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299-2020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pdf

  • SL∕T 299-2020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12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沟床、沟口高程,沟壁稳定性,堆积物的形态及分布特 征,与河床或大一级冲沟的交汇形态。 3沟水流量、固体径流来源, 4分析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可能性以及崩塌、滑 坡成坝堵塞沟谷的可能性。 5.2.6山前地貌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洪积扇、坡积裙等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其与山体谷 坡和洪流、片流的关系。 2产生大型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的可能性。 5.2.7平原地貌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布范围、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及其与河流的关系 2古河道、砂堤、鬃岗、牛轭湖、沼泽、水洼地等的分布 及形态。 3与周边丘陵、山地的接触过渡关系。 5.2.8河流、水系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河流、水系分布与发育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的关系。 2干流和支流的交汇形态,河流袭夺、变迁情况。 3古河床、古泥石流、冰川埋藏谷等的分布和埋藏条件。 5.2.9地貌测绘中应重点查明异常地貌现象和明显差异的地形 形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5.2.10工程区应分析微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 物理地质现象的关系;线状水利工程应分析穿越不同地貌单元的 形态组合关系、不同地貌单元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不利地 貌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3.1地层岩性测绘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2地层的分布、变化规律,层序与接触关系。 3标志层的岩性特征及分布、发育规律。 4岩、土层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5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5.3.2各类岩层的描述应包括地层年代、岩石名称、颜色、主 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坚硬程度、成因类型、厚度及岩相变 化、特征标志、产状及层序接触关系。岩石分类、常见岩石的野 外鉴别及定名宜符合附录G和附录H的规定。 岩层单层厚度分级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勘探标准表5.3.2岩层单层厚度分级

    5.3.3沉积岩应分析研究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层理层面结 构构造及岩组特征,并应调查描述下列内容: 1碎屑岩类:碎屑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及分选性、 胶结类型、胶结程度、胶结物及结构构造特征等。 2黏土岩类: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泥化、软化、膨 张、崩解特性等。 3化学岩及生物岩类:矿物成分、结晶程度、胶结物、胶 结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及缝合线、溶蚀现象等特殊结构构造 现象。 4工程区软质岩、膨胀岩、易溶岩、煤层(煤线)等特殊 岩类的分布规律、结构、性状及膨胀、崩解、软化等特性。 5.3.4岩浆岩应分析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序次、与 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并应调查描述下列内容: 1侵入岩类:生成状态,所处构造部位及其与围岩的接触 关系,流线、流层、析离体、捕虏体等特征,脉岩的产状、延展 和厚度变化等发育规律

    2喷出岩类: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特征,原生和次生构 造、原生节理、捕虏体特征,韵律、层序以及喷发间断、喷发旋 回特征,喷发、溢流形式,间歇情况,喷溢环境。 3工程区侵人岩应重点研究侵人体的蚀变带、蚀变程度及 缘接触带,平缓的原生节理,岩床、岩墙、岩脉的风化和破碎 况,软弱矿物富集带等;喷出岩应重点研究喷发间断情况,层 间接触关系,凝灰岩的软化特征,玄武岩中的熔渣、气孔、柱状 节理等。 5.3.5变质岩应分析研究其变质类型、变质程度、变质带划分 及结构构造特征、矿物成分、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作用等,并 应调查描述下列内容: 1片麻岩类:片麻理构造,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软 弱矿物的富集程度及其风化特征。 2片岩类:片理、原岩层理的产状及其发育程度,软弱矿 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特征。 3千枚岩、板岩类:原岩层理,片理、板理发育特征,千 枚状、片状、板状构造特征。 4块状变质岩类:岩体的完整性,块状构造与片麻理构造 的关系,大理岩的岩溶情况等。 5混合岩类:混合岩的类型,混合岩化程度,残留体的岩 生和构造等, 6工程区蚀变岩、软弱变质岩带或软弱变质岩夹层以及岩 脉的特性。千枚岩、片岩、板岩的软化、泥化和崩解现象。 5.3.6第四纪地层测绘应包括沉(堆)积物的地层年代、成因 类型、沉积环境、厚度及均一性的递变情况、微地貌形态,并应 调查描述下列内容: 1各类土的名称、颜色、颗粒组成、颗粒形态、结构特征、 密实程度、湿度、稠度等物理特征,易溶盐、有机物含量及特 证,粗粒土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必要时宜进行物理、化学及力 学性质指标试验。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可按附录I的规定执行。

    2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形地貌及地表水径流的关系、 与物理地质作用的关系。对第四纪沉(堆)积物分布异常地段应 分析其原因。 5.3.7膨胀土、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冻土、盐渍土、分 性土及填土等特殊土的测绘,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膨胀土的沉积环境特征、地表膨胀变形特征、土体结构 购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及干缩开裂、遇水膨胀软化特性。 2湿陷性土的地表湿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古 土壤及淋溶、淀积层分布规律。 3红黏土的沉积环境特征、地表收缩变形及地裂特征、土 体结构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并进行成因类型和土体结构 分类。 4软土的沉积环境特征、土体成层条件及层理特征、表层 便壳层的分布及性状,并了解其触变性、压缩性及强度特性。 5冻土的地表冻胀及融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 东土层和冻融层的分布、气候条件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状况。 6盐渍土的地表松胀、溶陷及盐渍化特征、土体结构和毛 细水作用特征、植被生长状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及性质。 7分散性土的沉积环境特征、冲沟及孔洞发育特征、土体 结构特征,观察暂时性水沟和积水洼地水是否浑浊或于后沉积 物的失水龟裂特征。 8填土的物质组成、堆填方式和堆积年限,了解填土的厚 度、颗粒级配、均匀性、密实性、压缩性和湿陷性。 9特殊土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和破坏形式。 5.3.8地层年代宜按区域地质资料确认。必要时,宜根据标准 化石或绝对年龄测定予以确定

