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319-2005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pdf

  • SL319-2005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03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水利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319-2005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4.1.1坝体结构应根据坝的受力条件以及坝址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建筑材料、施工工 期等条件,通过总体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1.2各坝段上游面宜协调一致,坝段两侧横缝上游面止水设施宜呈对称布置,需要调整 时宜逐步过渡

    期等条件,通过总体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1.2各坝段上游面宜协调一致,坝段两侧横缝上游面止水设施宜呈对称布置,需要调整 时宜逐步过渡。 4.1.3坝顶高程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8.1.1的规定。 4.1.4建在地震区的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 的规定。 4.1.5建在寒冷地区的混凝土重力坝的抗冰冻设计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SL211)的规定。 4.1.6经技术经济比较,坝型除采用实体重力坝外,也可考虑采用宽缝重力坝、大头坝、 空脑重力坝等

    4.1.3坝顶高程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8.1.1的规定

    的规定。 4.1.5建在寒冷地区的混凝土重力坝的抗冰冻设计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SL211)的规定。 4.1.6经技术经济比较,坝型除采用实体重力坝外,也可考虑采用宽缝重力坝、大头坝、 空胸重力切等

    4.2.1非溢流坝段的基本断面呈三角形,其顶点宜在坝顶附近。基本断面上部设坝顶结构。 4.2.2坝体的上游面可为铅直面、斜面或折面。实体重力坝上游坝坡宜采用1:0~1:0.2. 坝坡采用折面时,折坡点高程应结合电站进水口、泄水孔等布置,以及下游坝坡优选确定。 下游坝坡可采用一个或几个坡度,应根据稳定和应力要求并结合上游坝坡同时选定。下 游坝坡宜采用1:0.6~1:0.8;对横缝设有键槽进行灌浆的整体式重力坝,可考虑相邻坝段 联合受力的作用选择坝坡住宅标准规范范本

    当项体布置有弓引水管道、泄水孔、导流底孔时,该部分项体结构和宽缝布置应经论证确

    4.2.4宽缝重力坝头部尺寸的设计应考虑下列

    项实部尺的设计应考惠 系 头部应力状态; 2 坝面防渗和止水系统的布置; 幕灌浆廊道、坝内排水廊道和检修廊道的布置:

    4其他要求。 迎水面头部最小厚度可取0.07~0.10倍该高程库水作用水头,并不得小于3m;宽缝尾 部最小厚度不宜小于2m,寒冷地区应适当加厚。 4.2.5宽缝重力坝的宽缝不应贯穿坝顶。宽缝的上、下游及顶部的渐变段应有足够长度。 宽缝水平截面的渐变坡度(平行坝轴线长度与垂直坝轴线长度之比),头部可用1:1.51: 2.0,尾部可用1:1.0~1:1.5。顶部竖向截面渐变坡度(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可用 2.0:1~1.5:1。宽缝顶部高程可根据稳定、应力要求与上、下游坝坡和宽缝宽度等选定 4.3溢流坝段 4.3.1溢流坝段的堰面曲线,当设置开散式溢流孔时可采用幂曲线;当设置有胸墙,且胸 墙起挡水作用时,可采用孔口溢流的抛物线。堰面曲线的确定见附录A.1。 经过论证和试验,也可采用其他堰面曲线。 4.3.2在当地大气压条件下,当宣泄常遇洪水闻门全开时,表孔和浅孔溢流堰顶附近不宜 出现负压;当闸门局部开启时,经论证可允许出现不大的负压值;当宣泄设计洪水闸门全开 时,负压值不得超过3×9.81kPa,当宣泄校核洪水位闸门全开时,负压值不得超过6× 9.81kPao 4.3.3应选择合理的闸门门槽型式,避免门槽处产生过大的负压而引起空蚀破坏 4.3.4溢流坝段的反弧段应结合下游消能型式选择,见附录A.1。 4.3.5闸墩的型式和尺寸应满足结构布置和水流条件的要求。当采用平面闸门时,闸墩在 门槽处应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闸墩结构的强度要求。 4.3.6溢流坝段的堰面曲线、闸墩型式、门槽、堰面压力、泄流能力和反弧半径等,大型 工程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中型工程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水力条件较简单时,可参照 类似工程经验,经计算确定。 4.3.7当溢流坝段有排冰要求时,溢流孔口尺寸还应结合冰情资料确定,堰上水深宜大于 流冰期最大冰厚,冰块应能自由下泄而不致破坏下游设施;下游应有导墙、护岸等设施;闸 墩墩头宜呈锐角形状,必要时宜经试验确定。 4.3.8溢流坝段设置的闸门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的要求。 4.4坝身泄水孔

