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61-2017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 CJJ 61-2017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25
  • 发 布 人: wfg2003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1地下管线探测应进行技术准备,技术准备的内容可根据 探测工程类型确定。 4.1.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应对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收集、 分类、整理,编绘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 4.1.3地下管线探测应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对拟定的探查方法 与技术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采用的探查方法与技术,提出拟采 用的探查仪器设备。 4.1.4探测技术设计书应在地下管线现况调绘、现场踏勘、探 查方法试验、探查仪器校验的基础上编制 ■4.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 4.2.1现况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X收集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 2分类、整理收集的资料; 3 编绘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 4.2.2 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已有管线图、竣工测量成果或探测成果; 2管线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设计与施工变更文件及 技术说明资料; 3现有的控制测量资料和适用比例尺的地形图。 4.2.3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编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管线位置、连接关系、附属物等转绘到相应比例尺 地形图上,编制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 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上应注明管线权属单位、管线类别、

    4.2.2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

    1应将管线位置、连接关系、附属物等转绘到相应比例尺 地形图上,编制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 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上应注明管线权属单位、管线类别

    规格、材质、传输物体特征、建设年代等属性,并注明管线资料 来源; 3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宜根据管线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 或已有的外业探测成果编绘;无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或外业探 测成果时,可根据施工图及有关资料公差标准,按管线与邻近的附属物 明显地物点、现有路边线的相互关系编绘; 4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使用的图例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 规定。

    4.3.1王 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核查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可信度和可利用程度; 2 核查调绘图上明显管线点与实地的一致性; 3核查控制点的位置和保存状况,并验算其精度; 4核查地形图的现势性; 5察看测区地形、地貌、交通、环境及地下管线分布与埋 设情况,调查现场地球物理条件和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以及生 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3.2X现场踏勘完成后应进行下列工作: 应在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上标注与实地不一致的管线点: 2 应记录控制点保存情况和点位变化情况; 3 应判定地形图可用性: 4 应拟定探查方法试验场地; 5应制定安全生产措施

    4.4.1探查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验,仪器的校验包括稳 定性校验及精度校验。

    置的地下管线进行不少于2次的重复探查,重复探查的定位及定

    深结果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4.4.3探查仪器的精度校验宜在单一已知地下管线或管线敷设 条件相对简单地段进行,通过探查结果与实际对比评价其定位精 度和定深精度。定位、定深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2款 的规定。

    4.4.3探查仪器的精度校验宜在单一已知地下管线或

    4.4.4经校验不合格的探查仪器不得投人使用。

    4.5.1探查方法试验应在地下管线探测前进行。 4.5.2探查方法试验可与探查仪器校验同时进行,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试验场地和试验条件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2试验应在测区范围内的已知管线段上进行; 3试验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材质、不同埋深的地下管线 和不同地球物理条件分别进行; 4拟投人使用的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探查仪器均应参与 4.5.3探查方法试验结束后,应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校核, 评价确定有效的探查方法和技术参数,并编写方法试验报告。 验证和校核内容应包括探查方法和仪器的有效性、技术措施的可 行性与有效性、探查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度。

    4.6.1技术设计书宜包括下列

    4.6.1技术设计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述:任务来源、工作目的与任务、工作量、作业 范围、作业内容和完成期限等情况: 2测区概况:工作环境条件、地球物理条件、管线及其埋 设状况等; 3已有资料及其可利用情况; 4执行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

    4.6.2技术设计书应审批后实

    5地下管线探查5.1一般规定5.1.1地下管线探查应现场确定目标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其埋深,并应按任务要求查明相应管线的其他属性5.1.2地下管线探查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地球物理探查相结合的方式。5.1.3明显管线点应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获取其属性信息;隐蔽管线点应采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探查其位置及埋深。5.1.4地下管线探查应在管线特征点的地面投影位置上设置管线点。在无特征点的管线段上,应以能够反映地下管线走向变化、弯曲特征为原则设置地面管线点。5.1.5地下管线探查应进行成果质量检查与评价。5.2实地调查5.2.1实地调查应对照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详细调查明显管线点的相关属性信息5.2.2实地调查应按地下管线类别分别调查其相应的属性项目。管线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各类地下管线实地调查的属性项目可按表5.2.2选择。表5.2.2告各类地下管线实地调查属性项目埋深断面附载体特征管线埋设孔理设权属内外管压类别(根)流方式宽X高质距年代单位底物力管道给水沟道12