    根据区域资料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确定所属大地构造

    单元。 2各类地质构造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性质、级别 序次及组合关系。 3构造形迹的形成时代、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 4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形态特征,构造岩的物 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结构面类型划分宜符合附录 J的规定。 5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迹象、特点和地震活动情况,初 步判别断层的活动性。活断层的判定应符合GB50487的相关 规定。 5.4.2褶皱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褶皱的类型、规模、形态、两翼倾角,褶皱轴的位置、 走向和倾伏向及倾角。 2组成褶皱的地层年代、岩性和两翼岩层厚度变化,以及 内部低序次小构造发育特征。 3褶皱的形成机制、形成时期、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4工程区还应测绘褶皱轴部岩层的破裂脱空、两冀层间次 级褶皱、挠曲及层间错动(剪切)等现象。 5.4.3断层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断层的位置、产状、规模、类型和性质。 2断层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组合形式, 3断层破碎带和影响带的划分及其宽度、形态和结构特征, 充填和胶结情况。 4断层破碎带岩石的破碎程度和结构情况,断层构造岩的 分类、分带及其物质组成、结构、性状。 5断层两盘岩层层位、断层面及旁侧构造特征,相对错动 方向及断距的空间变化情况。 6断层的序次及组合关系,断层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期次。 7工程区应调查描述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和构造岩的工程 地质、水文地质特性,研究缓倾角断层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建筑物

    5.4.4节理(裂隙)、劈理测绘应包括下列内

    2节理(裂隙)面的粗糙状态及起伏、风化、蚀变等特征。 节理(裂隙)面粗糙度可划分为明显台阶状、起伏粗糙、起伏光 滑、平直粗糙、平直光滑5类。 3节理(裂隙)分组及各组节理(裂隙)的相互切割关系, 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情况。 4对节理(裂隙)的测绘结果进行统计并绘制分析图表 统计分析宜符合附录K的规定。 5劈理的分布位置、构造部位、层位、岩性、产状、性质, 规模、成因、发育程度及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5.4.5层间剪切带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布位置、产状、厚度、延伸长度、起伏差。 2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软(泥)化程度

    3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4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5.4.6地质构造测绘中还应分析研究下列内容: 1倒转构造地区的缓倾角叠瓦式断裂 2褶皱发育或软硬岩石相间分布地区的揉皱和固态塑流变 形及折叠层构造。 3塑性岩层端变形成的褶曲现象 4物理地质作用引起的非构造变形现象

    5.5.1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地下水天然露头(泉)、人工露头(水井、钻孔、矿坑 等)及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的分布。 2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径流和动态变化情况。 3隔水层、透水层和含水层的分布及渗透性,含水层的赋 水性,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和地表水的补排 关系。 4环境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 5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对岩、土体性质、工程和环 境的影响。

    5.5.2泉水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出露位置、高程、类型。 2出露区和补给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特征。 3温度、流量、浑浊度等物理性质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 4上升泉的承压情况及成因,温泉或热泉的成因。 5.5.3水井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位置、井深、井口高程和井体结构。 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3水位埋深、水温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开采井、自流 的出水量。

    5.5.4地表水体测绘宜包括分布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 主要河、湖的水位、水质及其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5.5.5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应分析隔水层厚度的变化及 连续性。对于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应初步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 和高程。

    56。1物理地质现蒙测绘应包括下划基本内容: 1 岩体风化、岩体卸荷、危岩体、滑坡、崩塌堆积体、蠕 变体、泥石流、黄土洞穴等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形态 特征、规模、类型和发育程度。 2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 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5.6.2 岩体风化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风化岩体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变化,风化裂隙发育 特征,充填物、充填程度以及风化蚀变特征等。 2风化岩体的分布特征和风化程度。岩体风化带划分应符 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3对易风化岩石,应研究其风化速率及特征。必要时,可 进行专门性试验。 4分析岩体风化与气候、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关系

    5.6.3岩体卸荷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卸荷裂隙的分布、产状、宽度、延伸长度、形态特征及 充填物性质。岩体卸荷带划分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2分析岩体卸荷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 地质条件的关系

    5.6.4危岩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危岩体的位置、高程、分布范围、体积及形态特征。 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

