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059-2021 行洪河道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 DB12/T 1059-2021  行洪河道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7.2.1.1隐惠监测项目包括堤身堤基的洞穴、裂缝、松散体、高含砂层、渗漏、管涌等。 7.2.1.2隐患探测应根据堤防运行年限、生物破坏情况、巡查监测成果等,有计划地进行。 7.2.1.3堤防工程隐惠探测工作可按SL326、SL436的规定。 7.2.1.4隐患探测应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实施。

    7.2.2隐患监测仪器与方法

    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7. 2. 2. 1监测仪器

    7.2.2.1.1隐患监测应采用弹性类、电类、磁类地球物理方法,必要时采用综合方法。 7.2.2.1.2仪器性能、单次探测工作的组织符合SL436规定。

    7.2.2.2监测方法

    隐患的监测通过多次探测成果的对比分析实现。 a)结合具体工程确定装置和布置测线。测线布置,应从上界桩号自上而下顺堤布设测线: b) 探测人员应按要求认真做好现场测试记录,保证探测资料的准确与完整: 同一堤段(部位)的不同次探测,应保证测线、仪器设备、工作人员、装置及参数设置固定 一致:

    DB12/T10592021

    d)探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作好探测数 对观测结 果的影响,必要时应做补充观测,避免和减 的误差和错误。

    7.3.1环境量监测内容包括水(潮)位、

    水位观测设施的布置应满足设置目的和观测精度要求,宜选择在观测方便、交通便利、通信 条件好的地点; b) 河道水位观测应与测流断面统一布置,此外在涉河重点水工建筑物处应增加观测点。测点应 设置在: 1)水流平顺、受引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和观测的地点; 2)河道无水时,用河道中的地下水位代替,宜与渗流监测结合布置。 C 观测设备可采用水尺、水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或自计水位计。水尺零点高程每年 应校测1次,怀疑水尺零点高程有变化时应及时校测。水位计应在每年汛前进行检验;

    a 重点堤段应根据河道形状、水流流态等工程情况设置河道水下地形监测断面,每个断面的堤 岸应设立标志性的控制点; b 水下地形监测观测方法与要求可按照SL58、GB17501的规定; C 水下地形测量宜采用超声波测深仪、多波速测深系统等。 .3.4根(抛)石的平面分布监测内容为险工、控导护岸工程的根(抛)石的平面分布范围、顶界面 立置,其探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探测方法可采用接触式、非接触式探测方法,接触式探测包括机械、人工锥探、探水杆等方 法;非接触式探测包括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地球物理方法; 探测应以基准点为参照,基准点应布置在地形变化影响范围之外,且长期稳定、易于保存、 便于测量的位置。基准点埋设及测量应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C 探测点定位测量应选用RTK或导线测量方法,根石点高程测量应选用水准测量、RTK或导线测 量的方法;W d 探测断面应相对固定,间距宜为10m~20m; 测点布置:水上部分沿探测断面水平方向对各突变点进行探测;水下部分沿探测断面水平方 向每2m探测一个点,遇根石深度突变时,应增加测点,当探测不到根石时,应再向外2m、向 内1m各测1点。平面定位坐标误差不超过0.1m,探测深度误差不大于0.2m。 .3.5 植被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防浪林带、护堤林带宜结合防治病虫害的要求,间隔种植不同的树种。堤坡和台范围内, 不宜种植树木; b 对已裁种树木的堤防工程,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安全论证,确定是否保留。堤顶不宜设置行道 林。经论证确需设置行道林时,行道林树木应选择根系较浅的树种; 植树和植草,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物生长相关要求,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和 统一布置