    续表5.2.2埋深断面附载体特征管线埋设孔材偏理设权内外管属压流电类别方式宽×高(根)质距年代单位底顶径物力向压管道A△排水沟道△管道沟道△△管道△△热力沟道△△管块△△电力沟道△直埋V△管块△△通信沟道△△直埋△△△管道△△工业沟道△管廊其他(沟)不明管线注:表示应查明的项目;表示宜查明的项目。5.2.3明显管线点设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1.4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查井应在其中心设置管线点,其他附属设施(物)的管线点应设置在其地面投影的几何中心;2综合管廊(沟)应在其几何中心线上设置管线点;13

    3当管线附属设施(物)的管线点偏离管线中心线在地面 的投影位置,偏距大于或等于0.4m时,应量测和记录偏距、并 应分别设置管线点。 5.2.4实地调查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种类。地下管线的大类、小 类应按功能或用途区分,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2.5实地调查应查明地下管线的埋设方式,埋设方式可分为 直埋、管块、管道和沟道,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

    5.2.4实地调查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种类。地下管线的大类、小 类应按功能或用途区分,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2.5实地调查应查明地下管线的埋设方式,埋设方式可分为 直理、管块、管道和沟道,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 5.2.6在明显管线点上量测管线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及管廊(沟)应量测其断面尺寸,圆形断面应量测 其公称直径,矩形管廊(沟)、沟道应量测断面内壁的宽和高; 2电缆管块(组)应量测其外廓的宽和高,并宜查明其总 孔数、电缆条数及占用孔数,直埋电缆的规格用电缆条数表示; 3箱涵应量测总断面和单孔断面尺寸,并调查占用孔数; 4当检查井小室的面积大于2m时,应量测检查井小室内 壁的实际投影范围。 5.2.7在明显管线点上实地量测地下管线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管线的类别不同,按本规程表5.2.2的规定量测 管线的外顶埋深或内底埋深; 2X地下管线埋深可采用计量器具直接量测,量测结果精确 到小数点后两位,量测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1款的相 关规定; 3当各类可开启的地下管线检查井、阀门、手孔、凝水缸 等附属设施(物)内部淤积掩理或覆盖地下管线,导致无法直接 量测时,应采用其他方法查明其理深,在记录上注明量测方法。 5.2.8实地调查中应调查地下管线的材质,管线材质区分应符 合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 5.2.9地下管线载体特征、理设年代、权属单位等宜根据现况 调绘图填写记录,权属单位可按照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 以代码填写。排水管道、工业管道应记录其流向,燃气管道和压 力工业管道宜记录其压力,电力电缆宜记录其电压,

    合本规程附录 C的相关规定。

    调绘图填写记录,权属单位可按照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 以代码填写。排水管道、工业管道应记录其流向,燃气管道和压 力工业管道宜记录其压力,电力电缆宜记录其电压。

    5.3.1地球物理探查应具备下列条件: 1自标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 2目标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或可从干扰场 和背景场中清楚地分辨出来: 3经探查方法试验证明其有效,探查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3.0.8条第2款的规定。 5.3.2地球物理探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从简单到复杂; 2方法有效、快捷; 3复杂条件下宜采用综合探查方法。 5.3.3隐蔽管线点探查宜根据任务要求、探查对象和地球物理 条件,按本规程附录D选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5.3.4探查金属管道和电缆时,地球物理探查方法选择宜符合 下列规定:X 1金属管道、线缆探查,宜优先选用电磁感应法的感应法 夹钳法、直接法或探地雷达法;深埋金属管道探查,可选择综合 物探方法; 2/有高阻抗的金属管道探查,宜选用高频电磁感应法或探 地雷达法,具备铁磁性的管道且于扰较小时,可选择磁法: 3当金属管道的管径较大,埋深较浅时,可选择电磁感应 法的直接法、感应法,也可选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磁 法或浅层地震法;当金属管道理深较深,管径较小时,宜选择天 功率低频电磁感应法: 4热力金属管道或高温输油管道探查,可选择电磁感应法 或红外辐射测温法; 5电力电缆宜先采用工频法进行搜索,初步定位后再用电 磁感应法精确定位、定深,当电缆有出露端时,宜采用电磁感应 法的夹钳法:通信电缆探查,宜选择主动源电磁感应法;

