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1.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4-29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8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5.7导流隧洞断面型式应根据水力条件、地质条件、与水久 建筑物的结合要求、施工方便等因素确定。断面尺寸应根据导流 流量、截流难度、围堰规模和工程投资,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 2.5.8导流隧洞垂直和侧向覆盖厚度,与相邻洞室间的岩体厚 度应符合SL279的有关规定。 2.5.9导流隧洞弯曲半径不宜小于5倍洞径(或涓宽),转角不 且大于60°,且成在弯段首尾设置直线段,其长度不宜小于5借 同径(或洞宽)。高流速有压隧洞弯曲半径和转角宜通过试验 确定。 2.5.10导流隧洞进口设置封堵闸门时,进水口可采用岸坡式、 斜塔式、竖井式及闸门井式布置。进水口设计应符合SL285的 有关规定。 2.5.11隧滑出口的消能防冲措施应根据地形地质、水力条件 运行方式、下游水深和变幅、河床的抗冲能力、水流衔接、消能 防冲要求和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2.5.12导流隧洞在运用过程中,若遇明满流交替流态或有压流 为高速水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空蚀、冲击波、振动等面导 改洞身破环。隧润衬砌范围、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灌浆和排水 市置等,应符合SL279和GB50086的有关规定。 2.5.13对高流速、大流量、水流条件复杂的隧洞,应进行整体 或局部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建筑物布置和水力计算的合理性。对 多泥沙河流或上游河道有弃渣影响的导流隧洞,应适当提高混凝 强度等级,研究闸门精保护与衬砌结构抗磨损措施。 2.5.14导流底孔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宜布置在近河道主流位置。 2宜与永久泄水建筑物结合布置。 3坝内导流底孔宽度不宜超过该坝段宽度的一半,并宜骑 缝布置。 4应老虎下间和时堵饰工方便

    运行方式、下游水深和变幅、河床的抗冲能力、水流衔接、消能 防冲要求和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2.5.12导流隧洞在运用过程中,若遇明满流交替流态或有压流 为高速水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空蚀、冲击波、振动等而导 致洞身破坏。隧洞衬砌范围、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灌浆和排水 布置等,应符合SL279和GB50086的有关规定。 2.5.13对高流速、大流量、水流条件复杂的隧洞,应进行整体 或局部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建筑物布置和水力计算的合理性。对 多泥沙河流或上游河道有弃渣影响的导流隧洞,应适当提高混凝 土强度等级,研究闹门槽保护与衬砌结构抗磨损措施

    2.5.14导流底引布置应遵下列原则

    1宜布置在近河道主流位置。 2宜与永久泄水建筑物缩合布置。 3坝内导流底孔宽度不宜超过该坝段宽度的一半,并宜骑 缝布置。 4应考虑下闸和封堵施工方便

    2.5.15导流底孔设置数量、尺寸和高程应满是导截流、项体度 汛、下闸蓄水、下游供水、生态流量和排冰等要求。导流底孔与 永久建筑物结合布置时,应同时满足永久和施工期运行要求。 2.5.16导流底孔的体形、水流流态和消能方式宜通过水工模型 试验确定。当底孔内发生高速水流时,应采取预防空蚀措施。 2.5.17导流涵管轴线宜顺直,其进口要求与隧洞(底孔)进口 要求相同。涵管内不宜出现明满流交替的流态。坝内涵管宜设置 在基岩上。位于软基上的涵管,应对管道结构或基础采取加固措 施。涵管应分段设置伸缩缝 2.5.18混微土重力项、拱项等实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预留项 体缺口与其他导流设施共同泄流,高拱坝预留缺口应专门论证其 挡水安全性;支墩坝、坝内厂房等非实体结构在封腔前坝体不宜 过流,如需过流应复核其结构安全。 2.5.19坝体泄洪缺口宜设在河床部位,避免下泄水流冲刷岸 坡。高坝设置缺口泄洪时应妥善解决缺口形态、水流流态、下游 防冲及过流振动、过流面混凝土防裂等问题过滤器标准,并通过水工模型试 验验证。利用未形成溢流面的坝段泄流,可经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空蚀指数。当空蚀指数小于0.3时,应采取掺气措施降低坝面负 压值。 2.5.20雄石项项面施工期过流,项体填筑高度、过流断面型 式、水力学条件及相应防护措施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专门论证 确定。 2.5.21厂房施工期不宜过流。经论证需要过流时,应进行水工 模型试验,确定过流方式、泄流能力及相应防护措施。 2.5.22船用不宜参与导流。确需过流时应进行论证,并提出临 时保护措施。

    2.6.1截流方案应综合分析水文气象条件、河流特性、河床地 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截流难度、河流梯级开发情况等因素, 16

    结合工程实际条件与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2.6.2截流多采用截提法,宜优先采用立堵截流方式:在条件 特殊时,经充分论证后可选用建造浮桥及栈桥平堵截流、定向爆 破、建闸等其他截流方式。 2.6.3截流方式应综合分析水力学参数、施工条件和截流难度、 抛投材料科数量和性质、抛投强度等因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 应根据下列条件选择: 1截流落差不超过4.0m和流量较小时,宜优先选择单 立堵截流,当龙口水流能量较大,流速较高,应制备重大撤投 材料。 2截流流量大且落券大于4.0m和龙口水流脂量教大时, 可采用双、多或宽立堵截流。 2.6.4在河床覆盖层较厚、水较深的条件下,可采用先平堵护 底,后立堵合龙的平、立堵结合方案;在龙口水深超过20m时 可采用先平抛垫底,后立堵合龙的截流方案。在具有架设浮桥或 栈桥条件时,可采用平堵截流方案;在导流明渠等河床底部光滑 的条件下截流时,可采用先抛投材料形成或设置拦石坎,后立堵 截流方案。 2.6.5截流设计应提出导流泄水建筑物附近围堰和其他阻水障 碍物清除的具体要求。 2.6.6截流钱堤轴线应根据堰布置、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 交通条件、围堰防渗、主流流向、通航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选 定,并考虑堤闭气、基础处理、堰体加高等要求。截流堤宜 为围堰堰体组成部分。 2.6.7截流堤布置时,应考虑与围堰防渗体的关系,钱堤轴 线宜位于围堰防渗轴线的下游。 2.6.8截流战堤顶宽度应根据抛投强度、行车密度和抛投方式 确定,宜取10~25m;为提高抛投强度或实施宽截流时,可 适当加宽: 26。龙口位置的造据应结合盘流战摄轴线的选搭统二考点

    2.6.6截流堤轴线应根据围堰布置、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 交通条件、围堰防渗、主流流向、通航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选 定,并考虑钱堤闭气、基础处理、堰体加高等要求。截流堤宜 为围堰堰体组成部分。 2.6.7截流堤布置时,应考虑与围堰防渗体的关系,堤轴 线宜位于围堰防渗轴线的下游。 2.6.8截流战堤顶宽度应根据抛投强度、行车密度和抛投方式 确定,宜取10~25m;为提高抛投强度或实施宽截流时,可 适当加宽 2.6.9龙口位置的选择应结合截流钱轴线的选择统一考虑,

    由地形、地质、交通和水力条件等因索综合确定。确定龙口宽度 及位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截流龙口位置宜设于河床水深较浅、河床覆盖层较薄或 基岩裸露部位 2应考虑进占堤头稳定及河床冲刷因素,保证预进占段裹 头不发生冲刷破坏。 3龙口工程量小。 4龙口预进占堤布置应便于施工。

    2.6.10非龙口段进占宜遵守下列原则

    1对于通航河道,应妥善解决提进占施工与航运的矛盾。 2控制束窄口门的落差和流速,减少覆盖层冲刷及堤抛 投材料的流失量。 3截流堤顶高程应考虑整个进占过程中不受洪水漫溢和 冲刷,可按SL252一2017中表4.8.1的规定,相应导流建筑物 级别降低一级,取其当月洪峰流量对应的上游静水位加高 0. 5~1.0m。 2.6.11根据合龙过程中不同宽度口门流速、落差等水力指标, 龙口段可划分为3~4个施工区段。 2.6.12截流抛投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龙口段及预进占段填筑料应利用开挖渣料和当地天 然料。 2截流备料总量应根据截流料物堆存条件、运输条件、可 能流失量及堤沉陷等因素综合分析,并留适当备用量,备用系 数可取1.2~1.5。 3龙口段重大抛投材料数量应考虑一定备用,备用系数宜 取1.52.0。 4重大抛投体材料应考虑易于起吊运输。 2.6.13重要或难度较大的截流工程设计,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 验证,并提出截流期间的预报和测报要求。 2.6.14工程形象面貌及导流泄水建筑物分流能力应满足截流 18

    岁水。 2.6.15截流水力学计算应确定截流过程中的落差、单宽流量、 单宽能量、流速等水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截流抛投材料 的尺寸和重量。截流流量宜只考虑经由龙口和分流建筑物下泄, 可不计毁提流最和水库拦蓄最。 2.6.16龙口段河床覆盖层抗冲能力低时,可预先在龙口抛石、 抛钢筋石笼等护底。护底范围可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或根据类似工 理经验拟定。立堵截流的毁堤轴线下游护底长度可按龙口平均水 深的2~4借取值,轴线以上可接最大水深的1~2借取值。护底 项高程应在分析水力条件和护底材料后确定,护底宽度可按最大 冲刷宽度确定。

    2.7.1基坑排水分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应结合工程的自然 条件和不同防渗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 排水方案。 2.7.2初期排水总量计算应包括围堰闭气后的基坑积水量、抽 水过程中围堰及基础移水量、堰身及基坑覆盖层中的含水量,以 及可能的降水量。可能的降水量可采用抽水时段的多年日平均降 水量计算。 2.7.3经常性排水最大抽水强度应根据围堰和基础在设计水头 的渗流量、覆盖层中的含水量、排水时降水量及施工弃水量确 定。其中,计算经常性排水强度的降水量应按抽水时段最大日降 水量在24h内抽十计算,施工弃水量与降水量不应叠加,基坑移 水量可根据围堰型式、防渗方式、堰基情况、地质资料可靠程 度、渗流水头等因素分析确定。 2.7.4确定基坑初期抽水强度时,基坑水位下降速度应根据围 堰型式及岸坡对渗透稳定要求确定。 2.7.5过水基坑过水后恢复基坑时的排水总量可参考初期排水 计算,其中渗水量可按经常性排水时渗流量确定。排水强度可由