    7.4.1变形监测分类

    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

    DB12/T1059202

    7.4.1.2对于河道堤防工程来说主要包括堤顶沉降变形、内部变形、防渗体变形、防洪墙变形和接缝、 裂缝开合度等五项,其中后三项主要涉及混凝土结构体变形监测。

    7. 4. 2变形监测控制网及断面布设

    7.4.2.1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网相一致,并宜与国家控制网 进行联测。有条件的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变形监测或分布式光纤监测。 7.4.2.2变形监测点,应选在堤基地质条件较复杂,渗流位势变化异常,有潜在滑坡危险或堤身断面 突变的堤段。 7.4.2.3变形监测断面间距宜为300m~500m,每一代表性堤段布置的监测断面宜为1个~4个,如地 形地质无异常变化,断面间距可适当扩大。 7.4.2.4变形监测断面的测点宜为2个~6个。水平位移测点宜在断面所在位置堤顶的上、下游方向 各布设1个测点,复式断面宜在台位置分别设置1个测点;对于软弱基础上的堤防,应在背水面坡脚 线以外设置1个~2个测点。 7.4.2.5堤身内部变形监测项目可采用沉降仪、测斜仪等进行监测,并宜与渗压计同孔埋设。 7.4.2.6堤身垂直位移可采用精密水准法监测,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三角网法等方法监测,精 度应达到土3.0mm。垂直位移以下沉为正、上升为负;水平位移以偏向背河侧为正,偏向临河侧为负。 7.4.2.7对防洪墙沉降缝(止水缝)可采用标识线方法,张开为正,闭合为负,精度应达到土0.2mm。 必要时可将测斜管布设在防洪墙背河侧或浇筑在墙体内部测量不同高程水平位移。防洪墙变形监测可与 应力应变监测项目相结合。

    7.4.3堤防变形监测新技术

    I类、II类堤防在已有监测和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的基础上,可采用LiDAR、InSAR技术对堤防 行动态监测。

    7. 5. 1 总体要求

    7.5.2渗流监测项目

    堤防渗流监测项目包括堤身浸润线、堤身渗透压力、堤基渗透压力等,必要时可进行渗流量、 析等监测。

    7. 5. 3渗流监测断面布置

    7.5.3.1渗流监测断面,应布置在有显著地形地质弱点,地基透水性大、渗径短,对控制渗流变化有 代表性的堤段,以及防洪特别重要、重点确保的堤段。 7.5.3.2每一代表性堤段设置的监测断面应不少于3个。监测断面间距,宜为300m~500m。对于地形 地质条件无异常变化的堤段,断面间距可适当扩大。 7.5.3.3渗流监测断面上设置的渗压设备位置、数量、埋深等,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 提身断面结构型式及渗控措施的设计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5.3.4堤身浸润线和堤基渗透压力监测宜用测压管或孔隙水压力计,测压管或孔隙水压力计布置与 安装应符合SL551规定。对具备条件的可采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

    DB12/T1059202

    .5.3.5已建工程进行渗流监测 程渗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7.5.3.6当有渗水出逸时,可在背水堤脚附近 设导渗沟: 必要时可设量水堰等测其流量、水质。

    7.5.4渗流监测断面测压管布置与安装

    测压管布置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测压管应布置在临河堤肩以及背河堤肩、堤坡、坡脚不同高程,每个断面宜布置4个~6个; b 测压管由堵头、进水花管、导管和管口保护设备组成; C 测压管宜采用双面热镀锌无缝钢管或硬工程塑料管,进水花管段应在现场外包土工织物一周 半,并应避免长时间阳光直晒: d 测压管钻孔应采用干钻法,下管子时应将管箍接头上满丝并用皮带将管子套牢吊起以防脱落, 同时应避免损坏土工布; e 测压管安装到位后,应及时用中砂下反滤料,同时应向管子中注清水并晃动管子,反滤料应 一次完成,其深度应与花管段相对应,导管段部分应下粘土封口; 应进行测压管灵敏度试验,其试验步骤为: 1 测出测压管中水位; 向测压管中注入清水,注满后应量测不同时刻管中水位; 3 分析测压管灵敏度,若在规定时间管中水位回落到注水前水位,则灵敏度较好,否则灵 敏度不好;如曲线有突变,则表明有漏水点; 4) 对灵敏度不好或发现的漏水点位置应特别标注,并在分析观测资料时参考 g 测压管安装后应设保护装置,并记录管口坐标、管长及管口、管底高程;

    3.1.1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建设原则应为“实用、可靠、先进、经济”,仪器设备在满足准确度的前 提下,系统结构力求简单、稳定、维护方便,易于改造和升级。 3.1.2需要进行高频次监测或监测点所在部位的环境不允许、人工监测难以胜任的监测项目,以及需 要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工程,应实施自动化监测。 8.1.3运行管理单位应制定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包括日常观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监测数据记录 与处理等。 8.1.4承担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应经过岗位培训