    5.3.4探查金属管道和电缆时,地球物理探查方法选择宜

    6在盲区探查金属管线时,宜先采用电磁感应法或工频法 进行搜索,搜索可采取平行搜索法或圆形搜索法,发现异常后宜 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追踪,精确定位、定深。 5.3.5探查非金属管道时,宜采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 1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探查,宜采用示踪电磁法; 2钢筋混凝土或带金属骨架的管道探查,可采用磁偶极感 应法; 3管径较大的非金属管道探查,除可采用探地雷达法外 还可根据工作条件采用直流电阻率法或浅层地震法等。 5.3.6水中管道探查宜选用旁侧声纳法,水底下管道探查宜采 用地震映像法、高精度磁法或浅层剖面法。具体操作方法及要求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J/T7的 规定。 5.3.7采用电磁感应法时,除应具备本规程第5.3.1条条件外, 自标管线长度应远大于其埋深。实施电磁感应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采用直接法时,应保持信号施加点处的电性接触良好; 接地电极应布设合理,且确保接地条件良好; 2/采用夹钳法时,应确保夹钳套在目标管线出露端上,并 应保证夹钳接头形成通路: 3采用感应法时,应使发射机与目标管线耦合良好,接收 机与发射机应保持最佳收发距,当周围存在于扰时,应确定并采 取减小或排除干扰的措施; 4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管线时,宜采用直接法或夹钳 法,应通过分别直接对各条管线施加信号来加以区分;因场地条 件限制,不宜采用直接法和夹钳法时,可采用感应法,应通过改 变发射装置的位置和状态以及发射的频率和功率,分析电磁异常 的强度和宽度等变化特征加以区分。

    5.3.8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机

    值法定位。两种方法宜综合应用,应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管线的 平面位置。

    5.3.9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应在平面定位的基

    5.3.10采用探地雷达法除应具备本规程第5.3.1条条件外

    管道管径不宜小于10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管道探查可按本规程附录D选择地震透射波法、折 射波法、反射波法、面波法;水中管道探查时可选择旁侧声纳

    法、浅地层剖面法或地震反射波法; 2现场工作布置及数据采集、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的相关规定 外,旁侧声纳法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第10 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0的要求,导航精度 和数据采集的密度应符合探测任务要求。

    5.3.12采用直流电阻率法除应具备本规程第5.3M1条条件外

    高;根据多个探查断面的成果分析,确定目标管道的走向、分布 和标高。

    高;根据多个探查断面的成果分析,确定目标管道的走向、分布 和标高。 5.3.14使用轨迹探测法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3.1条规定外,还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测前应标定仪器的姿态参数、计程装置及信号特征; 2应根据目标管道的管径选择相应的探头及定心装置,使 探头移动轨迹与管道中心重合; 3采用探查载体行程及姿态参数计算管道中心线时,应把 出入口点作为已知点,对探测曲线进行整体校正; 4可通过探查载体在管道内的姿态参数或在地表接收载体 发出信号的特征,计算载体的运动轨迹,构建完整的管道中 心线; V 5同一条管道应至少往返各探查一次,且两次探查结果应 一致。 5.3.15使用红外辐射测温法时,日标管道传输的介质应与其周 围介质间存在明显温度差异,仪器及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的规定, 5.3.16复杂条件下,可按下列条件选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X埋深较浅的管线密集区域,可综合采用电磁感应法、探 地雷达法: 2埋深较大的大口径非开挖管线,可采用弹性波法、直流 电阻率法或示踪电磁法与井中磁梯度法;有出入口的小口径非开 挖管线,可采用示踪电磁法。 5.3.17地球物理探查除获取隐蔽管线点的位置和理深外,管线 其他属性信息可根据地球物理探查资料解释推断,也可根据收集 资料现场追溯相关明显管线点,或者采用打样洞方式揭露管线 工周尘

    其他属性信息可根据地球物理探查资料解释推断,也可根据收集 资料现场追溯相关明显管线点,或者采用打样洞方式揭露管线 后,按本规程第5.2节的规定进行调查。

    5.4.1管线点应设置地面标志,并在点位附近注明管线点编号

    管线点编号应采用“管线类别代号十管线点顺序号”形式,并应 保持其同一测区内的唯一性。不便设置地面标志的管线点,应记 录其与邻近固定地物的距离和方位,并应绘制位置示意图。

