m~1.0m,方形边长0.8m~1.0m,坑深 0.8m~1.0m,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在坑下沿垒成护埋,将表土回填坑内。坑的排列形式和 行距、坑距,可参照鱼鳞坑整地规定执行; CJ 水平阶整地。阶面宽1.0m~1.5m,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设计 标准以各水平阶间的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边高度。树苗植 于距阶边0.3m~0.5m处; d) 水平沟整地。沟口宽0.6m~1.0m,沟底宽0.3m0.5m,沟深0.4m~0.6m,沟由半挖 半填做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 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沟的水平距离和沟的具体尺寸; e 反坡梯田式整地。田面宽2.0m~3.0m,具有3°~5°的反坡。根据设计的造林株行距,确定 上下两台梯田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暴雨径流量,确定梯田地埋规格。反坡梯田整地横向比 降宜保持在1%以内,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树苗植于田面中部。

    a造林方式宜选用植苗造林,宜选用2a~3a龄的容器苗术; 成片造林的,宜采用混交造林,包括行状、带状、块状混交和植生组混交。成片纯林造林的 面积不宜大于10hm; 水土保持造林密度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一乔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2000株

    DB13/T 28952018

    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宜为每公500~1000株。 灌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3000株。

    9.2. 4 植草方式

    a)春季应在苗木萌动前7d~10d造林;寒冷地区应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抓紧造林; 雨季造林宜在雨季前半期造林,保证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当年有两个月以上的生长期,利于 安全越冬。结合天气预报,最好在雨后土壤情好时造林; C) 秋冬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进行。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大 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季直播造林。

    9. 3. 2施工质量要求

    9. 3. 2. 1整地工程质量要求

    a)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应任意改变,保证能容蓄设计的降雨径 流量; b) 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块,应分层夯实(或踩实),干密度达1.3t/m,保证蓄水后不塌; C) 各类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水准测量定线。修成后每5m~10m留一小土挡,高0.2m 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3. 2. 2苗木质量要求

    苗木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裸根苗应使用GB6000规定的I、II级苗木。 用材林应选用GB6000规定的1级苗木及优良无性系苗木。 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GB6000规定的合格苗木。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容器苗应执行LY1000的规定。 外地远距离、大范围调运苗木,应经过植物免疫。 应根据水土保持造林任务,就近育苗,不应长途运输造成苗木质量损失。 同一地块内栽植的树苗,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

    .3.2.3植苗造林质量要求

    a) 在带状整地工程内,应按设计的株行距,挖好植树坑,并根据不同树种和树苗情况,以根系 舒展为标准: b) 栽植经济林果、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林,应将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 上覆一层虚土;容器苗应拆除根系不宜穿透的容器; C 栽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应舒展、深浅适宜; d 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以利保; e)干旱、半于旱地区具备灌溉条件的造林地,应浇水栽植或采取其他保措施。

    9.3.2.4直播造林质量要求

    DB13/T 28952018

    a)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的要求,并按GB2772规定方法检验种子质量; b)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 c)对于穴播,人工挖土,穴径0.2m~0.3m,深0.15m~0.2m。穴内应松土,清除草根、石砾 根据树木种子大小,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5倍,用脚踩实; d)对于条播,结合水平犁沟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机械在犁沟底部再松土,并根据设计播量,进行 条播,播后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随即踩实 e)对于飞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积荒山、荒坡、疏林地可采用飞播造林,并按照GB/T15162执行

    9.3.2.5分殖造林质量要求

    a)插条造林(或插穗)应选树皮光滑、一至两年生的健壮枝条作为插条,直径1.5cm~2cm 生根性强的树种,干旱地区应深埋少露;针叶树种的插穗应顶芽完好。插条宜长30cm~50cm, 先在水中浸泡12h~24h,利于成活; D 插干造林应采用截根树干萌枝,长3m~5m,干径3cm以上;栽植深度达50cm以上; c)插条(埋干)时间宜随采穗随造林,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区,应在秋季雨后 土壤水分较好时插条(理干)造林。按设计要求定好株行距,按照深理、浅露、踏实的原则, 在种植点上先扎一孔,再将插条插入其中,上端稍高于地表,