    8.2.1监测系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和管理软件、 供电和防雷设施等组成。 3.2.2监测系统基本功能、性能要求,自动化软件,以及安装调试,可按照SL551。 8.2.3监测系统宜接入流域或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

    8. 3 运行管理与维护

    3.1运行管理人员应做好监测系统运行记录与监测数据保存,及时整理分析,定期提出分析意 3.2应根据堤段工程特点和监测系统情况制定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并在运行管理中适时改 3.3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管理人员应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变化,掌握工程性态,发现异常

    8.3.4监测数据应定期进行整理整编、刊印、存档。

    DB12/T1059202

    .3.4 8.3.5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制定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b) 每个月应对监测数据备份不少于1次; C 系统时钟每月应校正1次; d 应定期检查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e) 应配置足够的备品备件,并应及时进行系统维护维修,做好记录; f 监测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宜每年进行1次人工比测,并编写比测报告; g 监测自动化系统宜每5年进行1次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3.3.6 定期进行系统防雷击检查,每年应至少检测1次接地电阻。 8.3.7监测系统鉴定应由专业技术单位承担,通过检验测试、校验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监测系 统运行情况,提出运行维护或升级改造意见

    9.1.1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内容包括巡视检查、环境量、变形、渗流及专项监测。 9.1.2各监测项目记录应采用标准表格,要求认真记录、填写,不得涂改、损坏和遗失。整编与分析 成果应项目齐全、考证准确、数据可靠、方法合理、图表完整、格式统一、说明完备。记录表格参考附 录D。 9.1.3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编,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日常整理和定期整编。当监测资料出现异常并可 能影响工程安全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主管部门。 9.1.4应建立监测资料数据库,有条件的可建立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宜接入流域或河(湖)长制 信息化平台。 9.1.5除在计算机磁、光载体内存储外,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的各种现场原始记录、图表、影像资料 以及全部资料整编、分析成果应建档保存,并应按相关管理制度报送有关部门备案。

    9.2.1监测设施基本资料应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监测系统设计、布置、埋设、竣工资料、维护和更新改造资料; b 监测设施及测点的布置图(平面、纵横剖面); C 有关各水准基点、起测基点、工作基点、校核基点、监测点,以及各种监测设施的平面坐标、 高程、结构、安设情况、设置日期和测读起始值、基准值等文字和数据考证表; d 仪器设备设施资料; 安装考证资料; f)其他相关资料。 .2.2安装考证资料记录应及时、准确、完备,考证图表格式可参考附录E执行。初次整编时,应按 是段监测项目对各项考证资料全面收集、整理和审核。在以后各阶段,监测设施和仪器有变化时,如校 则设施和设备检验维修、设备或仪表损坏、失效、报废、停测、新增或改(扩)建等,均应重新填制或 外充相应的考证图表,并注明变更原因、内容、时间等有关情况备查,

    堤段监测项目对各项考证资料全面收集、整理和审核。在以后各阶段,监测设施和仪器有变化时,如校 则设施和设备检验维修、设备或仪表损坏、失效、报废、停测、新增或改(扩)建等,均应重新填制或 补充相应的考证图表,并注明变更原因、内容、时间等有关情况备查,

    9.2.3监测设施基本资料应及时归档。

    DB12/T1059202

    9.3.1视检查、人工观测和自动化监测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检验原始记录准确性、可靠性、完整 性,对于测量因素产生的异常值应进行处理。 9.3.2计算各监测物理量应及时形成电子文档,并打印出主要图表供整编分析使用。图表可参考附录 0.1执行,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可按附录D.3执行。 9.3.3监测资料整编应包括监测资料统计、绘制有关图表、初步分析等,应按附录D.2执行。 9.3.4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应包括监测资料的趋势性分析、特征值分析、相关性分析、突变值判断等 内容,如有异常,应检查计算有无错误和监测系统有无故障,经综合比较判断,确认监测物理量异常时, 立及时上报,并应及时对工程进行相应的安全复核或专题论证。 9.3.5监测资料整理整编后应编写年度整编报告并及时归档。