    5.4.2地下管线探查应在作业现场记

    记录表宜符合本规程表E.0.1的规定,记录方式可为纸质记录 或电子记录。纸质记录表应使用墨水钢笔或铅笔填写,电子记录 可按规定格式导出记录表。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 时,应在纸质记录表上注记原因,或在电子记录手簿上经核对后 修订

    5.4.3地下管线探查应现场绘制纸质或

    5.5.3明显管线点应检查量测埋深,隐蔽管线点应检查探

    Zad. Mtd=土 2n1

    武中:△dti 明显管线点的埋深偏差(mm); △sti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偏差(mm); S hti 隐蔽管线点的埋深偏差(mm); 明显管线点检查点数; n1 n2 隐蔽管线点检查点数;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限差(mm); 隐蔽管线点的埋深探查限差(mm); 各检查点管线中心埋深(mm),当h;<1000mr

    时,取h;=1000mm。

    5.5.4检查明显管线点的属性调查结果应对照记录表逐项实地 核对,并应核对管线点间连接关系,属性调查结果不应出现漏 项、错项。发现遗漏、错误应及时进行补充、更正。 5.5.5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可采取增加重复探查量或开挖等 方式进行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验证点应具有代表性并均匀分布,每个测区中验证点数 不宜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0.5%,且不宜少于2个; 2验证内容应包括儿何精度和属性精度。 5.5.6质量检查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补充探查或重新 探查。补充探查或重新探查应按照本规程第5.5.1条~第5.5.5 条的规定重新进行质量检查

    5.5.7探查质量检查宜按本规程表E.0.2格式填写检查记录

    表,并在探查成果中如实反映质量检查过程和评价结果。城市综 合地下管线普查时,应编写探查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内 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检查工作概述、问题及处理措施、精度统计 和质量评价。

    5.5.8探查质量检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

    与验收》GB/T24356的相关规定

    与验收》GB/T24356的相关规定

    量和地下管线放线测量。工作内容应包括控制测量和管线点测量, 6.1.2地下管线测量应在收集、分析已有的控制点和地形图资 料的基础上进行。 6.1.3地下管线测量应实地测量管线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测 量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3款的规定。 6.2 控制测量 6.2.1地下管线控制测量应在城市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图 根控制点。城市等级控制点密度不足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测量规范》CJJYT8和《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的要求加密等级控制点。 6.2.2X图根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图根导线应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网,并应 符合本规程表6.2.2的规定; 2当图根导线布设成结点网时,结点与高级点之间或结点 与结点之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表6.2.2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仪器类型Ⅱ为测距仪的等级,其每千米测距中误差ma(mm)取值范围: 5

    6.2.3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的支

    导线,但总长不应超过本规程表6.2.2规定长度的1/2,且最大 力长不应超过本规程表6.2.2中规定平均边长的2倍。支导线边 长采用测距仪测距时,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的首站应 联测两个已知方向,其他站应分别测左角、右角各一测回,其固 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士40

    6.2.4导线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

    1应起闭于等级高程点,宜沿地下管线布设为附合路线、 闭合环或结点网,不应超过两次附合。 2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应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 正确性。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8km,结 点间路线长度不应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应大于4km。 3使用精度不低于DS10级水准仪(i角应小于30")及普 通水准标尺单程观测,估读至厘米。水准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 土10/nmm或±40Lmm(n为测站数,不应大于100;L为路 线长度,单位为km)。 一水准路线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 5.2.6高程控制采用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时,可与图根导线测量 司时进行,仪器高和棱镜高应采用经检验的钢尺量取。图根三角 高程测量应符合本规程表6.2.6的规定

    6.2.6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才

    注:1 S为边长(km)