    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3危岩体的岩体结构类型。 4分析危岩体的成因机制、稳定性、发展趋势。 5.6.5滑坡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地段的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条件。 2滑坡体的位置、高程、分布范围、体积、形态特征。 3滑坡体的边界条件、变形破坏现象、滑坡体后缘山体和 滑坡体前缘的特征。 4清坡体的物质组成、特征及分区。 5滑动面(带)位置、形态、物质组成、厚度、颗粒级配 矿物成分、含水状态等 6滑坡地区植被生长特征,地震和水文气候条件,地表径 流和地下水状况,人为因素的影响。 7滑坡的类型、成因及活动历史。 8分析滑坡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5.6.6崩塌堆积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 条件。 2崩塌堆积体的位置、分布高程、范围、规模,物质组成、 结构特征及成因。 3分析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5.6.7蠕变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蠕变体的位置、分布范围、高程及形态特征。 2端变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特 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3蠕变体的类型、成因。 4分析蠕变体的稳定性、变形发展趋势。 5.6.8泥石流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泥石流形成流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状况和

    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3危岩体的岩体结构类型。 4分析危岩体的成因机制、稳定性、发展趋势。 5.6.5滑坡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地段的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条件。 2滑坡体的位置、高程、分布范围、体积、形态特征。 3滑坡体的边界条件、变形破坏现象、滑坡体后缘山体和 滑坡体前缘的特征。 4清坡体的物质组成、特征及分区。 5滑动面(带)位置、形态、物质组成、厚度、颗粒级配、 矿物成分、含水状态等 6滑坡地区植被生长特征,地震和水文气候条件,地表径 流和地下水状况,人为因素的影响。 7滑坡的类型、成因及活动历史 8分析滑坡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5.6.6崩塌堆积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 条件。 2崩塌堆积体的位置、分布高程、范围、规模,物质组成、 结构特征及成因。 3分析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5.6.7变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蠕变体的位置、分布范围、高程及形态特征。 2蠕变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特 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3蠕变体的类型、成因。 4分析蠕变体的稳定性、变形发展趋势。 5.6.8泥石流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泥石流形成流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状况和

    人类活动情况 2泥石流形成区的范围、物质组成和规模,流通区沟谷的 形态特征,堆积区的范围、规模、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 3泥石流的类型、流体性质、形成条件、形成时期及发生 频率。 4分析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5.6.9 黄土洞穴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洞穴的位置、分布、规模、形态、成因及发育特征。 2黄土洞穴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层位、地层时 代及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水文、气象条件。 3必要时对地下洞穴、盲沟进行追踪。 5.6.10 应调查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他与工程有关的物理地质 现象

    5.7.1岩溶测绘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岩溶区地貌类型、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 2可溶岩的类型、分布、岩性、产状、结构、构造、厚度 和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岩溶水文地质层组类型。 3岩溶区河谷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及河谷岩溶水动力类型。 4岩溶形态特征、地下岩溶系统、地下暗河、伏流及其空 间分布、规模和组合形式。 5岩溶发育历史、发育程度、发育规律和夷平面、河谷阶 地的对应关系。 6岩溶盆地、河间地块、邻谷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7覆盖型岩溶上覆盖层的岩性、结构、工程地质性状、厚 度变化及其与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关系。 8分析岩溶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同题 5.7.2岩溶洞穴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分布位置、洞口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及构造条件

    2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延伸变化情况, 3洞穴地下水状态、充填情况和充填堆积物性质及洞壁稳 定性。 4不同形态洞穴的规模、数量、密度、成层性及连通性; 客水洞、竖井等垂直洞穴的发育特征,地表水汇流及消落情况。 5地下暗河和伏流的流量、流速、流向、洪痕,地下暗河 中的生物情况。必要时,可做连通试验

    5.7.3岩溶泉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出露位置、高程、类型、所在层位及岩性,非可溶岩的 岩性及厚度、地质构造等。 2流量、水温、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泉水沉 积物特征。 5.7.4对岩溶洼地、溶沟、溶槽等岩溶形态,应测绘分布位置、 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延伸方向、充填情况及其与洞穴的 关系。 5.7.5红层岩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红层的地层年代、岩性及组合形式、成因类型,含可溶 性物质的层位, 2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含量、赋存形式、分布特征及成因 类型。 3溶蚀发育和分布特征,包括溶蚀形态、组合方式、层位、 规模、分布位置及高程等, 4红层地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 5.7.6岩溶测绘中应分析岩溶发育与下列因素的关系: 1夷平面、沟谷、河流、阶地等地形地貌条件及覆盖条件 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2可溶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对岩溶发 育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和完 整程度。 3岩层产状、褶皱、断层和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

    5.7.3岩溶泉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分布密度,以及不同构造部位对岩溶形态和发育方向的控制,不 司构造单元与岩溶类型的关系,后期构造对古岩溶的影响。 4岩溶发育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排泄基准面的关系,基准 面的改变与地下分水岭位置迁移的关系,降水量、气温以及水的 侵蚀性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5.8.1采空区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空区及其影响区。 5.8.2采空区调查应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8.3收集资料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采空区所在区域相关勘查报告及图件 2矿产开采历史及现状,采空区分布及其要素特征,地表 移动变形及建筑物变形观测资料 3由地表塌陷、变形引起的边坡失稳、崩塌等其他不良地 质现象的相关资料