    DB12/T1059—2021堤防工程定期巡视检查汇总记录见图A.2。堤防名称起止柱号检查单位检查日期检查负责人参加检查人记录人分类检查内容口堤身断面不符合设计要求口堤顶高程不符合设计要求堤身口堤身内部有隐患口外部有冲沟、洞穴、裂缝、陷坑、堤身残缺口防渗铺盖及盖重有损坏汛前口有影响防汛安全的违章建筑检查堤提岸防口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护工程口护脚、护坡完整情况:口历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穿堤、临堤口底部高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下,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建筑物常挡水。汛期检查提身损口完好坏情况口损坏:险情记录:洪水水口已保管:汛后检查印标记口已施测:口完好观测设施口损坏:堤岸防护工程口沉陷口滑坡口崩塌口块石松动口护脚走失口堤身断面不符合设计要求口堤顶高程不符合设计要求堤身口堤身内部有隐患口外部有冲沟、洞穴、裂缝、陷坑、堤身残缺口防渗铺盖及盖重有损坏口有影响防汛安全的违章建筑堤岸防口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凌汛期口护脚、护坡完整情况:检查护工程口历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穿堤、临堤口底部高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下,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准信息服务平台建筑物常档水。口消凌凌情口岸冰口封河口冰盖前检查口堤身断面足够抵抗口堤防强度足够抵抗大潮、热带风暴、工程损毁情况台风后检查口完好口损坏:最高潮水位的观测记录:备注:1.重点检查:1)重要堤段2)穿堤、跨堤、临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3)新建、改建和除险加固而未经洪水考验的堤段4)其他可能出现险情的堤段5)专门性观测设施2.对于检查的异常情况,详细记录于“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表”。图A.2堤防工程定期巡视检查汇总记录表12

    DB12/T1059—2021堤防工程特殊检查汇总记录见图A.3。堤防名称起止桩号检查单位分类检查结果检查日期检查负责人参加检查人记录人事前应对准检查备工作可能出险部位工程存在问题检查日期检查负责人事后参加检查人记录人检查提防损坏情况附属设施损坏情况备注:1.本表用于重大事件发生前后的检查。2.重大事件是指:洪水、大暴雨、台风、暴潮、地震等。其中地震事件仅开展事后检查。图A.3堤防工程特殊检查汇总记录表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见图A.4。堤防名称:中心号:编号:检查单位:检查日期:天气情况:检查负责人:参加检查人:准信息服务平记录人:异常情况:备注:巡视检查中发现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要作为异常情况详细记录,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图A.4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表13

    DB12/T1059—2021裂缝调查记录见图A.5。工程名称工程结构调查部位日期:年天气情况起止桩号量测工具:量测人:记录人:裂缝走向序号位置宽度长度深度备注编号纵向横向倾余龟裂注:裂缝走向在对应栏打“√”,其余栏记“一”:备注内填写对应的照片编号、现场手绘草图文件等图A.5裂缝调查记录表14

    DB12/T1059—2021附录B(规范性)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年工程名称起始桩号剖面定位监测方法及装置监测日期监测剖面成果备注变化区域定位高值变化区域日期低值统计日期变化分析图B.1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15

    C.1线缆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DB12/T1059202

    C.2监测仪器线缆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规划监测仪器线缆路径,避免干扰,不宜以明线方式敷设; b 监测仪器和线缆沿线应设置明显标志,避免因后续施工对监测仪器和线缆造成损坏: 线缆保护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钢管内径应不小于线缆束直径的1.2倍,跨缝时应设伸缩节; d 埋设线缆时应避免线缆承受过大拉力或接触毛石和振捣器,线缆在保护管的出口和入口处应 用橡皮或麻布等包扎,以防受损;线缆未引入监测站前,应可靠保护,线缆头不得受潮进水。 C.3橡胶护套电缆的接头应采用硫化接头或双层热缩套管,PVC护套电缆应采用热缩管或专用防水接 头。水压下的电缆应米用专用防水接头。 C.4电缆芯线的焊接应采用锡焊,不得使用焊锡膏,芯线的接头应错开,并应采用适配热塑套管或绝 缘胶带绝缘,接线后电缆性能应不低于C.0.1的要求。 C.5光缆续接、接头盒及终端盒的光纤熔接等相关要求应符合GB/T16529.2的规定

    D. 1监测物理量相关图表

    D.1.1单支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D.1.