    基坑内允许水位下降速度控制。 2.7.6对于采用斜墙防渗的土石过水围堰或泥凝土过水拱围堰, 基坑过水后应控制基坑内外水位差,必要时设置退水设施。 2.7.7经常性排水系统布置应考虑与初期排水系统结合,并避 免与建筑物施工的相互干扰。 2.7.8排水设备数量应根据不同排水阶段排水强度确定,宜使 各个排水时期所选的泵型一致,排水设备容量组合相协调。排水 设备应有一定备用和可靠电源。

    2.8.1:采用枯水期围堰挡水、汛期围堰过水导流方式时,应根 据围堰过水条件,提出坝体度汛形象要求。围堰过水度时,应 对基坑进行预充水,并制定充水措施。 2.8.2应加强上游河道管制,避免上游船只等漂浮物失控堵塞 导流隧洞等泄洪建筑物。 2.8.3土石坝挡水度,当坝体难以在汛前全断面填筑至度汛 高程时,可采用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临时挡水断面设计应满足坝体施工期度汛的洪水标准、 期抢险等要求。 2临时断面应满足抗滑稳定要求,其安全系数应采用正常带 设计标准。 3斜墙坝和心墙坝的防渗体不应采用临时断面挡水度汛。 4、上游垫层和块石护坡应按设计要求填筑到拦洪高程,否 则应考虑临时的防护措施。 5面板堆石项挡水度汛时,垫层区上游坡面应采取固坡 措施。 2.8.4土石坝、混凝土拱坝不宜采用过水的度汛方式。必须采 用时,土石坝过水断面及保护措施宜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拱 项过水度汛应经专门论证,挡水度汛时,应论证其封拱灌浆 高程。

    2.8.5混凝土重力坝可在河床部位的坝面上预留缺口过流度汛, 设置缺口时应妥善解决缺口形态、坝面空蚀、下游冲刷等问题, 必要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2.8.6应按施工进度要求,提出汛前达到度汛标准要求的工程 形象面貌。分有纵缝的混凝土重力坝,若在纵缝进行接缝灌浆前 过水或挡水,应复核坝体分仓柱状块的稳定和应力。 2.8.7对于存在施工期水库临时滤没向愿的工程,应提出施工 期移民安置及临建设施度汛要求

    2.9施工期蓄水与下游供

    2.9.1施工期蓄水日期应和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甘期统一考虑, 并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1与蓄水有关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导流工程的封堵计划 2 库区征地、移民、库底清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要求。 3水文资料、水库库容曲线和水库蓄水历时曲线。 4 蓄水后的防洪标准、泄洪与度汛措施。 5通航、灌溉、下游供水及生态流量等要求。 6 有条件时,可考虑利用围堰挡水受益的可能性。 2.9.2确定施工期蓄水日期时,除应按蓄水标准逐月计算水库 蓄水位,尚应按防洪标准计算坝前水位,确定坝体等主体建筑物 施工面貌,分析其挡水安全性。 2.9.3高坝大库等特殊情况宜研究水库分期蓄水方案。 2.94水库蓄水期应综合分析下源供水要求,并采取措施测是 下游航运、灌溉、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等要求。 2.9.5下闸蓄水前应进行导流泄水建筑物门槽、门槛等水下检 查,制定修补处理和应急措施,确保下闸安全。寒冷地区下闸蕾蓄 水时间应避开流冰期。

    2.10 施工期通航与排冰

    施工期临时通航方案应结合施工导流方案统一设计,并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经研究确认施工期间需断航时,成要善 解决断航后的客运货运问题 2.10.2应根据施工期通航要求,调查核实施工期通航过坝 (用)胎期的数量、吨位、尺寸及年运量,确定设计运最;分析 其可通航的天数和运输能力,分析可能碍航断航的时闻及其影 响,研究解决措施;经方案比较提出施工期通航规划。 2.10.3施工期通航可选用下列单一方式或组合方式,不同通航 措施应相互衔接。 1利用束窄河床通航。 2利用导流明巢等导流建筑物通航。 3利用永久过坝设施通航。 4采用临时通航设施通航。 2.10.4采用航运过坝方式时,通航口门或渠道的尺度、渠道与 上下游原航道连接、流速、比降等均应符合航运要求,必要时应 采取助航措施。 2.10.5采用束窄河床通航时,应分析河床束窄率及通航水力条 件,必要时可采取疏凌或拓宽加深等措施。 2.10.6采用明渠通航时,明渠平面布置宜顺直,其宽度、弯曲 半径等可根据地形条件与导流需要,并按GB50139确定。明渠 布置宜利用浅滩、台地,避开滑坡、崩塌体及高边坡开挖区,明 渠内水流顺畅,使明渠底和岸坡少冲、少淤。 2.10.7施工期通航可采用临时船闸或利用永久船闸、升船机。 临时赔闸的规模、尺度应根据工程施工期客、货运量和胎队 (船舶)尺度及组成,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当流速、流态满足通 航要求时,可利用闸孔、缺口、底孔等通航。 2.10.8改善施工期通航条件可采用航道整治、大马力拖轮、绞 滩等措施。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 2.10.9当河道流冰量较多,冰块尺寸较大,导致泄水建筑物不 能安全排泄时,应采取破冰或拦管措施。必要时,可通过水工模 型试验确定破冰的冰块尺寸。

    2.11导流建筑物封堵

    2.11.1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施工时段宜选在汛后枯水期,封堵 工程宜在一个枯水期内完工。 2.11.2导流隧洞封堵体稳定及防渗要求应与永久挡水建筑物 相同。 2.11.3封堵体位置应根据固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已 有的支护或衬砌情况、相邻建筑物的布置及运行要求分析确定。 导流隧洞轴线穿过挡水建筑物防渗椎幕或距离防渗椎幕较近时, 封堵体应设置在防渗雌幕线上。 2.11.4封堵体的体型和长度应根据承受内水压力的大小、地质 条件、施工方法、封堵材料、运行要求,施工工期等因素确定。 2.11.5封堵体采用混凝土结构时,其强度、抗渗等指标应按 SL191确定,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胀剂及其掺量宜通过试 验确定。大体积封堵体混凝土宜采取温控措施。 2.11.6封堵体设计和计算应符合SL191、SL279的规定。

    3.1.1天然建筑材料可作为混凝土骨料、土石坝填筑料和工程 回填料等的料源。 3.1.2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储量应按SL251的要求满足设计需 要量。设计需要量应考虑物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以及储存等各 种损耗,并考虑1.2倍的扩大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C。 3.1.3天然建筑材料的质量应符合SL677和SL251的要求。 大型工程的天然建筑材料宜进行必要的专项试验。 3.1.4采用工程开挖料作为料源时,其地质勘察内容和深度应 同时符合GB50487和SL251的要求

    3.1.1天然建筑材料可作为混凝土骨料、土石坝填筑料和工程 回填料等的料源。 3.1.2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储量应按SL251的要求满足设计需 要量。设计需要量应考虑物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以及储存等各 种损耗,并考虑1.2倍的扩大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C。 3.1.3天然建筑材料的质量应符合SL677和SL251的要求。 大型工程的天然建筑材料宜进行必要的专项试验。 3.1.4采用工程开挖料作为料源时,其地质勘察内容和深度应 同时符合GB50487和SL251的要求

    3.2.1,料源选择应根据工程建设对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数量、 质量及供应强度要求,在地质期察和试验的基酬上,通过对料源 的分布、储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的综合分析和物料平衡规 划,按优质、经济、节能、就近取材等基本原则,经技本经济比 较选定,同时应优先利用工程开挖料。 3.2.2混凝土骨料料源可选择工程开挖料、天然砂砾料、石料 场的开采料或外购料。应优先选择工程开挖料作为料源;天然砂 砾料储量丰富,刺采比较小,级配和开采条件较好时,也可作为 优先选用料源;无合适的天然砂砾料时,可就近选择石料场开 采料。 3.2.3混凝土人工骨料宜选用线膨胀系数小、破碎后粒形好且 硬度适中的岩石作为料源,宜优先选用石灰岩质料源。采用节理 裂隙发育,特别是隐节理发育的石料,应进行试验论证。 3.2.4同一建筑物的混凝土宜采用同一类别的骨料料源,若采

    用不同类别的骨料料源,应通过试验验证

    3.2.5混凝土骨料料源应进行骨料碱活性试验。骨料碱活性试 验方法的选择与判是标准应符合SL251的规定。未经专门论证, 不应使用碱活性骨料。 3.2.6沥青混凝土骨料应级配良好、质地坚硬,且不因加热面 引起性质变化。人工骨料宜采用碱性岩石破碎而成,当采用天然 砂砾石或酸性岩石破碎料时,应进行试验研究论证。 3.2.7天然砂砾料场宜选择料场分布集中、级配良好、质量均 一、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开采对航道和取水影响小的河滩料场。 3.2.8土料场宜选择土质均一、土层较厚、质量易于控制、出 料率高、土料关然含水率与填筑最优含水率接近的料源。宜优先 选择工程开挖区和水库淹没区范围内的土料场。 3.2.9堆石料料源应优先利用工程开挖料,不足部分可就近选 择料场开采。 3.2.10过渡料宜优先利用工程洞室开挖料。反滤料或垫层料料 源宜选用天然砂砾料,当工程附近缺乏合格的天然砂砾料时,可 采用人工制备料。 3.2.11物料平衡规划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统筹安排各种料源 的开采进度和开采强度,合理安排物料流向,宜减少物料雄存和 中转。必要时可采用计算机动态仿真方法进行分析