    2D为导线总长(km)。

    6.2.7采用GNSSRTK加密图根控制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利用GNSSRTK加密图根控制点时,有效的观测卫星 数不应少于5颗;卫星高度角不应小于15;PDOP值不应大于 ;并且持续显示固定解时,方可进行定位测量。 2GNSSRTK测量图根控制点可采用单基站RTK或网络 RTK的方式,应布设成不少于3个或不少于2对相互通视的点 应采用三角支架方式架设天线进行作业,天线高应量测至毫米, 则前测后各量取一次,两次较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 最终结果。GNSSRTK测量图根控制点边长长度不应小于 00m,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4000: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 可缩短至2/3,边长较差不应大于20mm。 3单基站RTK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单基站RTK测量时,基准站宜选择在观测条件 好、距离测区近的地方,起算点应选用三级(含)以 上高等级控制点; 2)对于使用不同等级的控制点,其作业半径应满足起算 点等级四等及以上的不大于6km,起算点等级一 三级的不大于3km; 3)作业前应使用同等级(或以上)的不同控制点进行校 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50mm; 4)每项工程不应少于3个均匀分布的已知点作为基准点: 5)应持续显示固定解后开始观测,每点均应独立初始化 两次,每组采集的数据采样时间间隔应不少于10s, 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超过60s,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 量较差不应超过20mm,垂直分量较差不应超过 30mm。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观测成果。 4网络RTK图根测量应符合第6.2.7条第3款第3~5项 的规定。 5GNSSRTK布设图根控制点应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边 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RTK平面控制点检核应符合表

    6. 2.7 的规定。

    RTK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

    6.2.8采用 GNSS RTK方法测定图根点高程应符合下列规

    1每点均应独立初始化三次,并应按本规程第6.2.7条执 行。采用GNSSRTK方法测定图根点高程首先应测出待测点的 CGCS2000大地坐标系坐标,选择利用城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的方法获取待测点正常高。 2无城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时,高程拟合法可作为GNSS RTK高程测量的补充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域地形起伏不大、较平坦地区可采用高程拟合法; 2采用GNSS RTK方法布设图根控制点,联测不低于 四等水准的高程控制点,通过二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 确定图根控制点的高程,联测高程点数不应少于5点, 点位应均匀分布于测区范围; 3)应选取拟合范围内均匀分布、不少于拟合点总数的 15%且不少于5个的检测点进行同精度高程中误差检 测,检测的较差不应超过士100mm。

    6.3.1管线点测量内容应包括测定并计算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和 高程、提供管线点测量成果。 6.3.2管线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测量宜采用导线串测法或极坐 标法等方法测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导线串测法测量管线点平面坐标的作业方法和要求

    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 2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量管线点平面坐标和高程时 边宜采用长边,仪器高和牌高量至毫米; 3采用水准测量法测定管线点的高程时,管线点可作为转 点;管线点密集时可采用中视法观测。 6.3.3管线点测量可使用电子手簿记录数据,经检查和处理生 成数据文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及时补测错、漏数据 超限的数据应重测;用经检查完整正确的测量数据,生成管线测 量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应及时存盘、备份; 2生成的数据文件应包含本规程第5.2节所获得的管线属 性数据; 3生成的数据文件应便于检索、修改、增删、通信与交换 数据文件的格式应符合任务规定。 6.4地下管线放线测量 6.4.1地下管线放线测量的工作内容宜包括前期准备、控制测 量、管线点放线测量、内业计算、成果资料整理、产品质量检验 和成果提交等。 6.4.2地下管线放线测量宜采用解析法,并应根据任务要求收 集有关资料,制定测量方案。 6.4.3地下管线放线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控制点的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可采用导线测量或卫 星定位动态测量等方法布设。在控制点稀少地区,三级导线可同 级附合一次。 2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点时,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相关规定;采用卫星定位动态 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点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 市测量技术规范》CJ/T73的规定,导线点可不理石。

    6.4地下管线放线测量

    5.4.1地下管线放线测量的工作内容宜包括前期准备、控制测 量、管线点放线测量、内业计算、成果资料整理、产品质量检验 和成果提交等。 6.4.2地下管线放线测量宜采用解析法,并应根据任务要求收 集有关资料,制定测量方案

    1平面控制点的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可采用导线测量或卫 星定位动态测量等方法布设。在控制点稀少地区,三级导线可同 级附合一次。 2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点时,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相关规定;采用卫星定位动态 则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点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 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的规定,导线点可不埋石。

    3直接采用已有平面控制点测设时,应校核平面控制点间 的角度和边长并记录。控制点的校核限差应符合表6.4.3的规 定。边长小于50m的,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绝对值不应大 于20mm。