    5.8.4现场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

    1矿产开采起始时间、开采方式、规模、覆岩岩性及组合、 开采矿层及产状、采深采厚比、回采率、顶板管理方式、工作面 推进方向与速度、矿柱留设情况和盘区划分等。 2采空区地面陷坑、裂缝、错台等变形破坏情况,地表移 动范围、移动变化规律及稳定性,地表移动盆地中间区、内边缘 区和外边缘区等分区情况及特征。 3已有建筑物的类型、基础形式、变形破坏情况及原因。 4采空区地下水赋存情况、水质和补给状况。 5矿区突水、冒顶情况,有害气体赋存、活动情况等。 5.8.5条件具备时,应进行巷道和采空区内部调查,调查巷道 断面、支护及破坏情况,矿柱变形破坏情况,采空区跨落带、断 裂带及弯曲带高度,采空区充填情况、密实度及顶板垮落情 况等

    6.0.1野外地质测绘期间和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 整理。 6.0.2 原始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野外原始记录、照片、摄像、素描等资料进行分类、 编目、造册。 2清绘地质底图、拼图和接图。 3整理标本样品。 6.0.3内业资料整理和编制应符合SL567和SL73的规定,并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应整理、分析基础资料,内容宜包括: 1)野外测绘资料及相关勘探、试验资料的汇总、计算、 统计、分析, 2)遥感地质解译资料和其他需分析、整理的基础资料。 3)完善地质信息数据库。 2应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剖面图 或地质剖面图等成果图 3宜编写工程地质测绘说明书或工程地质测绘报告,内容 包括: 1)任务要求。 2)工作情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的成果图表。 3)测区地形地质概况, 4)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分析。 5)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6.0.4资料整理过程中,如发现疑同或有争议的重大地质问题 应进行野外复查。 6.0.5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应按规定归档,

    6.0.1野外地质测绘期间和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 整理。 6.0.2原始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野外原始记录、照片、摄像、素描等资料进行分类、 编目、造册。 2清绘地质底图、拼图和接图。 3整理标本样品。 6.0.3内业资料整理和编制应符合SL567和SL73的规定,并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应整理、分析基础资料,内容宜包括: 1)野外测绘资料及相关勘探、试验资料的汇总、计算、 统计、分析, 2)遥感地质解译资料和其他需分析、整理的基础资料。 3)完善地质信息数据库。 2应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剖面图 或地质剖面图等成果图 3宜编写工程地质测绘说明书或工程地质测绘报告,内容 包括: 1)任务要求。 2)工作情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的成果图表。 3)测区地形地质概况, 4)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分析。 5)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6.0.4资料整理过程中,如发现疑同或有争议的重天地质问题 应进行野外复查。 6.0.5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应按规定归档,

    7.0.1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测绘作业计划进行资料检验 和成果验收。 7.0.2野外地质测绘工作检验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测绘比例尺、测绘面积、地质点密度、测绘线路长 度、实测地质剖面长度、人工露头点数量、取样鉴定数量等是否 满足大纲要求。 2地质点和地质测绘线路布置的合理性,野外描述内容的 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 3原始记录的完整性, 7.0.3 资料检验和成果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测绘精度。 图件和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图件、报告的协调性。 7.0.4 资料检验和成果验收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复测 或补测

    附录A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表A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附录B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规定

    B.0.1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应包括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处 理、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验证等内容。 B.0.2遥感信息获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航天、航空及陆地遥感信息,必 要时可开展低空或陆地遥感摄影以获取遥感信息。 2遥感平台的选择应与相应比例尺的遥感地质解译相适应。 航天、高空遥感摄影主要用于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地质解译;低 空无人机遥感摄影可用于大比例尺地质解译;陆地遥感摄影可用 于地质编录,并作为大比例尺遥感地质解译的补充, 3遥感片种选择应针对自然地理和地质体目标的光谱特征, 应选用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遥感影像。 4遥感影像分辨率及地面分辨率应能满足相应比例尺遥感 地质解译的需要 B.0.3遥感信息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充分应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 处理。 2对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融合处理,图 像融合后不应出现重影、错位、失真等现象。 3遥感影像存在空间几何畸变时,应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 消除或降低影像的畸变。 4工作区涉及多景遥感影像时,应进行图像间的数字镶嵌 处理。镶嵌处理后影像之间宜灰度过渡平缓、自然,接缝处灰度 无突变痕迹。 5宜对遥感影像的亮度、对比度及饱和度进行增强处理 经增强处理后的影像应突出目标地质体的可识别性。 B.0.4遥感影像解译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遥感影像解译应以计算机为主要工作平台,利用三维影 象模型技术,进行人机交互解译、计算机辅助自动解译,解译要 索包括影像的色调、大小、形状、相关关系、纹理、微地貌特征 及其他指示性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应遵循以已知推未知、先定性后定量、由 新到老、由粗到细的综合解译原则。 3宜采用多类型、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质解译并相互 验证。 4遥感影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判明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形态特征与属性,展布和延 伸方向,确定其边界。 2)量测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几何尺寸及地质要素。 3)推测和分析地质体及地质现象在时间、空间、成因上 的相互关系。 4)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 B.0.5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应经野外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野外验证工作宜和现场踏勘、野外地质测绘相结合。 2野外验证应解决遥感解译的疑难,补充调查有关地质数 据,修正遥感地质解译成果。 3野外验证点应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对工程有重要影 响的地质现象应予验证,