    4其他要求。 迎水面头部最小厚度可取0.07~0.10倍该高程库水作用水头,并不得小于3m;宽缝尾 部最小厚度不宜小于2m,寒冷地区应适当加厚。 4.2.5宽缝重力坝的宽缝不应贯穿坝顶。宽缝的上、下游及顶部的渐变段应有足够长度。 宽缝水平截面的渐变坡度(平行坝轴线长度与垂直坝轴线长度之比),头部可用1:1.5~1: 2.0,尾部可用1:1.0~1:1.5。顶部竖向截面渐变坡度(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可用 2.0:1~1.5:1。宽缝顶部高程可根据稳定、应力要求与上、下游坝坡和宽缝宽度等选定。 4送法机机

    4.3.2在当地大气压条件下,当宣泄常遇洪水闻门全开时,表孔和浅孔溢流堰顶附近不宜 出现负压;当闸门局部开启时,经论证可允许出现不大的负压值;当宣泄设计洪水闸门全开 时,负压值不得超过3×9.81kPa,当宣泄校核洪水位闸门全开时,负压值不得超过6× 9.81lkPaa

    4.3.4溢流坝段的反弧段应结合下游消能型式选择,见附录A.1。 4.3.5闸墩的型式和尺寸应满足结构布置和水流条件的要求。当采用平面闸门时,闸墩在 门槽处应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闸墩结构的强度要求。 4.3.6溢流坝段的堰面曲线、闸墩型式、门槽、堰面压力、泄流能力和反弧半径等,大型 工程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中型工程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水力条件较简单时,可参照 类似工程经验,经计算确定。 4.3.7当溢流坝段有排冰要求时,溢流孔口尺寸还应结合冰情资料确定,堰上水深宜大于 流冰期最大冰厚,冰块应能自由下泄而不致破坏下游设施;下游应有导墙、护岸等设施;闸 墩墩头宜呈锐角形状,必要时宜经试验确定。 4.3.8溢流坝段设置的闸门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的要求

    4.4.1泄水孔可设在溢流坝段的下部或专设泄水孔坝段,并应有消能设施。 4.4.2坝身泄水孔内应避免有压流与无压流交替出现。 4.4.3坝身泄水孔可采用明流孔,也可采用有压孔。

    4.4.1泄水孔可设在溢流坝段的下部或专设泄水孔坝段,并应有消能设施。

    4.4.1泄水孔可设在溢流坝段的下部或专设泄水孔坝段,并应有消能设施。 4.4.2坝身泄水孔内应避免有压流与无压流交替出现。 4.4.3坝身泄水孔可采用明流孔,也可采用有压孔。

    4.4.4明流孔由有压段和明流段组成

    有压段包括进口段、门槽段和压坡段,该段的体型设计应使其在各种流量下保持正压, 并要求断面变化均匀,泄流能力大。有压段未端设工作闸门,其上游设事故检修门。该段体 型设计见附录A.2。 明流段的孔顶高度应留有余幅。直线段孔身为矩形时,孔顶距水面的高度可取最大流量 时不掺气水深的30%~50%;孔顶为圆拱形时,其拱脚距水面的高度可取不掺气水深的20%~ 30%;孔顶为扁圆拱时,可参照圆拱孔顶的要求略予增加,并应保证泄流时不淹没。 明流段出口宜高出尾水位,防止在无压段出现水跃。 2AE