    表6.4.3控制点的校核限差

    6.4.4地下管线点放线测量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依据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条件、报建图等资料计 算拟建管线起点、特征点、附属物点、拐点、终点坐标; 2桩点应编号,且同一工程的桩点编号不应重复; 3拟建管线不满足规划条件时,应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调 整后再予放线。 6.4.5,地下管线点放线测量桩点测设与校核测量应符合下列 规定: 拟建管线的特征点或附属物点,特别是涉及规划条件的 转折点,应实地放线并现场标识; 2用导线点测设的点,宜变换测站和后视方向,并采用 极坐标法进行校核,具备条件时应检核桩点间图形关系;校核限 差应符合表6.4.5的规定

    表6.4.5校核限差

    6.4.6地下管线点放线测量成果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编制的条件坐标成果表、放线点位实测成果表宜包括点 号、管线点类别、材质、管线规格、管线点间距离、坐标等;非 正式桩点可只提供相关距离,绘制拟建管线放线示意图; 2资料内容可包括条件坐标成果表、放线点位实测成果表、 控制点成果表、工作说明及工作略图、内业计算簿、外业测算 簿、工程测量交桩书、检验报告表,并应按顺序装订 3工作说明宜描述控制测量、桩点测设情况、作业中的特 殊问题等; 4工作略图内容宜包括拟建管线位置、规划要素等。 6.5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6.5.1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工作内容宜包括:前期准备、控制 测量、管线点测量、内业计算、成果资料整理、产品质量检验和 成果提交等。X 6.5.2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宜采用解析法,并应收集有关资料, 6.5.3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X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3款 的规定; 2地下管线工测量应在覆土前进行;当条件不具备时, 应在覆土前设置管线待测点,将设置的位置引到地面上,并绘制 点之记; 3平面控制测量、图根点布设方法和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 6.2节的有关规定; 4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按本规程第5.2节的有关规定,实 地逐项调查属性内容; 5对于采用开挖技术施工的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精度应 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3款的规定。

    6.5.4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资料厂

    1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表宜包括点号、管线点类别、材 质、管线规格、管线点间距离、坐标等; 2资料内容可包括地下管线点成果表、地下管线成果图 工作说明、内业计算簿、外业测算簿、检验报告和平面设计图, 并应按顺序装订; 3工作说明宜描述控制测量、管线点的施测情况、作业中 的特殊问题等; 4地下管线成果图绘制应符合本规程第3.0.5条的规定, 内容宜包括竣工管线略图、规划要素等;

    6.6.1测量成果质量检查应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地下管 线点测量精度。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X 1检查点应在测区内均匀分布、随机抽取,数量不得少于 测区内管线点总数的5%; 2检查时应复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下列公式 分别计算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mcs和高程测量中误 差m

    As mes = 2n ZAhe: mch = 2n

    式中:△s; 重复测量管线点平面位置较差; △hci 重复测量管线点高程较差; n一重复测量点(或边)数。 6.6.2质量检查时的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和高程测量中误差应 符合本规程第3.0.8条第3款的规定

    7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立

    线代号宜采用管线类别汉语中文拼音首字母表示,管线代码应符 合本规程附录B的相关规定,管线大类代码应采用1位数字表 示,管线小类代码应采用2位数字表示。 7.2.2X管线点可采用8位两段组合结构进行编号(图7.2.2); 第1位、第2位为管线小类代号,第3位至第8位为标识管线点 的顺序号,用6位数字表示。