    附录C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规定

    致字化地质测绘宜按工作准备、野外数据采集、 等步骤开展工作

    C.0.2工作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已有的资料统一转换到地质信息数据库投影坐标系内, 坐标转换应符合SL197的规定。 2应利用已有的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地质图、地形图及工 程布置图等,经配准、融合后制作底图。配准误差应满足相应比 例尺地质测绘精度的要求 3底图中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界线,可编辑成矢量格式导人 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设备。 4初步搭建地质信息数据库。 5应配备满足数字化地质测绘要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 C.0.3应及时校正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设备的定位参数,复核定 位精度。当其不能满足地质测绘精度要求时,宜以野外数据采集 电子设备初步定位,结合底图勾绘地质点及地质界线,并应采用 则量仪器最终定位, C.0.4野外数据采集宜以文字、照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完成 现场地质点、地质测绘线路、综合地层剖面及实测地层部面的定 位、量测、描述、勾绘、记录。数据采集成果应实时存储,及时 备份并导人地质信息数据库。

    C.0.5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以地质信息数据库坐标系统为准,将数字化地质测绘生 为地质点、地质测绘线路及地质界线以矢量格式导人至地形图 经整理形成地质测绘成果。 2数字化地质测绘成果应导入地质信息数据库。 数字化地质测绘成果宜采用三维可视化表达

    C.0.6资料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定位精度。 2坐标系统转换精度。 3配准误差。 4数据存储的全面性

    附录D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D.0.1地质点观察记录表宜符合表D.0.1的格式表 D. 0. 1地质点观察记录表工程名称:设计阶段:工作项目:日期:地质点编号高程/mX:坐标位置Y:层位观察重点走向倾角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倾向编号/(°)/(°)/(°)/()岩层裂侵入岩体隙产断层状断层上盘岩层断层下盘岩层地质描述素描或照片标本编号采集地点采集层位试验目的校核:记录:共页第页D.0.2综合地层剖面、实测地层面测绘记录表宜符合表D.0.2的格式。D.0.3野外节理(裂隙)统计记录表宜符合表D.0.3的格式。D.0.4泉、井调查记录表宜符合表D.0.4的格式31

    附录EV字形法则的应用E.0.1在产状稳定、露头零星地段可采用放线距原理绘制地质界线,绘制地质界线时应遵守V字形法则。E.0.2V字形法则绘制地质界线应符合表E.0.2的规定,表E.0.2V字形法则绘制地质界线示例倾角平面图剖面图说明近水平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平行地质界线为近于近直立直线岩层或断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地质界线弯曲方向和地形等高线弯曲方相反向相同,但弯曲度倾斜相同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山脊处形成指向坡外的V字形35

    1在地形图上标定已知界线露头点位置,通过该位置绘出 条走向投影线。 2计算放线距,放线距为地形等高距与岩层倾角的余切函 数之积。 3按放线距大小,绘制不同高程的走向投影线。 4将走向投影线与相同高程地形等高线的交点用圆滑曲线 顺序连接。

    0.1陆地地貌类型划分应符合表F.0.1的规定

    爱F.0.1陆地地貌类型

    专F.0.2河谷地貌类型

    河流阶地类型划分应符合表F.0.3的规定

    表E.0.3河流阶地类型

    G.0.1沉积岩分类应符合表G.0.1的规定

    G.0.2岩浆岩分类应符合表G.0.2的规定。 G.0.3火山碎屑岩分类应符合表G.0.3的规定 G.0.4变质岩分类应符合表G.0.4的规定。

    表麦G.0.1沉积岩分类

    G.0.2岩浆岩分类应符合表G.0.2的规定。 G.0.3火山碎屑岩分类应符合表G.0.3的规定 G.0.4变质岩分类应符合表G.0.4的规定。

    附录I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I. 0. 1粗粒土野外鉴定宜符合表1.0.1的规定。表1.0.1粗粒土野外鉴定特征名称野外鉴定特征砾砂约有1/4以上颗粒大于高粱粒(2mm)粗砂约有一半以上颗粒大于小米粒(0.5mm)中砂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莱籽粒(>0.25mm)近似细砂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分(>0.1mm)近似粉砂大部分题粒与小米粉(<0.1mm)近似I. 0. 2细粒土野外鉴定宜符合表1.0.2的规定。表I.0.2细粒土野外鉴定特征野外鉴定特征名称湿土捏球湿土搓条肉眼观察手捻摸时的形态感觉干嫌后状态(直径1cm)(直径2mm)情况情况以砂粒为感觉主要干土块用主,有少量是砂,稍有手轻压很容可捏成球,勉强搓成不砂壤土轻压即碎完整的土条细颗粒土的感觉易碎砂粒较多,湿时有轻干土块用可捏成球,可搓成土轻壤土细颗粒约占微粘滞感或压扁时边缘条,轻轻提起手轻压易碎二三成无粘滞感有大裂缝即断可捏成球,可搓成土条,中壤土砂粒较少湿时有粘干土块较压扁时有小弯成直径2cm滞感难用手压碎裂缝圆圈时易断52