    4.4.5明流孔在平面上宜布置成直线形,如需布置成弯道时,应进行分析研究,并经水工 模型试验验证。

    槽段,再接平坡或小于1:10的缓坡段。工作闸门则设在有压孔出口端,出口端上游设一压 坡段。孔口断面可为矩形或圆形。有压孔的体型设计见附录A.2。

    4.4.7坝身泄水孔的闸门和启闭机的设计应符

    明流孔的工作闸门,可采取弧形闸门或平面闸门;事故检修门为平面闸门。弧形闸「门的 启闭机室宜设于坝内,对于中坝也可设于坝顶;平面闸门的启闭机室宜设于坝顶。位于坝内 的启闭机室应考虑通风、防潮及采暖等设施。 有压孔的工作闸门可采用弧形闸门、平面闸门、锥形阀或其他型式的门、阀。当有压孔 不设钢衬时,非汛期宜用事故检修闸门挡水

    4.4.8项身泄水孔的闸门门后不能充分通气时,则应在紧靠闸门下游的孔口顶部设置通一 孔,其上端应与启闭机室分开,并应有防护设施。通气孔设计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 设计规范》(SL74)的有关要求

    4.4.9高坝坝身泄水孔水力条件复杂时,应作水工模型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减压箱模型试 验验证

    4.4.10当项身导流底孔必须与上部泄水设施同时宣泄洪水时,应考虑底孔出流受封堵的不 利情况,并研究采取避免空蚀的措施。

    4.4.11坝身泄水孔的衬护,应根据水力条件、孔口尺寸、水流含沙特性、孔口运行条件等 因素确定。内水压力较高的有压孔和明流孔的有压段,宜采用钢衬或高性能混凝土,钢衬应 与外围混凝士可靠结合

    5泄水建筑物的水力设计

    5.1.1泄水建筑物的水力设计内容应包括: 1泄流能力的计算; 2下游水流衔接和消能防冲设施的设计; 3与高速水流有关的水力设计; 4其它有关的水力设计。 5.1.2泄水建筑物和消能防冲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和《水利水 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的规定执行。 5.1.3泄水建筑物的水力设计计算可按附录A所列公式进行。 5.1.4泄水建筑物的消能防冲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3.0.3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消能设施应做到消能效果良好,结构可靠,防止空蚀和磨损,防止淘刷坝基和岸坡 保证坝体及有关建筑物的安全; 2选定的消能型式在宣泄设计洪水及其以下各级洪水流量,尤其是常遇洪水流量时,都 应具有良好的消能效果;对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标准的洪水,允许消能防冲建筑物出现不危及 挡水建筑物安全,不影响枢纽长期运行并易于修复的局部损坏; 3淹没于水下的消力池、消力库等消能设施,应为运行期的排水检修提供条件,

    5.1.5挑流消能适用于坚硬岩石上的高、中坝,低坝需

    当坝基有延伸至下游的缓倾角软弱结构面,可能被冲坑切断而形成临空面,危及坝基稳 定,或岸坡可能被冲塌时,不宜采用挑流消能,或须做专门的防护措施。 5.1.6底流消能适用于中、低坝或基岩较软弱的河道;高坝采用底流消能需经论证,但不 宜用于排漂和排冰。 5.1.7面流消能适用于水头较小的中、低坝,河道顺直,水位稳定,尾水较深,河床和两 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抗冲能力,可排漂和排冰。 5.1.8消力库消能适用于尾水较深且下游河床和两岸有一定抗冲能力的河道 5.1.9联合消能适用于高、中坝,泄洪量大,河床相对狭窄,下游地质条件较差或单一消 能型式经济合理性差的情况。联合消能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5.1.10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宜同步、对称、均匀地启闭,以控制流态稳定,并应提出运行规 划。

    5.1.11大型工程和高坝的泄水建筑物设计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中型工程宜进行水工模 型试验,水力条件较简单的中型工程则可参照类似工程经验计算确定。

    5.2泄流能力及消能计算

    5.2.1溢流坝和泄水孔的泄流能力,可按照附录A.3计算 5.2.2溢流坝水面线计算,当弗劳德数F>2时,应考虑波动及掺气影响,估算公式见附录 A.3。边墩或导墙顶高程应根据计算水面线加0.5m~1.5m的超高确定。 5.2.3挑流消能设计应对各级下泄流量进行水力计算,挑流水舌挑射距离和跌入下游河床 的最大冲坑深度可按照附录A.4计算。 5.2.4底流消能设计应对各级下泄流量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护坦高程、长度、厚度和尾水 漆没度等