    图7.2.2管线点编号结构

    7.2.4管线面可采用6位“母十数字”进行编号表示,其中 第1位、第2位为管线小类代号,第3至第6位为标识管线面的 顺序号,用4位数字表示。

    7.2.5管线要素应在管线分类基础上,按照功能或用途进行分 类。管线要素分类编码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宜由管线的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代码、管线分类代码和管线要素代码组成(图 7.2.5),用8位数字表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自然顺序码,2位数字 管线点类型码,1位数字,区分不同的管点 要素类型码,1位数字,区分不同的管线要素类型 管线小类码,2位数字,用于表示管线小类 管线大类码,1位数字,用于表示管线类别 图7.2.5×管线要素编码结构 1要素类型码应采用1位数字表示不同的要素类型,要素 管线面时用“3表示; 2管点类型码应采用1位数字表示不同的管点类型,管点 为特征点时用“1”表示,管点为附属物时用“2”表示,管线段 或管线面时的管点类型码用“0”表示 7.2.6管线线型宜采用1位数字按顺序统一编码表示,编码应 符合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 7.2.7管线材质代号、埋设方式代号、使用状态及权属单位宜 按照本规程附录C的相关规定进行编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材质代号、埋设方式代号可采用其英文缩写或其中文拼 音首字母组合表示; 2管线使用状态代码应区分“在用”、“废弃”、“空管” “其他”,可分别采用数字“0”、“1”、“2”、“3”表示; 3管线权属单位应统一顺序编码,可采用2位数字表示。 7.2.8管线数据应按管线小类,以管线点、线、面、辅助点 辅助线和注记区分不同数据类型,划分和盒名数据图层。综合管

    辅助线和注记区分不同数据类型,划分和命名数据图层。综合管

    7.2.9数据处理宜按照本规程附录H的规定,分别设计管线 点、线、面、辅助点、辅助线和注记图层的数据结构,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根据需要分别确定相应的字段数量、字段名称、字段 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完整性约束、阈值 2每种数据类型中的字段名称或其语义不得重复: 3表示坐标、高程、埋深、角度的字段类型应采用数值型 表示时间的字段类型应采用文本型或日期型,其他字段的字段类 型应采用字符型; 4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完整性约束、阈值应满足可完整 V 描述内容的需要; 5非空字段应全部填写,可空字段可选择填写 7.2.10数据处理形成的管线数据文件应经过拓扑检查和属性检 查,管线属性信息应与地下管线探测原始记录相一致。管线数据 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完整性要求:图层无丢漏,数据范围覆盖工作区,属性 2X逻辑一致性要求:管线要素分类与代码、数据分层及命 名、数据结构应符合要求;要素间的拓扑关系应正确;数据项的 取值应在國值范围内; 3属性精度要求:管线属性项内容应正确

    7.3.1管线图应包括综合地下管线图、专业地下管线图、管线 横断面图。 7.3.2数据处理可按照本规程附录J编绘管线图,使用的符号、 颜色及线型应分别符合本规程附录A、附录B、附录G的相关 规定。

    7.3.3综合地下管线图、专业地下管线图的图廓整饰应包括图

    7.3.3综合地下管线图、专业地下管线图的图廓整饰应

    名、作业单位、比例尺、图幅结合表,管线图上注记应符合表 7.3.3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记不应压盖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符号; 2跨图幅的注记应在各图幅内分别注记: 17 3注记应确保图面清晰

    表7.3.3 管线图注记要求

    7.3.4综合地下管线图应反映各种已有管线及管线附属物,其 编绘除应符合本规程第7.3.2条和第乙.3.3条的规定外,还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暗渠应按本规程附录G的相关规定依比例尺绘出边线; 在图上宽度小于2mm时,用单实线表示; 2管廊(沟)应按本规程附录G的相关规定依比例尺绘出 边线;在图上宽度小于2mm时,用单实线表示;管廊(沟)中 的管线应按本规程第7.3.2条的规定表示: 3预理且未穿线缆的通信管块、电力管沟除应按本规程 录G规定的虚线标绘外,还应加注“空管”; 4管线点密集区域的管线点可择要注记; 5绘制管线横断面图时,应在管线图上标注其位置及编号: 6当管线密集或上下重叠时,应在图内以扯旗方式说明管 线排列分布情况,扯旗标注应选在图内空白或负载较小处,标注

    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线代号、材质、规格、埋深; 2)电缆类管线应加注理设方式、电缆条数或孔数、电压: 3)燃气、污水、热力、工业等压力管线,在规格后加注 压力值; 7图上管线点号宜以类别区分标注且在图幅内不得重复, 相应的子类应在管线成果表上标明。 7.3.5专业地下管线图宜按专业编绘,也可按相近专业组合编 绘,除应符合本规程第7.3.4条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图上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的排水管线段应在管线段的 中点处标注流向符号;,X V 2压力管线应在管径或断面尺寸后加注压力信息。 7.3.6编绘管线横断面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标注纵横比例尺; 2表示内容应包括断面号、地面地形变化、管线类别、地 面高程、与断面相交的地下建(构)筑物、路边线、各种管线的 位置及相对关系、管线高程、管线规格、管线点水平间距等; 3X断面编号宜用罗马数字顺序号表示; 4图中的直埋线缆以1mm的实心圆表示,其余管线按实 际比例绘制;管道用空心圆表示,管廊(沟)用空心矩形表示, 直径或边长的图上尺寸小于1mm的以1mm表示;各种建(构) 筑物、地物、地貌按实际比例绘制。 7.3.7编绘的管线图应经图面检查和实地对照检查合格,合格 的管线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使用的图例符号、注记应正确: 2 管线连接关系应正确: 3不应遗漏管线: 4 管线点坐标、高程应正确; 5管线属性内容应正确;