    9.4水土保持造林管理

    新造幼林应实行封育; b 每年冬天应对当年新造幼林的成活率进行调查,新造幼林成活率调查抽样比例按照附录D中 表D.4的规定: 成活率70%以上且分布均匀的不必补植;成活率30%~70%的幼林地,应进行幼林补植。成活 率不到30%的幼林地,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幼林补植宜用同龄苗。

    a)应加强日常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和林地火灾,防治病、虫、兽害; 灌木平茬应采用等高带状轮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用材林成材后的间伐,应根据设计要 求,隔株、隔行或隔带间伐,并及时栽植新苗,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经济林与果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实施集约经营,定期进行灌水、施肥、修枝, 并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证优质高产; d) 对林木成片生长不良或形成“小老树”等情况,应及时调查原因,进行树种或品种更新改造 e 对于某些经济林和果树,如原来品种不良,经济效益不高,应采取换头嫁接优良品种,力争 短期内获得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f)对于各类整地工程,应长期保持完好。每年汛期后应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a)应加强日常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和林地火灾,防治病、虫、兽害; b) 灌木平茬应采用等高带状轮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用材林成材后的间伐,应根据设计要 求,隔株、隔行或隔带间伐,并及时栽植新苗,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经济林与果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实施集约经营,定期进行灌水、施肥、修枝, 并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证优质高产; d) 对林木成片生长不良或形成“小老树”等情况,应及时调查原因,进行树种或品种更新改造 e 对于某些经济林和果树,如原来品种不良,经济效益不高,应采取换头嫁接优良品种,力争 短期内获得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f)对于各类整地工程,应长期保持完好。每年汛期后应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DB13/T 28952018

    10.1.1水蚀林地治理工程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树种、树龄等因子,选择树盘、水平阶、水平埋、 植物绿篱等蓄水保土措施,并宜与径流截排工程结合

    10.2水蚀林地治理措施设计

    依据株行距和树龄的大小,沿树的根部半环状筑,向坡上方开口,树盘半径宜为0.5m1m, 外块高0.5m,底宽0.4m~0.6m,顶宽0.2m~0.3m。在石料丰富的地区,宜采用干砌石树盘。在石 料缺乏地区,可采用水泥砌块、装土编织袋、木竹篱芭筑埋。

    10. 2. 2 水平阶

    按造林株行距,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阶宽1m~2.5m

    按造林株行距,在两行植株之间,沿等高线筑水平土。高0.3m~0.5m,可采用土, 预制件等。

    10.3水蚀林地治理工程施工

    10.4.1每年汛前、汛后和每次较大暴雨后,应对各项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损毁及时修补。 10.4.2定期检查植物绿篱生长情况,适时进行修建、补植

    1.1.1封禁区宜布设于生态脆弱、地质结构松散、坡面坡度大于25°、土层厚度小于25cm的区域 1.1.2封禁治理应充分依靠自然修复能力,可采取围栏、补植补种、飞播、管护等人工措施促进植 皮恢复。 1.1.3封禁区应禁牧、禁伐、禁垦,并制定护林护草的乡规民约,设置明显标志。 1.1.4封禁方式分全年封禁和季节封禁。原有植被破坏严重,恢复较慢地区,应实行全年封禁;原 有植被破坏较轻,恢复较快的地区,可实行季节封禁。

    11. 2. 1警示标志

    DB13/T28952018

    在封禁区边界或主要沟口、交通路口、村口等处,应树立固定标牌,标明工程名称、范围、面积、 年限、方式、措施、责任人等内容。封育面积100hm以上的,最少应设立1块固定标牌,

    螺丝标准11. 2. 2设置围栏

    在人畜活动频繁地区应布设围栏, 围栏可选择界桩铅丝网机械围栏、密植荆棘类乔灌木设置生物 围栏等:或用垒石涂白灰做标志,以示界线,防止人畜任意进入

    11. 2.3补植补种

    在封禁区适宜造林、郁闭度低的地方,采用鱼鳞坑、穴状整地等措施,补植树种宜选用当地易成 活的树种。

    11.3封禁治理管理措施

    11.3.1结合封禁,在残林、疏林中进行育苗补植,加强抚育。 11.3.2定期观测林草生长情况,加强病虫害防治。 11.3.3对破坏围栏、放牧等行为依法进行制止,发现围栏、标

    12.1.2谷坊宜布置在沟底比降较大(5%~15%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2.1.3谷坊选址应符合“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沟底与岸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无孔 同或破碎地层以及不易清除的杂石、杂物,取用建筑材料比较方便等要求。 2.1.4根据建筑材料,谷坊分为浆砌石谷坊、干砌石谷坊、混凝土预制块谷坊、石笼谷坊、编织袋 谷坊、柳桩编篱谷坊、土谷坊等类型, 2.1.5根据沟道地形、发育程度及上游来沙量等情况,确定谷坊位置和数量。 2.1.6根据沟壑调查情况,选择谷坊类型,谷坊高度不宜超过5m,必要时可布设谷坊群,下一座 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 12. 1. 7 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为 10 a 一遇 6 h 最大降雨量

    蝶阀标准12. 2. 1谷坊间距

    容坊间距计算公式(16)为:

    ....
  • 相关专题: 水土流失  
专题: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新闻出版标准 |试验、检测与鉴定 |给排水工艺、技术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