    5.2.5护坦长度可根据其上是否设置辅助消能设施及水力特性,按照附录A.5

    当护坦面为水平时,作用在其上的时均水压力可近似取计算断面上的水深: 2当不设消力墩、坎等辅助消能设施的护坦上发生水跃时,可取跃首、跃尾间水面连 直线,作为近似水面线; 3当护坦上设有消力墩时,则墩下游可按跃后水深计算,墩上游可按跃后水深的一半计 算。

    5.2.7鼻坎、溢流式厂房顶板、护坦等部位的脉动压力和护坦上消力墩及尾坎等所受的冲 击力,可按照附录A.5的公式进行计算。

    5.3高速水流区的防空蚀设计

    5.3.1泄水建筑物的高速水流区,应注意下列部位或区域发生空蚀破坏的可能性

    进出口、闸门槽、弯曲段、水流边界突变处: 2反弧段及其附近; 3异形鼻坎、分流墩; 4溢流坝面和泄水孔壁流速大于20m/s的区域, 5.3.2在高速水流区客部位的水流空化数6宜大于该处的初生空化数,其估算公式见附录 A.6。

    1选择合理的建筑物体形尺寸

    1选择合理的建筑物体形尺寸:

    2过流面的不平整度控制标准,可按附录表A.6.2执行: 3可按附录A.6.3设置掺气措施,过流面在设置掺气设施之后的不平整度控制标准可适 当放宽; 4采用抗蚀性能好的护面材料; 5选用合理的运行方式。 5.3.4流速超过30m/s的泄水建筑物宜采取掺气措施,特殊重要工程和流速大于35m/s的 建筑物应通过减压箱模型试验确定防空蚀措施。 5.3.5在多泥沙河流上,泄水建筑物应考虑狭沙的高速水流磨损和空蚀的相互作用

    程,宜高出按5.1.2规定的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泄洪时相对应的下游水位,但可略低于下 游最高水位。挑流异坎的挑角,应通过比较选定。 1采用差动式异坎,异坎处平均流速天于16m/s时,应合理选择反弧段半径、挑角差 高低坎宽度比和高低坎的高差,并可考虑在鼻坎和反弧段间接入直线过渡段以改善流态。 差动式鼻坎的上齿坎挑角和下齿坎挑角的差值以5°~10°为宜;上齿宽度和下齿宽度之 比宜天于1.0,齿坎高差以1.5m为宜;高坎侧宜设通气孔;高坎面的梭角宜做成圆弧状 2窄缝式挑坎适用于狭窄河道高水头的溢洪道和深孔。出口断面型式有矩形、梯形、Y 形、V形及不对称形等。窄缝式挑坎的断面型式、挑角、收缩比和长宽比宜通过试验比较确 定。 3扭曲式鼻坎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选择转向角度和水舌落点。 5.4.2挑流消能的安全挑距,应不影响坝趾基岩稳定。冲坑最低点距坝趾的距离应大于2.5 倍坑深。水古入水宽度应不影响冲坑两侧岸坡或其它建筑物的稳定。 5.4.3采用底流消能时应保证消力池内形成稳定的水跃,避免产生回流。消力池内和尾坎 前后要清理干净,不允许堆积石渣等杂物。 5.4.4消力池宜采用等宽矩形断面。水跃前段,地形许可时,可设计成斜护坦。跌前断面 平均流速小于16m/s时,护坦上可设置消力墩等辅助消能设施。寒冷地区,辅助消能设施应 满足《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规范》(SL211)的要求。 5.4.5消力池两侧导墙顶的高程,可根据跃后水深加超高决定。消力池导墙外侧河床中如 有一定水深,可适当降低墙高,允许墙顶有不大的漫溢水头。 5.4.6面流消能、序流消能流态复杂,且不稳定。宜采取下列措施,防止坝基和下游河岸

    的淘刷,保证工程安全。 1鼻坎下设置齿墙或短护坦; 2两侧设置一定长度的导墙,防止横向回流; 3下游设置护岸;