    3.3.1料场开采规划应根据工程特性和要求、料场地形和地质 等条件,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开采、运输、边坡支护及水土保持 方案。 3.3.2料场选用顺序,应根据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宜先近后远,先水上后水下,先库区内后库区外。 3.3.3土料场、天然砂碳料场及石料场应按规划开采量进行开 采规划。规划开采量应按设计需要量的1.05~1.25倍确定。 3.3.4受施工期洪水影响的土料场,应在洪水影响前开采受影

    响部位。停采期备料量应接需用量的1.2倍考虑, 3.3.5天然砂殊料场开采时段和开采规划应根据料场水文特性、 地形条件、天然级配分布、设计级配要求等因素确定。停采期备 料量应按需用量的1.2借考虑。 3.3.6有航运要求的河段应考虑砂砾料开采对通航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3.7石料场开采工作面和出料作业线应根据各时段供料强度 要求确定。开采工作面宜设两个以上。 3.3.8石料场开采宜采用梯段爆破法,梯段高度宜为1015m。 3.3.9混凝土骨料料场开采石料最大粒径应与挖装和破碎设备 相适应,坝体堆石料料场开采应根据岩性、风化程度及坝料设计 要求分区开采。 3.3.10料场开采料运辅方案,应根据地形条件、开采方案、物 料特性、运输量、运输强度、运距和运输设备配置等因素,经综 合比较后确定。 3.3.11料场开挖边坡应保持稳定。边坡级别、抗滑稳定分析的 最小安全系数标准、安全监测应按照SL386执行

    4.1.1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应能够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设计 方案,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通过研究,应选择出技术可 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论证施工总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提供编制工程概筑所需的资料

    4.1.2对下列单项工程施工力案宜做重点研究

    1控制施工总进度的主体工程。 2占投资比重较大的工程。 3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的工程 4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程。

    应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2宜减少辅助工程量及施工附加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 3应有利于交叉工程施工各道工序之间协调均衡,减少 干扰。 4 技术先进、可靠,所选用的施工新技术宜通过生产性 试验。 5 施工强度和施工设备、材料、劳动力等资源需求应均衡。 4.1.4主体关键工程的施工方案可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 比选。

    4.2.1岩土开挖级别应根据地质条件,按附录D.1确定。 4.2.2土石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分层厚度经综合研究 确定。水上、水下分界高程可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时段和水文 条件等因素分析确定。

    4.2.1岩土开挖级别应根据地质条件,按附录D.1确定。 4.2.2土石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分层厚度经综合研究 确定。水上、水下分界高程可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时段和水文 条件等因素分析确定。

    4.2.1岩土开挖级别应根据地质条件,接附录D.1确定。

    4.2.3基础保护层以上岩石开挖,宜采取延长药包、分层梯段 钻孔爆破开挖方式。 4.2.4设计边坡轮廊面开挖,应采取防振措施。紧邻水平建基 的开挖,宜在常规梯段爆破孔的底部与建基面之间预留保 护层。 4.2.5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部位开挖不应采用集中药包爆破法, 其他部位采用时,应按SL47执行。 4.2.6在新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新灌浆区、新预应力铺固区、 新铺喷(或喷聚)支护区等部位附近进行递破,应经论证并采取 控制爆破,爆破质点振动速度应满足安全允许标准。 4.2.7高边坡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取自上而下的施工程序。 2应米用预裂燥破或光面爆破,并避免二次削坡。 3对有支护要求的边坡每层开挖后应适时支护。 4坡顶设置截排水沟的边坡,应先完成坡顶截排水沟的施 工,之后再进行边坡开挖。 4.2.8水下开挖施工方法和设备应根据水深、水流流速、地形、 地质、开挖范围、开挖量等因素选择确定。 4.2.9可利用料的开挖应根据开挖条件、开挖强度和可利用料 的数量、物理力学特性、质量要求等因系,研究采取合适的开 挖、运输方法和设备。 4.2.10应结合施工总布置和施工总进度做好整个工程的土石方 平衡规划,并宜与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应减少弃渣二次倒运, 堆渣不应污染环境。 4.2.11出渣道路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应根据开挖方式、随工进度、运输强度、渣场位置、车 型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统一规划主体工程土石方明挖出渣道路的 布置。 2进入基坑的出渣道路有困难时,最大纵坡可视运输设备 性能、纵坡长度等其体情况的情加大,值不宜大于15%。在地

    4.2.3基础保护层以上岩石开挖,宜采取延长药包、分层梯段 钻孔爆破开挖方式。 4.2.4设计边坡轮席面开挖,应采取防振措施。紧邻水平建基 面的开挖,宜在常规梯段爆破孔的底部与建基面之间预留保 护层。 4.2.5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部位开挖不应采用集中药包爆破法, 其他部位采用时,应按SL47执行。 4.2.6在新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新灌浆区、新预应力铺固区 新错喷(或喷浆)支护区等部位附近进行爆破,应经论证并采取 控制爆破,爆破质点振动速度应满足安全允许标准。 4.2.7高边坡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2应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并避免二次削坡。 3对有支护要求的边坡每层开挖后应适时支护。 4坡顶设置截排水沟的边坡,应先完成坡项截排水沟的施 工,之后再进行边坡开挖。 4.2.8水下开挖施工方法和设备应根据水深、水流流速、地形、 地质、开挖范围、开挖量等因素选择确定。 4.2.9可利用料的开挖应根据开挖条件、开挖强度和可利用料 的数量、物理力学特性、质量要求等因素,研究采取合适的开 挖、运输方法和设备。 4.2.10应结合施工总布置和施工总进度做好整个工程的土石方 平衡规划,并宜与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应减少弃渣二次倒运: 堆渣不应污染环境。

    4.2.11出渣道路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应根据开挖方式、施工进度、运输强度、渣场位置、车 型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统一规划主体工程土石方明挖出渣道路的 布置。 2进入基坑的出渣道路有困难时,最大纵坡可视运输设备 性能、纵坡长度等具体情况的情加大,但不宜大于15%,在地

    形复杂、深基坑等没有条件或难以布置基坑出渣道路的情况下, 可研究采用其他出渣方法, 3应能满足后续工程施工需要,不占压建筑物部位;宜不 店压或少占压深挖部位。 4宜短、平、直,减少平面交叉。 5行车密度大的道路宜设置双车道或循环线;出渣强度低、 地形陡峻的地段,出渣道路可采用单车道,并应设置错车道,错 车道间隔距离不宜大于200m。

    4.3.1同一地段的基岩灌浆应接照先固结灌浆、后雌幕灌浆的 顺序进行。固结灌浆可在基岩表层或岩面有泥土盖重的情况下 进行,盖重混凝土的厚度可为1.5~3.0m。在有盖重混凝土的 条件下灌浆,盖重泥凝土应达到50%设计强度后钻孔灌浆方可 开始。 4.3.2灌浆应接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 工程要求,基岩灌浆方法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自上而下分段 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套管灌浆法和打管 灌浆法。 4.3.3防渗墙槽段划分应综合考虑施工工期要求、地基的工程 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施工部位、造孔方法、机具性能、造孔深 度和混凝土供应强度等因素确定。防渗墙混凝土拌和及运输能 力,应不小于最大浇筑精孔强度的1.5借,并能保证浇筑连续进 行。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泥浆槽中采用直升导管法施工。 4.3.4防渗墙造孔工艺应根据地层情况、墙深和墙厚及其他施 工条件选择钻劈法、钻抓法或抓取法、铣削法等。防渗墙施工所 用固壁土料应根据施工条件、造孔工艺、经济技术指标等因素选 择,宜优先选用膨润土。 4.3.5高压喷射灌浆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层条件,分别采用单

    质黏土、粉土、砂土、卵砾石土,定喷和小角度摆喷适用于粉土 和砂土地层。高压水泥浆压力应大于25MPa,高压水的压力应 大于35MPa

    4.4.1土石方填筑施工方案的选择应分析工程所在地区气象台 (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宜统计降水、气温、蒸发、大风和冰冻 等各种气象要素不同量级出现的天数,确定对各种填筑料施工影 响程度。对坝高200m以上的高土石坝施工方案应做专题研究。 4.4.2填筑材料的运输方式应根据建筑物型式、施工区地形条 件、运输量、开采方式、运输设备型号、运距等因素,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填筑强度要求。 2运输过程中不应掺混、污染和降低物料物理力学性能。 3各种填筑料宜采用相同的运输方式:采用多种运输方式 时,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做好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 4运输中转环节少,运输费用较低,临时设施简易,准备 工程量小, 4.4.3土石方填筑道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路段标准属满是运输强度和施安全要求,在分析客 路段运输总量、使用期限、运输车型和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后确 定。特殊路段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在限制坡长条件下(不 宜大于200m),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15%。 2能兼顾地形条件,各期通路宜衔接便用。 3能兼顾其他施工运输、两岸交通和施工期过填筑体运输, 宜与永久公路结合。 4.4.4能压式土石圳规能第规划应符合下列期定

    4.4.3主石方填筑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路段标准应满足运输强度和施工安全要求,在分析各 路段运输总量、使用期限、运输车型和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后确 定。特殊路段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在限制坡长条件下(不 宜大于200m),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15%。 2能兼顾地形条件,各期通路宜衔接便用。 3能兼顾其他施工运输、两岸交通和施工期过填筑体运输, 宜与永久公路结合

    4.4.4碾压式土石坝坝体填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质防渗体堆石项、均质项沿项轴线方向宜采用全段施 工,但在宽阔河道上,根据施工程序和施工总进度要求,也可研 究采用分段施工方式。