    D.1.1单支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D.1!

    DB12/T1059202

    附录D (规范性)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表D.1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

    注1:适用于单支差阻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注2:仪器为渗压计时,v为渗透压力(MPa) 注3:仪器为位移计时,v为应变(10°); 注4:仪器为测缝计时,v为开合度(mm)

    D.1.2多支成套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D.2。

    表D.2差阻式仪器(多支)观测记录表

    D.1.3单支振弦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D.3。

    DB12/T1059202

    表D.3振弦式仪器观测记录表

    注1:适用于单支振弦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注2:仪器为渗压计时,v为渗透压力(MPa 注3:仪器为位移计时,v为应变(10): 注4:仪器为测缝计时,V为开合度(mm)

    表D.4振弦式仪器(多支)观测记录表

    D.1.5多点位移计监测数据统计表格式见表D.5。

    D.1.5多点位移计监测数据统计表格式见表

    表D.5内部变形(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统计表

    DB12/T1059—2021最大值日期最小值全年特征值统计日期平均值年变幅D.2各种监测物理量的整理与整编要求D.2.1监测资料的收集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次整编时应完整收集工程基本资料、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考证资料等,并单独刊印成册,以后每年应根据变动情况,及时加以补充或修正;b)收集有关物理量设计计算值和经分析后确定的监控指标;收集整编时段内的各项日常整理后的资料,包括所有监测数据、文字和图表。D.2.2监测等资料的整理与整编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整编时段内的各项监测物理量按时序进行列表统计和校对等整理工作。如发现可疑数据,不宜删改,应标注记号,并加注说明。绘制各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图,以及能表示各监测物理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图和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对监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阐述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提出运行和处理意见;监测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可按监测频次的要求进行表格形式的整编,但绘制测值过程线时应选取所有测值进行,对于特殊情况(如流量骤变、地震等)和工程出现异常时增加频次所采集的监测数据也应整编入内;c)对于重要监测物理量(如变形、渗透压力、应力、流量等),整编时除表格形式外,还应绘制测值过程线、测值分布图等。!D.2.3现场检查资料应符合以下规定:a)每次整理与整编时,对本时段内现场检查发现的异常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和效果等作出完整编录,同时简要引述前期现场检查结果并加以对比分析;b)将原始记录换算成所需的监测物理量,并判断测值有无异常。如有遗漏、误读(记)或异常,应及时补(复)测、确认或更正,并记录有关情况。原始监测数据的检查、检验内容主要工作有:1)作业方法是否符合规定;监测记录是否正确、完整、清晰:3)各项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4)是否存在粗差;是否存在系统误差。c)经检查、检验后,若判定监测数据不在限差以内或含有粗差,应立即重测;若判定监测数据含有较大的系统误差时,应分析原因,并设法减少或消除其影响。20

    DB12/T1059202

    D.2.5变形监测资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a)变形监测资料整编,应根据工程所设置的监测项目进行各监测物理量列表统计,遵照附录D 中表D.6的格式填制; b 在列表统计的基础上,绘制应能表示各监测物理量变化的过程线图,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分布特征图和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图。 D.2.6渗漏量监测资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渗漏量监测资料整编,应将监测物理量按提防不同部位分别列表统计,并同时抄录监测时相 应流量,必要时还应抄录温度等; b 渗漏量监测统计表遵照附录D中表D.7的格式填制。绘制渗流量变化的过程线图,必要时还 应简述水质直观情况; c)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编,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图标和必要的文字报告说明。 D.2.7其它工作和为科研而设置的项目的成果整编,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本标准编制有关图表 和文字说明。 D.2.8应补充或修正有关监测设施的变动或检验、校测情况,以及各种基本资料表、图等,确保资料 衔接和连续

    D.2.5变形监测资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D.2.9年度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编后的资料审定及编印等工作。刊印成册的整编资料主要内容和编排顺