    I.0.1断裂构造分级宜符合表J.0.1的规定

    J.0.2结构面按地质成因分类宜符合表J.0.2的规定

    附录 结构面类型划分

    表J.0.1断裂构造分级

    0.2结构面按地质成因分类

    J.0.3断层分类宜符合表J.0.3的规定

    表J.0.3断层分类

    表1.0.4节理(裂隙)分类

    .0.5劈理的力学成因分类宜符合表J.0.5的规

    J.0.5劈理的力学成因分考

    附录K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附录K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K.0.1节理(裂隙)统计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节理(裂隙)统计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单个统计点 面积不宜小于10m。 2用于研究构造的节理(裂隙)统计点应避开滑坡、卸荷、 风化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 K.0.2野外观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节理(裂隙)的产状、延伸长度、张开宽度、粗糙度 形态特征、起伏差、充填情况。 2进行节理(裂隙)分组,观察研究切断错开、限制终止、 分布规律等,分析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 3绘制节理(裂隙)编录图,比例尺可选用1:50~ 1:10。 4节理(裂隙)统计记录宜符合附录D表D.0.3的规定。 K.0.3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组统计节理(裂隙)延伸长度、张开宽度、间距的最 大值、最小值和常见值 2绘制玫瑰图、极点图、等密图,对节理(裂隙)的发育 规律进行定性、定量统计分析。 3对裂隙的充填程度、充填物进行统计分析。充填程度可 划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局部充填、无充填四个等级。 4分析节理(裂隙)的成生规律及其与本区构造发育特征 的关系。 K.0.4连通率的统计宜采用带宽投影法或节理网络模拟法。 K.0.5带宽投影法统计连通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统计点应选择在工程建筑物区基岩露头良好地段或勘探 平洞内

    2测线方向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宜与剪切破坏方向一致。 3带宽宽度宜取2m,测线宜位于中线。 4宜将带宽范围内与剪切破坏方向夹角不大于30°的节理 裂隙)向测线上投影,统计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度, 剔除重叠部分的长度。 5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度与测线长度之比即为 连通率,以百分数表示。 K.0.6在具备大量实测数据的条件时,可采用节理网络模拟法 统计连通率

    2测线方向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宜与剪切破坏方向一致。 3带宽宽度宜取2m,测线宜位于中线。 4宜将带宽范围内与剪切破坏方向夹角不大于30°的节理 裂隙)向测线上投影,统计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度, 剔除重叠部分的长度。 5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度与测线长度之比即为 连通率,以百分数表示。 K.0.6在具备大量实测数据的条件时,可采用节理网络模拟法 统计连通率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玉生 赵振海 贾国臣 李彦坡 刘满杰 张怀军 张志恒 边建峰 宋子玺庄信荣杨计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T299—2020 条文说明

    总则· 6.3 基本规定· 64 准备工作 66 野外地质测绘 67 资料整理 78 资料检验和成果验收· 79 附录A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80 附录B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规定 81 附录C 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规定 82 附录D 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 83 附录E V字形法则的应用 84 附录F 地貌类型划分 86 附录G 岩石分类 87 附录I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 88 附录J 结构面类型划分 附录K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90

    总则.. 6.3 基本规定· 64 准备工作 66 野外地质测绘 67 资料整理: 78 资料检验和成果验收· 79 附录A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80 附录B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规定 附录C 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规定 82 附录D 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 83 附录E V字形法则的应用 84 附录F 地貌类型划分 86 附录G 岩石分类 87 附录I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 88 附录J 结构面类型划分 89 附录K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90

    1.0.1SL299一200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由水利部 于2004年发布实施以来,至今已十余年。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 则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信息技术的 发展,在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实践中,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理 论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运用到地 质测绘工作中,对提高勘察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勘察工作信息 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要求,进 步统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程序,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 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提高标准化水平,对SL299一2004 进行修订。

    则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信息技术的 发展,在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实践中,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理 论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运用到地 质测绘工作中,对提高勘察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勘察工作信息 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要求,进 步统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程序,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 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提高标准化水平,对SL299一2004 进行修订。 1.0.2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不同工程等别、不同工 程规模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引调水工程、堤防工程等综合性水 利水电工程及除险加固、改扩建等单项工程以及天然建筑材料地 质勘察的工程地质测绘 1.0.3本条强调了工程地质测绘是开展其他勘察工作的基础 规定在开展物探、勘探及试验测试之前首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成果是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的基础资料,对物 探、勘探、试验及测试等勘察工作布置具有指导作用。做好工程 地质测绘有利于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0.3本条强调了工程地质测绘是开展其他勘察工作的基础, 规定在开展物探、勘探及试验测试之前首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成果是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的基础资料,对物 探、勘探、试验及测试等勘察工作布置具有指导作用。做好工程 地质测绘有利于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0.1程地斤 因此,只有充 分了解工程规划设计意图和工程勘察的任务目的,才能科学地有 针对性地组织工程地质测绘。 勘察大纲、测绘任务书是接受并完成工程地质测绘的工作依 据。因此,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有工程地质测绘任务书并编 制作业计划,以保证测绘工作的正常开展。 3.0.5本次修订对采空区地质调查内容进行了规定。 3.0.6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必要时进行野外地质测绘,是指在地 层相变较大、构造复杂、需查清重要地质现象地段以及研究程度 较低的地段,应进行野外地质测绘, 3.0.7本条规定了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要求。为保证测绘图件 的精度和详细程度,本条仍沿用了原规程关于“2mm”的规定。 这是因为,图上2mm的实际宽度为2mm乘以图幅比例尺的分 母,以1:500为例,则实际宽度为1m。对工程地质测绘而言, 1m范围内可能蕴含了较丰富的地质现象,因此应予测绘。某些 重要的地质现象,如断层、层间错动、挤压破碎带、软弱夹层、 较大的裂隙等,即使图上宽度不足2mm,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 工程地质意义,有必要以扩大比例尺表示。 3.0.8本条规定了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地 形图是工程地质测绘的必备条件。测绘人员在提出地形测量要求 或接收使用地形测量资料时,应按本条规定执行。 3.0.9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遵循由粗到精的原则,以中、 小比例尺测绘成果作为大比例尺测绘的依据并进行验证。 3.0.10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是基于3S技术和野外数据采集电 子设备,对地质现象进行定位、描述、记录及存储的计算机辅助 地质测绘技术