    2坝体填筑横断面宜平起填筑、均衡上升。必要时也可研 究填筑临时挡水断面,临时断面设计应符合2.8节的规定。 3运输车辆不宜穿越心墙、斜墙和趾板,若需穿越时应提 出专门的施工措施。 4.4.5土石料压实设备类型可根据土石料性质等因素选择,铺 料厚度、碾压遮数等施工参数应根据土石料性质和压实设备性能 通过分析研究或工程类比法确定。大中型土石项工程可采用数字 大坝填筑质量监控系统。 4.4.6堆石料宜选用进占法铺料,级配较好的石料、砂砾(卵) 石料等宜选用后退法铺料,铺料层厚度大于1.0m的堆石料应选 用混合法铺料;碾压方向应沿建筑物轴线方向进行,碾压宜采用 进退错距法作业,碾压前宜适当加水。 4.4.7过渡料填筑宜采用后退法铺料,并与同层垫层料或反滤 科一井碾压。 4.4.8垫层料填筑宜采用后退法铺料,并与同层过渡料一并碾 压。垫层料上游坡面可采用挤压式边墙、翻模固坡砂浆、碾压水 泥砂浆、喷混土或喷乳化沥青等保护方式。 4.4.9防渗体土料宜采用进占法铺填、平料,压方向应平行 于建筑物轴线。土料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券别较大时应进行调 整。接缝削坡坡度应根据选用的施工机械设备确定。 4.4.10土料宜安排在少雨季节施工。土料在雨季施工,应选用 适合的施工方案,采取可靠的防雨措施。 4.4.11石料在负温条件下填筑时不应加水,并应减小铺料厚度 和增加碾压遍数。当日平均气温低于0C时,土料应按低温季节 施工考虑;当日平均气温低于一10℃时,不宜填筑土料,否则应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土料低温季节施工,应研究土料场的保温和 防冻措施。

    4.4.12土工股防漆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工膜的分缝分块长度应根据工程施工条件确定,宜减 少分缝长度及数量。

    2土工膜连接宜采用膜焊布缝的方式,便其搭接对齐、 平整。 3土工膜在完成铺设后,应及时喷射水泥浆或回填防护层。 4土工膜心墙宜采用“之”字形布置,铺筑进度应与填筑 进度相适应。 5施工机械不宜穿越土工膜。 4.4.13,吹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吹填工程施工除抓斗船采用顺流施工法外,其他船型应 采用逆流施工法。 2吹填工程施工应根据设备性能、工况条件等对泥泵和管 路的特性进行研究计算,选择合理的运行工况。 3取土区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土场土层和水位等条件, 制定相应的施工程序并采取技术措施,确保取土质量与数量。 4吹填施工应分区、分层进行。吹填区施工顺序应根据分 期、分区交工要求、吹填土质、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4.5.1减减士原材择应遵等下列原则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区的天然建筑材料和水 文气象条件、环境条件、胶凝材料供应条件、混凝土性能要求、 施工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选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应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 对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根据工程特殊需要,可 对水泥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细度等指标提出专门要求。 3水工混凝土中宜掺入适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以改善性 能、提高质量、节约成本。 4掺合料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工程的技术要求、掺合料品质 和资源条件,经试验确定。粉煤灰宜选用工级或Ⅱ级粉煤灰。外 加剂品种和量应根据工程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经试验 确定

    4.5.2混通士配合比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设计指标、 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SL677的相 应规定。 2大体积内部带态混凝土的总胶避材料用量不宜低于 140kg/m,水泥熟料含量不宜低于70kg/m。大体积内部碾压 混凝土的总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130kg/m,最大骨料粒径宜 不大于80mm,粉煤灰或其他活性掺合料掺量宜控制在30%~ 65%范围内,掺量超过65%时,应进行专题试验论证。 3常态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允许值宜不大于0.65,碾压混凝 土水胶比宜小于0.7。

    4.5.3滤研士施工方案选择应送导下列原则

    1混靠土生产、运输、浇筑和养护各施工环节应衔接合理, 并制定合理的全过程温度控制措施。 2应满足施工强度、进度要求,选择施工工艺先进、设备 配套合理、综合生产效率高的施工方案。 3运输过程的中转环节少,运距短,温度控制措施简易 可靠。 4 初期、中期、后期浇筑强度宜协调平衡。 5 混凝土施工应与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干扰少。 6 混凝土施工方案宜通过比较选定。 4.5.4混凝土浇筑程序、各期浇筑部位和高程划分应与供料线 路、起吊设备布置和机电安装进度相协调,并符合相邻块高差及 温度控制等有关规定。各期工程形象进度应能适应截流、度汛、 下闸、封堵、营水等要求

    4.5.5模板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模板选用应与混避土结构的特征 相适应。 2宣优先选用钢模、少用木模

    3结构型式宜做到标准化、系列化;便于制作、安装、拆 卸和提升;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周转次数。 4.5.6最大浇筑仓面尺寸应根据混凝土性能、浇筑设备能力、 温度控制措施和工期要求等因素确定。用平浇法浇筑混凝土时, 设备生产能力应能确保混避土初凝前将仓面稳盖完毕;当浇筑仓 面面积过大,设备生产能力不能满是时,可用台阶法浇筑。 4.5.7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进行温度控制设计。混凝土温度控 制标准和温度控制措施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水文和气象 条件,混凝土原材料的热、力学指标及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和 基岩热、力学指标,项体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成果确是。有条件 时宜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确定各种措施的最优组合。高混凝土坝应 采用计算机温度应力仿真计算确定其温度控制标准和温度控制措 施。大体积混土温度控制基本参数的选择和确定、温度控制标 准及计算要求和温度控制防裂措施可按附录E中E.0.1选用。 4.5.8低温季节混凝土施工必要性应根据总进度及技术经济比 较论证后确定。在低温季节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保温防冻 措施,其气温标准、保温防冻措施按附录E中E.0.2执行,

    4.5.9坝体接健灌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浆应待灌浆区两侧项块及上部混凝土达到项体格 定温度或设计规定值后进行,在采取有效措施情况下,灌区两侧 混凝土龄期不宜短于4个月, 2接缝灌浆系统应分灌区进行布置,每个灌区的高度宜为 9~12m, 3拱坝封拱灌浆高程和浇筑层顶面间的允许高差应根据施 工期应力确定

    4.5.10压混避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避开高温季节施工,特别是基础约束区及重要部位。 2碾压混凝土施工宜采用大仓面薄层连续上升,经试验论 证能保证质量时可适当增大厚度。施工仓面面积较大,经论证 后,施工可采用斜面铺料平仓醒压方式,坡度宜控制在1:10~

    1:15。 3连续上升铺筑的展压混凝土层间间款时间应控制在直接 铺筑允许时间以内,超过直接铺筑允许时间的层面应先在层面上 铺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再铺筑上一层碾压混凝土,超过了加垫层铺 筑允许时间的层面应按冷缝处理。 4.5.11厂房泥凝土浇筑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应妥善安排,避免 或减少相互十扰;与第一台机组发电有关的混凝土宜先浇筑。 4.5.12面板堆石坝的趾板混凝土施工,应在相邻区的垫层、过 渡科和主雄石区填筑前完成 4.5.13项高不大于70m时,面板混土宜一次烧筑完成:项 高大于70m时,根据施工安排或度汛、提前蓄水需要,面板可 分期施工,分期施工宜分为二期或三期。面板混凝土浇筑宜采用 滑模自下而上分条进行,条与条之间宜采用跳仓浇筑方式:面板 的瓷筑顺序宜先瓷筑中部面板,再回两侧瓷筑。 4.5.14沥青混凝土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布置、防渗体的结构 型式、工程区的气候条件及施工设备等因素,经综合分析研究后 确定,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沥背混赢土面板铺筑的斜坡长度、宽度应根据施随工条件、 范工设备、施工运行等情况确定。 2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铺筑层厚宜通过碾压试验确定, 可采用20~30cm,与两侧过渡层填筑宜平起平压;浇筑式沥青 混凝土心墙宜采用可拆卸组装的钢模施工。 4.5.15自密实混凝土除应满足普通混凝土拌和物对额结时间 就策性和保水性等的要求外,还应满是自密实性能的要求,自密 实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拌和站(楼)集中拌制,宜采用搅拌车运输,并 宜采取保温等措施。 2应根据浇筑部位的结构特点及混凝土自密实性能选择机 具和浇筑方法。 3浇筑速度不宜过快,浇筑过程应保持连续性。

    4.5.16胶凝砂砾石填筑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布置应与其相应的施工强度要求、材料特性要求、 施工场地条件相适应。 2砂砾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150mm。胶凝砂砾石拌制宜采 用产量大、效率高的连续式拌和设备。 3胶凝砂砾石宜采用自卸汽车、输送机、装载机等运输, 平仓设备宜采用平仓机、推土机、装载机、反铲挖揭机。 4胶凝砂砾石宜采用分层、通仓、连续铺筑法,人仓后应 尽快完成平仓和碾压。铺筑面积应与铺筑能力及允许层间间隔时 相适应,层间间隔时间应控制在直接铺筑允许时间以内,超过 直接铺筑允许时间的层面应加垫层

    4.6.1地下程施工方法及移数选择应以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类 及产状构造特征、断面形状及尺寸为主要依据,围岩分类应按 GB50487的规定执行。 4.6.2施工通道应根据地下工程布置、规模、施工方法、施工 设备、工期要求、地形和地质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 选定。 4.6.3地下工程施工,符合下列情况时,可研究选用岩石掘进 机施工: 1圆形断面,洞线比较顺直,独头掘进长度超过5km,布 置施工支洞及竖井难或不经济。 2围岩类别I~Ⅲ类,岩体构造均勾,物理力学指标适中, 岩溶不发育,断层破碎带较少,围岩变形小。 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为30~200MPa。 4地下涌水量较小。 5地应力条件在中等强度以下 4.6.4用钻爆法开挖隧洞时,施工方法应根据断面尺寸、固岩 类别、设备性能、施工技术水平,并通过比较后选定,条件许可