    封面; 目录; 整编说明; 一 基本资料; 一监测项目汇总表; 一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 一一监测资料整编图表; 一一封底。工 封面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整编时段、编号、整编单位、刊印日期等。 整编说明应包括本时段内工程变化和运行概况,监测设施的维修、检验、校测及更新改造情况,现 场检查和监测工作概况,监测资料的精度和可信程度,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分析、处理情况(可 附上有关报告、文件等),对工程运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整编工作人员等。 基本资料包括工程基本资料、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基本资料等。 监测项目汇总表包括监测部位、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测点数量、仪器设备型号等。 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主要是综述本时段内各监测资料分析的结果,包括分析内容、方法、结论和 建议。 监测资料整编图表(含现场检查成果表、各监测项目测值图表)的编排顺序可按监测项目的编排次 序编印。

    整编成果的内容、项目、频次等齐全,各类图表的内容、规格、符号、单位及标注方式 排顺序等符合规定要求:

    DB12/T10592021

    b)各项监测资料整编的时间与前次整编衔接,监测部位、测点及坐标系统等与历次整编一致; c)各监测物理量的计(换)算和统计正确,有关图件准确、清晰,整编说明全面,需要说明的 其他事项无遗漏,资料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符合实际

    D.3常用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公式

    D. 3. 1渗流量计算公式

    1.1容积法见公式D.1

    Q= mb/2g H2 P

    D.3.2差动电阻仪器测值换算监测物理量公式

    D.3.2.1应变见公式D.4

    DB12/T1059202

    3.2.2缝的开合度见公

    D.3.2.3渗透压力见公式D.6

    D.3.3振弦式仪器测值换算监测物理量公式

    D.3.3.1应变见公式D.7。

    .3.3.1应变见公式D.

    DB12/T1059202

    式中: 一—当前时刻相对于初始位置时的应变(×10°); K—应变计系数,10/Hz; f。——应变计初始的输出频率,Hz; Fo——应变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 f 应变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Hz; K,——应变计温度修正系数,10°℃; T。一—取初始输出频率模数时对应的温度值,℃。

    P 当前时刻相对于初始时刻的渗透压力或压力,MPa; K——渗压计或压力计最小读数,MPa/Hz; f。——渗压计或压力计初始的输出频率,Hz; Fo——渗压计或压力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 f:——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Hz; F一—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模数,kHz; K,一一渗压计或压力计温度修正系数,MPa/℃; T——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温度值,℃; 取初始输出频率模数时对应的温度值,℃

    DB12/T1059202

    附录E (规范性) 监测仪器考证表 E.1振弦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E.1的要求。

    DB12/T1059202

    表E.1振弦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表E.2差动电阻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表E.2差动电阻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

    DB12/T1059—2021埋设前测值电阻比(0.01%)温度电阻(2)埋设后测值电阻比(0.01%)温度电阻(2)埋设示意图及说明埋设时段年月日至月日天气主管埋设者填表者有关责任人校核者监测者填表日期E. 3:光纤式测缝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E.3的要求。表E.3光纤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工程名称工程部位测点编号仪器型号仪器生产厂家仪器出厂编号量程(mm)埋设区及材料埋设断面号(m)埋设位置埋设方向最大波长(nm)最小波长(nm)仪器参数位移系数埋设前测值最大波长(nm)最小波长(nm)埋设后测值最大波长(nm)最小波长(nm)埋设示意图地方标及说明埋设时段年月日1至年月天气主管埋设者填表者有关责任人校核者监测者填表日期E.4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E.4的要求冶金标准,表E.4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工程名称工程部位测孔编号断面号(m)断面中位置钻孔直径(mm)钻孔深度(m)倾向及倾角仪器型号仪器生产厂家量程(mm)传感器类型锚头类型锚头数量(个)27

    DB12/T1059202

    DB12/T10592021

    压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E.5的要求。

    注:不同类型传感器,仪器参数及读数单位有所不同。

    5测压管埋设考证表(钊

    塔吊标准规范范本DB12/T1059202

    ....
  • 相关专题: 堤防  
专题: 给排水管理 |环境标准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 |技术交底 |螺钉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