    4.0.1~4.0.4工程地质测绘开展之前,全面收集、分析测区及 周边地区已有资料,特别是有关的地质资料,并勾画草图、进行 现场踏勘,可以了解测区地形地貌、地质概况以及交通、生活、 工作条件,了解已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和存在问题,便于编制作 业计划,合理组织测绘工作的实施。 4.0.5测绘作业计划是测绘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条详 细列举了编制测绘作业计划的内容,执行时可根据需要有所 侧重,

    5.1.2通过测制地层柱状图建立测区典型、完整的地层部面, 可以总体掌握测区地层岩性的分布规律,确定地层填图单位和分 层标志,对进行测绘具有指导作用。本条规定了测制地层柱状图 的主要技术要求。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在测区不同部位测量多条 剖面,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必要时是指当测区内地层露头、连 续程度等不能完全满足实测要求时,可到测区以外选择能代表地 质条件的地段实测 5.1.3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填图单位划分与基础测绘 密切相关,在研究深入、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应力争达到阶(或 组)、段(或层)。表5.1.3中“争取达到”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首先应这样做,等同于“宜达到” 5.1.5地质点是工程地质测绘中地质现象的主要观察点。因此, 地质点的布置和间距以及定位标测,对于保证测图精度十分重 要,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认真执行。 近年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 展,按照“满足精度”的原则,可用于地质点的标测。 5.1.6现场观察描述和野外记录,是工程地质测绘现场第一手 重要资料,应具有内容的真实性、与图件的符合性和记录的可追 朔性。本条规定了工程地质测绘现场观察描述和野外记录的工作 要求。 5.1.7地质图是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为如实反映测区的 地质情况,各种地质界线以及特殊地质现象应在野外实地勾绘和 标注。本次修订增加了V字形法则应用的要求。 5.1.8地质剖面图是分析研究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专门

    此,应在测区纵横方向、特殊地质现象部位以及建筑物轴线部位 则制地质剖面。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剖面,一般可在平面图上切 制,主要地质现象应实地校核;专门性地质问题和建筑物轴线的 大比例尺部剖面的地形线和地质界线应实测。必要时是指为满足垂 直方向地质内容的清晰表达,可适当放大垂直比例尺。 5.1.9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土样进行鉴定或试验,是为了进 行详细分层或分类;水质分析,是为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 分;进行现场简易测试,是为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简 易测试方法,主要指便携仪器,如回弹仪、点荷载仪、轻型动力 触探仪等,对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岩体),可应用手持 伽玛仪了解放射情况。必要时宜进行鉴定或试验,是为了岩、土 定名、分类和分层。

    5.1.10本条规定的“校测点数目宜为地质点的10%30%”, 是指按相应精度要求应布置地质点的10%~30%。校测点应选 择主要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上的地质点

    5.1.10本条规定的“校测点数目宜为地质点的10%~30%”

    视地貌测绘。 5.2.2河谷地貌测绘主要包括河谷发育特征、河谷纵剖面和横 面特征及河流阶地的测绘。 河谷纵剖面的测绘,要注意山区侵蚀性河流的河床地貌。石 质浅滩和深槽,常形成急流险滩;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岩性等有 关,常形成瀑布或跌水;壶穴是基岩河床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常 分布在基岩节理(裂隙)发育或构造破碎带处。此外,要注意河 床溯源侵蚀现象的存在。 河谷横剖面的测绘,要注意差异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分析其 与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河谷形态变化较大时,应 做多个横部面测绘,以全面了解河谷的发育特征,分析其与工程

    布局的关系。 河流阶地的测绘,要结合河谷纵横部面的测绘分析阶地沉积 结构和地貌特征,判定阶地的成因和类型。要注意纵面方向阶 地类型及高度的变化,要注意河流阶地与构造剥蚀阶地、冲积锥 或洪积扇阶地、滑坡阶地和泥石流阶地等非河流阶地的区别。要 分析研究河谷地貌发展史。 5.2.3鉴于河间地块部位夷平面、剥蚀面对水库枢纽工程的重 要性和特殊性,本条第2款规定了与工程相关的夷平面、剥蚀面 的测绘内容。从地貌学角度理解的夷平作用、剥蚀作用形成的大 范围夷平面、剥蚀面,因与工程建筑物关系较小,不作为工程地 质测绘的重点内容