    时宜选用全断面开挖。

    4.6.5特大型润室开挖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根据地质条件、洞室布置、施工通道、施工设备和工 期要求确定开挖分层和分区。 2施工通道的设置应满足开挖分层和施工进度要求, 3应创造条件进行平行流水作业。 4顶拱层开挖应根据围岩条件和断面大小确定开挖方式, 地质条件允许时宜采取先开挖中导洞后两侧跟进扩大的开挖方 法。若围岩稳定性差,则宜采用两侧导洞先插进并进行初期支 护,再进行中间预留岩柱跟进的开挖和支护方法。 5岩壁(台)梁层开挖,应采用预留保护层法开挖。岩壁 台)开挖顾进行专门的爆破设计,爆破参数应通过爆破试验确 定,并在施工申不断进行修正。为确保岩障(台)准确成型,必 要时应先进行固结灌浆或结合错杆、铺索加固围岩。岩壁(台) 梁施工前应进行下层边线预裂爆破,并在下层开挖时进行爆破振 动监测。

    4.6.6竖并开挖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从井底出渣,如无条件从并底出渣时,可全断面自上 面下开挖。 2井底有出渣通道可采用爬罐法、吊罐法、天井钻机或反 井钻机施工导井。 3竖井井下有通道且断面较大时,可用导井法开挖;扩挖 宜自上而下进行,围岩为Ⅲ~V类时,支护应紧跟开挖面。 4.6.7斜井开挖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倾角小于6°时,可采用平洞方法开挖。 2 倾角为6°~30时,可自上而下采用平洞方法开挖。 3倾角为30°~45时,小断面斜井可自上面下开挖,若自 下面上开挖,应采取扒渣、溜渣措施;大中型断面斜井,可采用 导井扩大开挖。 4倾角为45°~75时,可采用自下而上先挖导并、再自上

    下扩挖或目下而上全断面开挖。 5倾角大于75时,可用竖井方法开挖。 4.6.8施工支洞、斜井及竖井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支洞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构型式及布 置、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的要求等综合研究确定,采用钻爆法施 工时,施工支洞间距不宜超过3km。地形、地质条件允许时, 洞线宜短,并宜考虑平洞,洞口设置应能满足防洪要求。 2平洞支洞轴线与主洞轴线交角不宜小于45°,且宜在交 叉口设置不小于20m的平段。支洞断面型式及尺寸应能满足运 输强度和物件通过要求,并有空间设置管线、排水沟和人行道 等。平调支洞级坡:有轨运输不宜超过2%;无轨运输不宜超过 9%,相应限制坡长150m;局部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4%。 3斜井支润的倾角不宜大于25°,井身纵断面不宜变坡与 转弯,下水平段长度不宜小于20m。斜井支洞的一侧,应设置 宽度不小于0.7m的人行道。 4竖井宜设在隧消的一侧,与隧洞的净距宜为15~20m。 坚井内应设年周、安全的爬梯。 5斜井或竖井的井底,应布置回车场及集水井。 6应满足地下洞室群分层开挖施工进度和通风排烟的需要。 4.6.9出道运输方式选择质符合下列规定: 1运距较长时,宜采用电瓶机车有轨运输方式。机车在洞 内行驶平均速度按6km/h计。 2隧洞断面满足汽车通行要求时,宜采用无轨运输,汽车 在洞内、外平均行驶速度分别按10km/h及20km/h计。开挖宽 度不能满是汽车回车要求时,每隔200m左右设回(会)车润, 或在洞内设移动式转向盘。 3斜井提升采用卷扬机,卷扬机运行速度不宜大于2m/s; 斜坡段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边缘与车辆安全距离不小于30cm。 整井提升多用吊罐,吊罐运行速度宜按下列方法确定: 竖井在40m以内且无导向设备时,不超过0.7m/s

    面下护挖或自下面上全断面开挖

    井深在40~100m且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超过 1.5m/s; 一井深大于100m且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超过3m/s。 4.6.10初期支护宜采用错喷支护。当围岩条件差,错喷支护难 以满足安全施1时,应研究采用挂网喷混凝土、钢筋格构架、钢 支撑、预应力错杆及预应力锚索等不同组合的联合支护措施。对 地下水活动强烈、膨胀性围岩及岩爆等不良地质区,应及时错喷 支护封闭,必要时应加强挂网或加钢肋。 4.6.11通风方式及参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安排应尽早形成自然通风条件,在未形成自然通风 前,应采用机通风。 2独头进尺长度大于1km时,宜用压、吸混合式通风。 3洞室开挖所需通风量及风速值可按附录D.2确定。 4.6.12防尘、防有害气体等综合处理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工程开挖应采用湿式凿岩机: 2洞内宜配低污染、有废气净化装置的柴油机械,汽油机 械不宜进滑。 3长隧测施工宜采用有轨运输。 4对含有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地下工程,应编制专门的防治 措施。 5存在突涌水、高地温、高地应力(岩爆)等地质条件下 的地下工程,应做专题研究。 4.6.13平洞混凝土衬砌应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前提下确 定边墙、顶拱、底板衬励顺序:有条件时可全断面一次衬例:大 断面洞室宜先衬顶拱。衬确分段长度应在分析围岩特性、浇筑能 力、模板型式及建筑物结构特征等因索后确定。 4.6.14斜并及竖井混凝土衬分段应在分析围岩特性、结构型 式及浇筑方式等因素后确定。当围岩稳定条件较差时,衬砌段长 度应与开挖段长度一致,使两者能交替进行;建筑物结构外形变 化处宜作为衬翻分段界线

    4.6.15水工隧洞中的灌浆宜按照先回填灌浆、后固结灌浆、再 接缝灌浆的原则进行。

    4.7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

    4.7.1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从工地加工厂或拼装场运至安装现 场的道路标准应满足运输尺寸及单件重量的要求。 2运输设备应能满足特重件和特大件运输要求。压力钢管 宜在工地加工或拼装成管节后再运至现场。应根据道路及两侧障 碍物情况、管节尺寸、管节重量等选择平运或立运,若条件合适 应优先选择平运方式。 3大型工程的钢门和启闭机宜将部件运至安装现场进行 组装。 4附属设备在场内的起重、运输可利用主机设备的起重、 运输设备,不宜另行设置。 4.7.2金属结构吊装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吊装方法应根据构件外形尺寸、重心位置及单件重量、 安装位置孔洞和通道尺寸确定。 2宜利用施工现场已有的起重设备及起吊能力:使用专用 起吊设备时,其制作安装时间应满足安装工期的要求。 3宜考虑水久性桥机及启闭设备提前安装及使用的可能性。 4应减少交叉作业,均衡生产。 4.7.3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组安装工程应与土建施工程序相协调,合理安排安装 进度,缩短安装直线工期。 2机组吊装宜米用永久起重设备。 3设备安装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后 进行。 4 机组安装宜利用已有场地,进行大件预组装。机组安装 应在本机组段和相邻机组段的厂房屋项封团完成后进行

    1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从工地加工厂或拼装场运至安装现 场的道路标准应满足运输尺寸及单件重量的要求。 2运输设备应能满足特重件和特大件运输要求。压力钢管 宜在工地加工或拼装成管节后再运至现场。应根据道路及两侧障 碍物情况、管节尺寸、管节重量等选择平运或立运,若条件合适 应优先选择平运方式。 3大型工程的钢门和启闭机宜将部件运至安装现场进行 组装。 4附属设备在场内的起重、运输可利用主机设备的起重 运输设备,不宜另行设置

    4.7.2金属结构吊装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4.7.4压力钢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压力钢管、钢衬的制造方式宜根据工程规模、对外交通 运输条件和加工制造能力,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在吊装运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钢管宜采用大节安装, 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宜分段交叉进行,每段长度应保证混凝土浇筑 质量。

    4.7.5问门安装应符合下列观定

    1闸门安装方案应根据闸门型式和施工条件确定。 2闸门埋件安装除弧形闸门铰座基础螺栓架采用一期混凝 预埋外,其余宜采用二期混凝土埋设,埋件可配合土建进度分 设进行,也可集中连续进行。 3埋件安装完成,应在5d内浇筑二期混凝土,混凝土一次 筑高度不宜超过5.0m。 4门叶组装可在工地拼装场或门槽附近搭设拼装平台组装。 5根据运输和吊装能力,分节(件)或整体吊装。平面闸 门、露顶式弧门可采用现场已有起吊设备、移动式起重机或其他 商易设备吊装,潜孔式孤门宜采用预埋镭钩,用滑轮组、卷扬机 吊装。 、7.6主阀的安装应根据主阀重量、吊装设备能力及场地条件 角定整体安装或分件安装

    4.8施工机械设备选择

    4.8.1地下洞室米用钻爆法施1,应根据洞室规模、施方案、 地质条件和施工安全等因素选择钻孔机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断面尺寸和工程量大小选用相应规格的多臂钻车。 2大断面隧洞下部台阶扩挖,可选用潜孔钻机、液压钻机。 3工程量小、隧洞长度较短或设备条件不足时可选用手持 式或支腿式钻机。 4.8.2错索钻孔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孔径和深度、钻机工作 空间等因素选择错固钻机,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的铺索

    孔可选择地质钻机。 4.8.3在坚硬、中等坚硬的较完整岩体中开挖隧涓时,宜选用 开散式掘进机开挖;在中等坚硬的完整性较差的岩体、软岩或局 部土层中开挖隧洞时,宜选用护盾式插进机开挖;处于松软地层 的长隧洞根据地质、水文等条件可选用盾构掘进机。掘进机选择 和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掘进机开挖洞径宜为3~12m,对于采用天直径的掘进 机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单向掘进长度宜大于5km,洞长超过15km时,每10km 宜布置一处检修洞。 3掘进机设备性能应适合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并应保证 工程施工安全及工期要求。 4.8.4反井钻机可用于施工上、下部都有工作面的竖井、斜井 的导井和小断面隧洞全断面开挖。反井钻机的选择应考虑下列 条件: 1隧润的深度和倾角。斜井倾角不宜小于50°,深度不宜 大于250m,超过该深度时,宜分段施工;竖井深度不宜大 于400m。 2地质条件,包括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产状、主要 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4.8.5仅有下部工作面的竖井、斜井的导井,当深度大于50m 时,可选择爬罐施工。 4.8.6洞室无轨运输车辆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洞内路宽满足会车的条件下,宜选用大吨位自卸汽车 2装载机摄的斗容与自卸汽车斗客的适宜比例为1:3~ 1:5;运距远时自卸汽车斗容应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3,地下工程应选用低污染或带有度气净化装置的柴油车辅, 不应使用以汽油机为动力的车辆。 4单向行驶的自卸汽车,应满足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大 吨位自卸汽车可选用转弯半径小的铰接式车架或选用移动式汽车