    6工作区或图幅接边处两侧的管线类别、空间位置应 对应,同一管线的属性内容应一致。

    刘应, 7.4管线成果表编制 7.4.1管线成果表应依据探测成果和数据处理结果编制,内容 及格式宜符合本规程附录K的规定。 7.4.2管线成果表中采用表示连接关系的连接点号时,应填写 相应管线段的属性信息。 7.4.3管线成果表应按照本规程表5.2.2中各类地下管线实地 调查属性项目规定填写管线的管顶或管底高程,管廊(沟)宜同 7.4.4管线成果表中,井内管线点应按照实际位置填写坐标 并应分别填注井内连接的所有管线,在备注栏以邻近管线点号说 明其连接方向。 7.4.5管线成果表宜以城市基本地形图图幅为单位,分专业进 行整理,并应装订成册。管线成果表装订成册后应在封面标注相 立图幅号并编写制表说明。 7.4.6管线成果表应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 工业其他等专业管线顺序装订。 7.4.7管线成果表应经过100%检查合格,相关信息应与地下 管线探测原始记录相一致。管线成果表中的数据项内容应完整 正确。

    7.4.5管线成果表宜以城市基本地形图图幅为单位,

    行整理,并应装订成册。管线成果表装订成册后应在封面标注相 应图幅号并编写制表说明。 7.4.6、管线成果表应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 工业其他等专业管线顺序装订。 7.4.7管线成果表应经过100%检查合格山东标准规范范本,相关信息应与地下 管线探测原始记录相一致。管线成果表中的数据项内容应完整 正确

    7.5.1管线数据库建立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数

    7.5.1管线数据库建立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专业管线专题数据库应相对独立; 2管线数据应分类、分层存储,分层应符合本规程第 7. 2. 8 条的规定; 3管线数据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7.2.9条的相关规定:

    8条的规定; 3管线数据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7.2.9条的相关规定;

    7. 2. 8 条的规定;

    3管线数据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7.2.9条的相关规定:

    4使用的符号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相关规定: 5管线要素编码应唯一。 7.5.2管线数据库应根据设计选择数据库平台,数据库平台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失量、栅格空间数据结构: 2 应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能力: 3 应具备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4 7.5.3 管线属性数据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线点编号应保证其唯一性: 2 材质、埋设方式、使用状态的属性信息宜分别建立数据 字典; V 3 管线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相关规定; 4 建立拓扑关系不应降低源数据精度。 7.5.4 管线图形数据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图层命名应符合本规程第7.2.8条的规定; 2管线数据库应与地形图等其他空间数据库保持相对独立; 3应建立管线图数据表和管线图图层数据表,数据表结构 7.5.5三维管线数据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维管线应关联相关属性数据,并宜建立二维、三维一 体化数据库; 2管线特征点、附属设施应建立三维模型。 7.5.6管线数据交换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地下管 线数据交换技术要求》GB/T29806规定的格式,交换数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数据内容应包括:交换格式与版本,编码标准、坐标与 高程信息,管线的点、线、面数据和其他属性及相关描述信息; 2使用的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应符合本规程第3.0.4条的 规定;

    3管线要素分类与编码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 4管线属性数据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7.2.9条的规定。人 7.5.7管线数据库建立应同时建立管线元数据库。管线元数据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地下管线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GB/T29806的相关规定。 7.5.8新的管线数据应按照本规程第7.2节进行数据处理后更 新管线数据库。更新时应保留历史数据形成管线历史数据库。 7.5.9管线数据库建立与更新应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错 误,应及时修正

    垫片标准8.1.3地下管线探测应依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经批准的技术设

    ....
  • 相关专题: 管线探测  

相关下载

专题: 市政管理 |饮用水标准 |设计图纸 |布线标准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