    由于河流输入沙量的不同以及海水动态条件的差异,可以形 成不同的河口形态,如三角洲、河口湾等。三角洲是河口区主要 地貌形态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分布在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其形态类型可划分为鸟 足状、扇状、鸟嘴状和港湾式三角洲4种。河口地貌测绘在防潮 闸、潮汐电站等工程地质测绘中是必要的

    5.3.1地层岩性测绘中应正确判定地层间的层序和接触关系。 区分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判定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区分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或断层接触。测绘各类接触面或接触带的形 态、产状、厚度、风化破碎程度及分布变化规律。 5.3.2本条规定的层状岩单层厚度分级标准,通过收集国内外 规范、手册对岩层单层厚度分级标准(见表1),并根据多年来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的实践经验,参照GB50487一2008《水 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有关规定制定,将“互层”定义为 中薄层”,并从工程地质意义上把原“薄层”细分为“薄层”和 “极薄层”

    5.3.3对沉积岩类应测绘的内容做了规定。软质岩具有强度低、 变形模量小、水理性质差、流变效应明显的特征,历来是工程地 质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进行地层岩性测绘,要特别注意对软 质岩的调查分析。对软质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应 包括三个方面的岩石:①软岩,如黏土岩、页岩、软质泥灰岩、 软质凝灰岩、千枚岩、片岩、膨胀岩等;②构造岩或断裂破碎 岩;?风化岩。 第4款强调的是对软质岩的测绘,构造岩、断裂破碎岩及风 化岩的测绘在地质构造测绘和物理地质现象测绘中做出相应 规定

    5.3.3对沉积岩类应测绘的内容做了规定。软质岩具有强度低、 变形模量小、水理性质差、流变效应明显的特征,历来是工程地 质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进行地层岩性测绘,要特别注意对软 质岩的调查分析。对软质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应 包括三个方面的岩石:①软岩,如黏土岩、页岩、软质泥灰岩、 款质凝灰岩、干枚岩、片岩、膨胀岩等;②构造岩或断裂破碎 岩;?风化岩。 第4款强调的是对软质岩的测绘,构造岩、断裂破碎岩及风 化岩的测绘在地质构造测绘和物理地质现象测绘中做出相应 定。 5.3.4侵入岩的生成状态需要区分岩体属深成或浅成。喷出岩 的原生或次生构造是指气孔状、否仁状、流纹或枕状构造等。喷 溢环境是指海底喷发或陆地喷发。强调了在建筑物区重点研究的 内容,喷出岩的喷发间断情况可从蚀变带、古风化壳、黏土层、 松散的砂砾石层等现象判断。 5.3.5变质岩成因类型是指如正变质或副变质等,变质类型包 括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混合岩化等。变质岩矿物成 分应注意区分原岩矿物与变质矿物。变质岩结构包括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等。变质岩构造包括变余构造和 变成构造等。混合岩类型包括眼球状、角砾状、网状、条带状、 肠状和雾迷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软弱变质岩带或软弱变质 岩夹层包括富云母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石墨片岩、 滑石片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等。 5.3.6考虑水利工程,特别是平原区水利工程勘察的特点,本 条规定了第四纪地层测绘的基本内容。当土的物理、化学及力学 特征无法在现场进行鉴定或判断时,要求取样进行试验。 5.3.7特殊土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在进行特殊土测绘时, 应进行必要的特性指标试验,如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湿陷性黄 土的湿陷系数、红黏土的收缩性、软土的灵敏度、冻土的冻胀率 和融沉系数、盐渍土的含盐性质和含盐量、分散性土的针孔试验

    5.3.4侵入岩的生成状态需要区分岩体属深成或浅成。喷出岩

    的原生或次生构造是指气孔状、杏仁状、流纹或枕状构造等。喷 益环境是指海底喷发或陆地喷发。强调了在建筑物区重点研究的 内容,喷出岩的喷发间断情况可从蚀变带、古风化壳、黏土层、 松散的砂砾石层等现象判断

    5.3.5变质岩成因类型是指如正变质或副变质等,变质类型包 括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混合岩化等。变质岩矿物成 分应注意区分原岩矿物与变质矿物。变质岩结构包括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等。变质岩构造包括变余构造和 变成构造等。混合岩类型包括眼球状、角砾状、网状、条带状、 肠状和雾迷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软弱变质岩带或软弱变质 岩夹层包括富云母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石墨片岩、 滑石片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等。 5.3.6考虑水利工程,特别是平原区水利工程勘察的特点,本 条规定了第四纪地层测绘的基本内容。当土的物理、化学及力学 特征无法在现场进行鉴定或判断时,要求取样进行试验。 5.3.7特殊土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在进行特殊土测绘时, 应进行必要的特性指标试验,如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湿陷性黄 土的湿陷系数、红黏土的收缩性、软土的灵敏度、冻土的冻胀率 和融沉系数、盐渍土的含盐性质和含盐量、分散性土的针孔试验

    和碎块试验等,以便分类定名,了解其主要工程地质特性。 5.3.8必要时是指地层年代无法按区域地质资料准确确定且该 地层的年代具有重要工程地质意义的情况楼梯标准规范范本,这种情况需要标准化 石或绝对年龄测定予以确定

    ....
  • 水利标准 测绘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利水电  
专题: 无缝钢管标准 |标准血压 |固定资产标准 |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水质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