    孔可选择地质钻机。 4.8.3在坚硬、中等坚硬的较完整岩体中开挖隧时,宜选用 开散式掘进机开挖;在中等坚硬的完整性较差的岩体、软岩或局 部土层中开挖隧洞时,宜选用护盾式插进机开挖;处于松软地层 的长隧洞根据地质、水文等条件可选用盾构掘进机。掘进机选择 和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掘进机开挖洞径宜为3~12m,对于采用天直径的掘进 机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单向掘进长度宜大于5km,洞长超过15km时,每10km 宜布置一处检修洞。 3掘进机设备性能应适合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并应保证 工程施工安全及工期要求。 4.8.4反井钻机可用于施工上、下部都有工作面的竖井、斜井 的导井和小断面隧洞全断面开挖。反井钻机的选择应考虑下列 条件: 1隧润的深度和倾角。斜井倾角不宜小于50°,深度不宜 大于250m,超过该深度时,宜分段施工;竖井深度不宜大 于400m。 2地质条件,包括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产状、主要 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4.8.5仅有下部工作面的竖井、斜井的导井,当深度大于50m 时,可选择爬罐施工。 4.8.6洞室无轨运输车辆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洞内路宽满足会车的条件下,宜选用大吨位自卸汽车 2装载机摄的斗容与自卸汽车斗客的适宜比例为1:3~ 1:5;运距远时自卸汽车斗容应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3,地下工程应选用低污架或带有废气净化装置的架油车辆, 不应使用以汽油机为动力的车辆。 4单向行驶的自卸汽车,应满足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大 吨位自卸汽车可选用转弯半径小的铰接式车架或选用移动式汽车

    4.8.7润室有轨运输方式的装渣应按下列条件选取

    1装渣机械设备宜选用后翻铲斗式装岩机,当选用的矿车 长度大于2.5m时,应选用带式输送机的铲斗式装岩机,小断面 开挖宜选用立爪式扒渣机与梭车配套。 2当选用成组列车时可配备渣斗式转载机、胶带式转载 机等,

    4.8.8润室有轨运输车辆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润底坡小于1%时,有轨出道可用机车牵引,短距离时 可用人工或小型装载设备牵引,其他情况下宜用卷扬设备牵引。 2洞内牵引设备宜选用蓄电池式电机车,当蓄电池式电机 车的牵引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选用架线电机车或内燃机 车。在洞内宽度满足的条件下,运输车辆宜选用大容量矿车。 4.8.9圆形长隧润宜选用针梁式钢模台车或油压式伸缩钢模台 车,斜井宜选用拉模,竖并宜采用滑模。 4.8.10土石料碾压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心墙、斜墙防渗体土料的压实应选用振动凸块碾、羊足 展或气胎。 2反滤料、垫层及过渡层的压实宜选用振动平碾、气胎碾 或平板振动打夯机。 3坝壳料的压实宜选用振动碾或气胎碾,对于含有软弱岩 石的土石料,宜选用重型尖齿碾。

    4.8.11混旋土水平运输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宜米用自卸汽车或自卸汽车配市罐的水平运箱 方式。 2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带式输送机、混凝土输送泵、混凝 土输送泵车或有轨机车运输方案。 3当混凝土运距较远,宜采用泥凝土搅拌运输车。 4.8.12门式、塔式起重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适用于河谷较宽的坝址。

    2栈桥布置应满足施工期防洪要求,栈桥高程与混凝土供 料线高程相协调。 3栈桥宜平行坝轴线布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避免拆迁。 4机桥型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工期要求等因系分析 确定。 5多台起重机布置时,机群应采用防撞和防干扰措施。 4.8.13塔带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适用于连续、高强度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宜避免拆迁。 3混凝土生产能力、振搞设备等应与塔带机的运料能力相 适应。 4对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采用塔带机进行混 凝土运输,应有配套的温度控制措施。

    2栈桥布置质满足施工期防洪要求,栈桥高程与混土供 料线高程相协调。 3栈桥宜平行坝轴线布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避免拆迁。 4栈桥型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分析 确定。 5多台起重机布置时,机群应采用防撞和防干扰措施。 4.8.13塔带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适用于连续、高强度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宜避免拆迁。 3混凝土生产能力、振搞设备等应与塔带机的运料能力相 适应。 4对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采用塔带机进行混 凝土运输,应有配套的温度控制措施。 4.8.14缆索式起重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索: 1适用于河谷较睿的坝址。 2缆索式起重机型式应根据两岸地形、地质、坝型及工程 布置、浇筑强度、设备布置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3混凝土供料线应平直,设置高程宜接近坝顶,供料线的 宽度和长度应满足混凝土施工及辅助作业的要求,高程不宜低于 初期发电水位;不占压或少占压坝块。 4供料线布置应能满足缆机在任一位置均可直接取料。当 供料线布置不能满足时,应对供料线取料强度进行分析。 5承重缆垂度可取跨度的5%,缆索端头高差宜控制在跨 度的5%以内;供料点与塔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跨度的10%。 4.8.15碾压混凝土施工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碾压混凝土宜采用自卸汽车、负压溜槽(管)、满 管、带式输送机、专用垂直溜管,必要时也可采用缆机、门机、 塔机等机械。 2赚压混赢土振动碾机型的选择,应考愿银压效率、激拆 力、线压力、鎏简尺寸、振动频率、振幅、行走速度、维护要求

    4.8.14缆索式起重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索:

    1适用于河谷较窄的项址。 2缆索式起重机型式应根据两岸地形、地质、坝型及工程 布置、浇筑强度、设备布置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3混凝土供料线应平直,设置高程宜接近坝顶,供料线的 宽度和长度应满足混凝土施工及辅助作业的要求,高程不宜低于 初期发电水位;不占压或少占压坝块。 4供料线布置应能满足缆机在任一位置均可直接取料。当 供料线布置不能满足时,应对供料线取料强度进行分析。 5承重缆垂度可取跨度的5%,缆索端头高差宜控制在跨 度的5%以内;供料点与塔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跨度的10%。 4.8.15碾压混凝土施工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碾压混凝土宜采用自卸汽车、负压溜槽(管)、满 管、带式输送机、专用垂直溜管,必要时也可采用缆机、门机、 塔机等机械。

    和运行的可靠性。 3为适应不同部位碾压压实的要求,宜配备各种型号和功 率的振动摄,

    4.8.16沥青混凝土施工机械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择沥青混凝土运输设备,应坚固耐用,不易变形,且 易倾卸,应有保温设施;水平运输设备,宜用汽车载底卸式保温 立罐;斜坡运输设备,应采用喂料车。 2斜坡沥青混凝土振动碾主要根据铺筑厚度、宽度和生产 率选择,当爬坡能力不够时,可采用牵引设备。碾压机械选定 后,应通过现场碾压试验确定碾压厚度、碾压速度、碾压遍数、 振动频率等碾压参数。 3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铺筑,宜优先采用集加热、摊铺、碾 压功能于一体的设备施工,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有关参数。 4.8.17地基加固处理机械可采用成孔(槽)机械、铣挖机、揽 拌桩机、报冲器等专用机械和起重机等通用机械。地基灌浆施工 机械可采用造孔(槽)机械、浆液搅拌机械、灌浆机械及辅助钻 孔灌浆机械等。 4.8.18吹填施工设备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1施工作业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 程地质等自然条件。 2吹填工程类型、规模及开挖深度、宽度、边坡、挖掘精 度、输送距离、排高、吹填区容量与形状、泥土处理要求等设计 条件。 3淤泥含水率、淤泥颗粒粒径、有机物含量、淤泥处理路 径、淤泥污染情况。 4拟选设备的性能、适用性和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环保清 淤工程应选用配备环保机具施工。 5船舶、设备调遣方式及其可行性。 6工程量、工期、质量标准、工程投资等。 7施工作业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4.8.19吹填施工设备选择配套应注意下列间题,

    1吹填施工应协调施工胎舶作业、排泥管线布设、固堰及 排水口的施工。 2吹填距离超过船舶的最大合理吹距时宜采用接力泵。 3吹填管线的规格和质量应适应吹填土质、流量和排压的 婴求。

    5.1.1施工交通运输可分为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对外交通运 输方案应根据施工总布置及施工总进度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选 择。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外交通方案应确保施工工地与国家或地方公路、铁路 车站、水运港口之间的交通联系,并具备完成施工期间外来物资 运输任务的能力。 2选择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应调查工程所在地区现有交通 运输状况,以及近期的交通建设规划等内容。 3场内交通应根据分析计算的运输量和运输强度,结合地 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总布置进行统筹规划,应考虑永久与临时、 前期与后期相结合。 4场内交通方索应确保施工工地内部各工区、当地材料产 地、堆渣场、各生产、生活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道路与对外 交通衔接。 5场内交通规划应合理解决超限运输。 5.1.2对外及场内交通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对外交通经过论 证可采用铁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或儿种方式相结合。场内交 通条件适宜时,可采用带式输送机、架空索道等方式。 5.1.3施工变通运插系统应设置安全、交通管理、维修、保养、 修配等专门设施。 5.1.4对外及场内交通应保持运输畅通、设施及标志齐全,满 足安全、环境保护及水士保持要求

    济合理、运行方使、干扰较少、施工期短、便于与场内交通衔接 的方案。 5.2.2对外交通运输应分析计算外来物资和设备的总运输量、 分年度运输量及运输强度。运输量和运输强度计算方法、参数可 按附录F.1选用。 5.2.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选择应者虑下列因素

    5.2.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选择应者虑下列因索

    1工程所在地区可以利用的交通条件及相关交通运输设施 情况,以及当地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工程施工期总运输量、分年度运输量及运输强度。 3主要外来物资的运输要求。 4重大件运输要求。 5与国家(地方)交通干线的连接条件,以及场内、外交 通的衔接条件。 6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工期、使用期限及投资等。在 对外交通建设期内,应有临时交通方案。 7转运站以及主要桥涵、渡口、码头、站场、隧道等的建 设条件

    5.2.4对外交通运输方案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线路运输能力应满足工程施工期间天宗物资、材料、设 备和超重超限件运输,并应满足施工总进度要求。 2物资运输宜中转环节少、运费省,及时、安全、可靠。 3结合当地运输发展规划,应充分利用已有国家、地方交 通道路和其他工矿企业专用线。 5.2.5对外公路的等级和技术标准,应根据工程规模、运输量 运输强度、运输车种、车型、行车密度等综合确定,公路有关参 数可按附录F.2选用。与社会交通相结合的或兼有社会交通功 能的公路,其等级和技术标准的确定应符合GBJ22、JTGB01 等相关规定。

    5.2.6对外公路规划及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公路与国家(地方)交通干线应

    2路线选择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技术可靠、经济合 理、施工期短、便于与场内交通衔接的方案。 3应根据重大件运输条件、防洪要求、地形条件、地质条 件、技术等级、筑路材料状况以及当地村、乡(镇)建设和经济 发展等要求综合考虑。 4利用现有公路时,应对现有公路的技术标准进行充分研 究,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满足施工期的运输要求。 5选线宜避开城镇,并宜避开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地质区 6应节约用地,保护文物古迹

    5.2.7轻源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涵设计应根据相衡接道路性质和使用要求,按适用、 经济、安全和美观要求确定:桥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 等情况,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选择。 2大、中桥桥位的选择宜服从路线总方向,并选择在河道 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 3桥涵设计荷载等级的确定应符合JTGB01和JTGD60的 相关规定,并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对外交通运输主要车型和重大件 运输的要求。 4桥梁上的线形及与道路的衔接应符合路线设计的要求 大、中桥桥面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 桥面净宽应与相衔接路段路基宽度一致。 5桥涵孔径应满足设计频率洪水的过流要求,桥涵设计洪 水频率应按ITGD60中相关规定热行

    5.2.8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位置应服从公路路线走向,路隧综合考虑。宜选择 在稳定的地层中,穿越不良地质地段时,应有切实可靠的工程措 施。沿河傍山地段的隧道,其位置宜向山侧内移,并应注意水流 冲刷对隧道稳定的影响。 2隧道的洞口位置宜设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宜 释免洞口仰坡过高。可采用设置明洞等措施实现安全进洞

    3隧道内纵断面线形应满足行车安全、施工作业效率、通 风和排水要求。根据JTG/TD70的规定,隧道内的纵坡不宜小 于0.3%,并不宜大于3%:长度小于100m的短降道:最大织纵 坡可不受此限制。 4隧道的横断面应满足公路隧道建筑界限的规定,并满足 工程重大件及施工物资运输的要求。同时,尚应考虑洞内排水、 通风、照明、防火、监控、营运管理等附属设施所需要的空间以 及围岩加固和施工方法等影响。确定的隧道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满 足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 5.2.9铁路运输线应与工程总体布置、现有铁路网及其他交通 运输系统相协调,应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运输需要,并应兼 顾地方发展需要。

    5.2.10水路运输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与工程所在地区现有的通航条件相活应 2应满足工程运输量和施工运输强度要求。 3季节性通航航道应考虑停航期间的物资运输替代措施。 4通航河段施工期间货物临时过项运输时,其运输方式应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2.11施工码头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码头位置应选在地质条件好、河床及岸坡稳定、水流平 顺、有足够水深和宽阔水域可供布置船位和锚地的河段上。 2码头陆域应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纵深,并宜少占耕地, 避免大规模挖填。 3通航期内脂期应能安全进出、靠离码头及泊离镭地。 4码头主要建设规模及码头前沿设计水深、泊位长度、设 计高水位标准应符合JTJ212的相关规定,按附录F.3计算 确定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总布置进行统筹规划

    5.3.2 场内交通规划应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工程规模、工程特点、枢纽工程布置。 2 地形、地质及水文等自然条件。 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及与场内交通的衡接。 当地建筑材料料场的位置及开采、加工方案。 5 施工方法及施工总布置规划 6 运输量、运输强度、运轴设备及运输距离。 存渣、弃渣调运要求。 施工期过坝交通、永久交通、对外交通等设施的利用。 5.3.3 场内交通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物料流向、运输量及运输强度,合理选择运输方 式和设施。 2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与对外交通衔接顺畅。 3应满足施工总布置及各工区施工布置的需要。 4施工期间物料临时过坝,不应干扰施工运输。 5应满足施工要求,运输安全,装卸方便,运距短,工程 量小。 5.3.4场内永久道路及主要临时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内主要道路的技术标准及防洪标准应按附录F.4选 用,桥、涵等建筑物设计标准应符合JTGD60的相关规定。 2应合理利用原有地方交通公路。与国家或地方公路相缩绪 合的场内主要道路,其新建、改扩建公路授术标准,应符合 JTGBO1的要求。 5.3.5场内非主要临时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内非主要道路技术标准可接按附录F.4选用,在满足安 全运行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可适当降低标准。

    5.3.2场内交通规划应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5.3.5场内非主要临时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内非主要道路技术标准可按附录F.4选用,在满足安 全运行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可适当降低标准。 2可根据年运量、车型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 5.3.6场内交通的一般性附属设施、设备(如供水、供电、照 明以及生产、生活用房屋等)宜统一规划,专业性附属设施(如

    准轨机车、车辆检修、保养、车站站场等)可按有关专业标准 设计。 5.3.7场内跨河设施(桥梁、渡口等)位置选择应满足工程施 工需要,宜设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的河 段,必要时可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5.3.8跨河桥梁的设计应满足场内运输、重大件及施工机械设 备的运输要求,设计标准应符合GBJ22、JTGD60的相关规定。 5.3.9场内交通隧道应满足场内施工车辆及施工机械的运输要 求,有重大件运输通过,尚应满足重大件运输对建筑限界的要 求。隧道纵坡应在0.3%~5.0%范围内选择,特殊情况可适当 放宽。 5.3.10 带式输送机输送能力应根据地形条件、倾角、带宽、带 速、驱动方式、拉紧装置型式及行程、机组电机容量等确定。带 式输送机的选择和设计参数应根据GB50431选定。 5.3.11斜坡道卷扬运输线路宜直线布置,绞车房宜布置在斜坡 卷扬道上方的延长线上,设备选择可按附录F.5计算。 5.3.12架空索道运输线路的平面布置宜为直线,应避开滑坡、 泥石流、落润等不良地质区城。不宜与公路、铁路、桥梁和架空 电力线路等设施交叉。架空索道基本参数应按GB50127选用、 计算。 5.3.13隧洞有轨运输宜设双车道,如用单车道时,应设错车 道,其有效长度应满足列车车组的要求,间距应按行车密度 确定

    5.4.1外来物资的运输方式变换地点可设转运站,转运站宜利 用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已有转运站,或附近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已建 转运站。 5.4.2拟新建转运站应具备建站条件,转运站规模应根据工程 施工期对外运输量、高峰转运强度、转运物资种类、来源、运输 52

    5.4.1外来物资的运输方式变换地点可设转运站,转运站宜利 用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已有转运站,或附近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已建 转运站。 5.4.2拟新建转运站应具备建站条件,转运站规模应根据工程 施工期对外运输量、高峰转运强度、转运物资种类、来源、运输 52

    条件、仓储方式等确定,应满足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要 求,转运仓储规模应与场内仓储统筹考虑。 5.4.3转运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储运能力应满足施工强度及施工运输的要求。 2场地选择应有足够的装卸作业、堆料和仓库用地,与外 界交通联系方便。 3装卸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满足储运物资、材料、设备作业 及转运强度和超限货物转运要求。 4转运站布置宜结构简单、紧淡,方使装卸与运输,减少 占地。

    1应根据现有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条件,考虑重 大件数量、解体后单件重量、运辅外形尺寸、承重面积等因高, 结合对外交通运输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在满足运输条件下,应减少重大件的分解,宜采用整体 方式运输。 3重大件需分解运输时,应使交通干扰最小, 4应减少重大件转运次数。 5.5.3重大件运输采用铁路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建筑限界要求。铁路运输限界应按GB146.1和 GB146.2确定。 2其他相关要求应符合铁路部门的有关规定。 5.5.4重大件运输采用公路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重大件设备特点,结合现有公路状况,合理选择 运输车辆。公路重大件(大型物件)运输货物应按附录F.6

    分级。 2对现有道路及桥进行现状调查时,对于影响重大件运 输的特殊路段,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处理,制定特殊路段的运行措 施及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桥涵应进行承载力复核,当承载能力 不满足要求的,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或利用临时措施绕道 通行。

    5.5.5重大件运输采用水路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调查航道的通航能力,包括桥梁净空、船闸等级等, 保证重大件运输安全可靠。 2应根据重大件尺寸、重量合理选用船型,重大件水路运 输宜采用专用船舶。 3应调查重大件运输转运码头(港口)的货物转运能力, 选择适宜的水运转运码头(港口)

    6.1.1施工工厂设施的任务应包据制备工程建设所需建筑材料, 提供工程施工所需的水、电及压缩空气,建立工地内外通信联 系,维修和保养施工设备,加工制作非标准金属构件等。 6.1.2施工工厂规划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应研究利用当地企业的生产设施,并兼顾梯级工程施工 需要。 2厂址宜设于交通运输和水电供应方使处,靠近服务对象 和用户中心,避免物资逆向运输。 3生活区宜与生产区分开,协作关系密切的施工工厂宜集 中布置,集中布置和分散布置距离均应满足防火、安全、卫生和 环境保护要求。 4施工工厂的规划与设置宜兼顾工程实施阶段的分标因素。 6.1.3施工工厂规划设计宜优先采用装配式结构形式,设备宜 选择节能、通用性强、功能先进、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 设备。 6.1.4施工工厂生产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用电负荷、 生产人员等指标应计算确定。 6.1.5施工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粉尘或其他有

    6.2.1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砂石原料处理量应根据混凝土和其他有级配要求的砂石 用料,计及系统内加工、运输过程等损耗和弃料量确定。 2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规模可按毛料处理能力划分为特大

    型、大型、中型、小型,划分标准见表6.2.1

    表6.21玲石料加工品统生产规稳划分标准

    3当混主连续高峰时段不大子3个月时,砂石科加工系 统处理能力应按混凝土高峰时段月平均骨料需用量及其他砂石需 用量计算;大于3个月时,还应计入相应的不均勾系数,对应取 值范围为1.1~1.3。 4砂石料加工系统主要生产车间(单元)工作制度,宜采 用二班制,施工高峰月可采用三班制。租碎或超径处理工作班次 宜与采料场作业相一致,并符合下列规定 1)月工作日数:25d。 2)日工作时数:二班制14h:三班制20h。

    统处理能力应按混凝土高峰时段月平均骨料需用量及其他砂石需 用量计算;大于3个月时,还应计入相应的不均勾系数,对应取 值范围为1.1~1.3。 4砂石料加工系统主要生产车间(单元)工作制度,宜采 用二班制,施工高峰月可采用三班制。租碎或超径处理工作班次 宜与采料场作业相一致,并符合下列规定: 1)月工作日数:25d。 2)日工作时数:二班制14h;三班制20h。 6.2.2厂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广址设在料场或开挖利用料堆存场附近。多料场供应 时,宜设在主料场附近,经论证亦可分设砂石料加工系统。 2厂址应避开爆破危险区,安全距离应符合GB6722的相 关规定。 3砂石利用率高、运距近、且场地有条件布置时,可段在 混凝土生产系统附近,并与混凝土生产系统共用成品料堆。 4厂址应避开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 段,主要车间和设施的地基稳定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5厂址宜靠近已有的交通运辅线路、水源和主要猫电线路 6厂址应远离城镇和居民生活区,需在城镇和居民生活区 附近设厂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噪声和粉尘的影响。 7厂址应利用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需要占用部分耕地

    6.2.2厂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时,应剥离表土并堆存,用于工程完建后复垦。 8利用主体工程弃渣场作为砂石料加工系统厂址时,应分 析其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6.2.3工艺流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各类成品砂石生产能力及品质要求, 2应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各级骨料需用量的变化,工艺调整 灵活。 3各段破碎的设备配置和负荷分配宜相对均衡。 4砂石料加工系统宜采用部分筛分效率法进行工艺流程计 算,总筛分效率取值不低于90%。 5特大型、大型砂石料加工系统粗骨料宜采用湿法加工工 艺,细骨料可采用干法与湿法相结合或干法的加工工艺。若采用 十法加工工艺,应有解决租骨科要粉、细骨料石粉控制与细度模 数调整、加工粉尘污染等技术措施。 6砂石原料的含泥量超过标准应进行冲洗,含有黏性泥团 时,应配置专用洗石设备, 7采用湿法加工工艺生产的成品砂石宜采用脱水设备脱水 后再进人成品堆场。 8特大型、大型砂石料加工系统,若无同类岩性加工试验 资料可供借鉴,宜进行骨料生产性试验。中型工程可根据典型粒 方程计算破碎产品粒度,可接附求G.1的方法计算。 6.2.4主要设备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特大型、大型砂石料加工系统宜对所选料源石料进行功 指数及磨蚀性指数试验。 2选用设备的类型、规格及数量应适应砂石原料岩性,并 满足成品砂石的品质和产量要求。 3设备配置应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对砂石原料的岩性变化 及级配波动有一定的适应性,避免成品骨料级配失调和超逊径含 量超标。 4上、下道工序所选用设备生产能力应均衡。同一作业宜

    选用相同型号规格的设备。 5特大型、大型砂石料加工系统应选用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的大型设备,同一作业的设备数量不宜少于2台。 6当砂石原料具有高硬度和强磨蚀性时,特大型、大型砂 石料加工系统的主要设备宜整机备用,中型砂石加工系统的主要 设备可适当降低设备负荷率。 7中、细碎设备前的进料带式输送机上应设置金属处理 装置

    选用相同型号规格的设备

    6.2.5主要车间、设施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主要车间、设施布置应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提前形成生 产能力,满足施工前期砂石需要,并能及时调整生产方式,适应 原料粒度变化及不同骨料级配要求。 2各车间、设施应绪合对外和场内运输道路进行布置。粗 碎车间宜靠近料场来料方向,成品堆场宜靠近混凝土生产系统或 主要用料点。 3同一作业的多台同规格设备,宜对称或同轴线配置在同 一高程上,设备间距应满足安装、操作及维修所需的安全距离。 4除寒冷地区外,破碎、筛分、制砂等车间可露天设置, 但电气设备应满足户外运行要求。 5系统内道路布置应满足砂石加工系统设备运输、安装、 调试及运行维护要求。 6.2.6储运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砂石储存量可按高峰时段月平均值的50%~80%确定, 汛期、冰冻期停采时,应按停采期砂石需用量的1.2倍校核砂石 储存量。 2成品砂石堆场应符合下列要求: 1)湿法制砂的成品砂雄场隔仓不宜少于3个,单个料雄 容积应满足成品砂自然脱水时间要求。 2)碾压混凝土用砂和常态混凝土用砂宜分开堆存。 雄场产有好的排水系结,微之间应设墨隔墙

    4)特大型、大型砂石加工系统堆场宜采用带式输送机廊 道取料。 5)成品砂堆场应设置防南棚。 3特大型、大型砂石料加工系统砂石运输方案,经技术经 齐比较确定。砂石运输强度高、运输总量大且运输距离适中时, 宜优先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方案

    6.3.1混凝土生产系统规模接生产能力可划分为特大型、大型、 中型、小型,划分标准见表6.3.1。混凝土生产系统应满足质 量、品种、出机口温度和浇筑强度要求,单位小时生产能力可按 高峰月浇筑强度计算,月有效生产时间可按500h计,小时不均 勾系数按1.5取值,并按最大仓面入仓强度要求校核。

    6.3.2生产预冷、预热、碾 压混凝土或其他低丹落度混鼠

    6.3.2生产预冷、预热、暖 压混凝土或其他低期落度混凝 土时,应核算拌和楼(站)的 生产能力。 6.3.3混凝土生产系统场址 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宜靠近混凝土浇筑地 点,并应满足爆破安全距离, 合理利用地形,主要建筑物的 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

    1、工程规模大、水工建筑物分散且相对独立、混土浇筑 强度高及混凝土级配要求相差悬殊,集中布置使混凝土运输距离 远、供应不方便。 2混凝土用料地点高差悬殊或两岸混凝土运输线不能沟通: 混凝土运输距离远、运输困难。 3砂石料场分散,集中布置时骨料运输不使或不经济。 4考虑工程分标和运行管理要求需要分设混凝土生产系统 的工程。

    6.3.5工艺流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管标准1应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强度等级、不同级配、不同种类、 不同温度控制标准混凝土的浇筑强度及品质等要求。 2中小型混凝土生产系统内水泥和掺合料输送宜选用机械 输送;大型以上混凝土生产系统水泥和掺合料输送宜选用气力 输送

    表6.3.1混凝土生产 系统规模划分标准

    2统筹兼顾工程分标及工程前、后期施工需要,宜避免中 途搬迁,不与永久性建筑物干扰;高层建筑物或料堆应与输电设 备及线路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厂址应与城镇和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若在其附近布置 加工系统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系统分期建成投产时应满足不同施工期混凝土浇筑要求, 6.3.4混凝土生产系统宜集中布置,下列情况可分散布置:

    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6.3.6主要车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闻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车间之闻的布置成给物料的 合理运输留出通道和停车空间场地,并简化各车间、设施之间的 运输环节, 2应以拌和楼(站)为中心,就近布置骨料储存、筛洗 水泥储运、掺合料储运、预冷或预热等设施。拌和楼(站)宜靠 近混凝土浇筑地点布置,骨料堆宜靠近砂石加工系统来料方向, 原材料进料方向宜与混凝土出料方向错开。 3辅助车间宜靠近服务对象,水电供应设施宜靠近主要用 户布置。

    凝土强度等级、级配、骨料粒径、水泥及掺合料品种、混凝土温 度控制、混士浇筑方案等因系选择, 4常态混融土宜采用自落式拌和楼(站),服压混土宜选 择强制式拌和楼(站),具体选择时,尚应综合考虑混凝土生产 能力、级配和温度控制要求等因素。 5搅拌机单机容量应满足混土级配中骨料最大粒径要求 且单机出料容量宜与混凝土运输设备和浇筑设备容量相匹配。 6.3.8拌和楼出料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混凝土生产系统出料要求,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每个拌和楼有独立的出料线,大型拌和楼可布置双线 出料。 3成品混凝土运输可采用有轨、无轨或带式输送机运输 方式。 6.3.9混凝土生产系统成品堆料场的储量(活容积)宜接混凝 土浇筑月高峰日平均3~5d的需用量确定,布置特别困难时,其 活容积不宜少于1d的需用量。 6.3.10沥青混凝土拌和系统生产规模可按设备额定生产率的 65%~75%计算,并宜选用强制式搅拌机。沥青混凝土拌和系统 宜靠近铺筑现场集中设置,并远离生活区和易燃建筑物,沥青混 凝料运输时间不宜超过0.5h。 6.3.11沥青储存量应根据供应方式、运输情况和日需用量 确定。 6.3.12水泥储备应以散装为主,水泥和掺合料在工地储备量可 结合实际运输、仓储条件和工程可供使用日数等因素综合分析 确定。

    ....
  •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利水电  
专题: 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 |新闻出版标准 |园林工艺、表格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设备安装规范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