    1鼻坎下设置齿墙或短护坦; 2两侧设置一定长度的导墙,防止横向回流; 3下游设置护岸; 4闸门均匀开启泄流。 5.4.7两种或两种以上消能型式联合运行时,防冲设施可按照5.4.1~5.4.6的规定设计。对 于宽尾墩与消力池联合运用型式,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确定消力池底板上的脉动压力分布, 并据此加强消力池底板的强度,加强自身以及与基础结合的整体性,并应采取措施保证消力池 底板止水的可靠性。 5.4.8选择消能型式时应研究雾化对枢纽其它建筑物运行安全及边坡稳定的影响,尤其对 于窄河谷、干旱少雨地区更应重视。坝下游的建筑物及露天电气设备、输电线路、交通道路 等,宜避开强雾化区,或采取保护措施。

    于宽尾墩与消力池联合运用型式 并据此加强消力池底板的强度,加强自身以及与基础结合的整体性,并应采取措施保证消力池 底板止水的可靠性。 5.4.8选择消能型式时应研究雾化对枢纽其它建筑物运行安全及边坡稳定的影响,尤其对 于窄河谷、干旱少雨地区更应重视。坝下游的建筑物及露天电气设备、输电线路、交通道路 等,宜避开强雾化区,或采取保护措施

    5.4.8选择消能型式时应研究雾化对枢纽其它建筑物运行安全及边坡稳定的影响,尤其对 于窄河谷、干旱少雨地区更应重视。坝下游的建筑物及露天电气设备、输电线路、交通道路 等,宜避开强雾化区,或采取保护措施,

    .1作用在坝上的荷载分为基本荷载和特殊荷羞

    1)坝体及其上永久设备自重; 2) 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大坝上、下游面的静水压力(选取一种控制情况); 3) 扬压力; 4) 淤沙压力; 5) 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的浪压力; 6 冰压力; 7) 土压力; 8) 设计洪水位时的动水压力; 9) 其他出现机会较多的荷载。 特殊荷载 校核洪水位时大坝上、下游面的静水压力 11) 校核洪水位时的扬压力; 12) 校核洪水位时的浪压力: 13) 校核洪水位时的动水压力; 14) 地震荷载; 15) 其他出现机会很少的荷载。 上述各种荷载的计算公式见附录B。

    6.1.2混凝土重力坝抗滑稳定及坝体应力计算的荷载组合应分为基本组合和

    表 6. 1. 2荷载组合

    注2:分期施工的坝应按相应的荷载组合分期进行计算, 注3:施工期的情况应作必要的核算,作为特殊组合。 注4:根据地质和其它条件,如考虑运用时排水设备易于堵塞,须经常维修时,应考虑排水失效的 情况,作为特殊组合。 注5:地震情况,如按冬季计及冰压力,则不计浪压力。

    注2:分期施工的坝应按相应的荷载组合分期进行计算。 注3:施工期的情况应作必要的核算,作为特殊组合。 注4:根据地质和其它条件,如考虑运用时排水设备易于堵塞,须经常维修时,应考虑排水失效的 况,作为特殊组合。 注5:地震情况,如按冬季计及冰压力,则不计浪压力。

    6.2.1混凝土重力坝应以材料力学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成果作为确定坝

    据,有限元法作为辅助方法。 用材料力学法计算实体重力坝坝体上、下游面应力的计算公式见附录C。 高坝及修建在复杂地基上的中坝宜进行有限元分析,必要时可采用结构模型试验验证。 坝体内的孔口等结构复杂部位的配筋设计,宜用有限元法确定其应力分布,据以进行钢 筋配置。 6.2.2重力坝的设计断面应由基本荷载组合控制,并以特殊荷载组合复核。复核特殊荷载 组合时,可考虑坝体的空间作用或采取其他适当措施,不宜由特殊荷载组合控制设计断面。 6.2.3宽缝重力坝可用材料力学法计算坝体应力,头部附近等部位,也可用有限元法计算 并允许在离上游面较远的局部区域出现拉应力,但不得超过坝体混凝土的允许拉应力。 6.2.4空腹重力坝可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有限元法计算坝体应力,应尽量优选体形, 避免出现不利的应力分布状态。 6.2.5设置横缝的重力坝,其强度和稳定计算应按平面问题考虑,可取一个坝段或取单位

    设置横缝并灌浆的重力坝属于三向应力问题,设计中可考虑其整体作用。

    6.3.1坝的应力计算主要内容包括:

    1计算坝体选定截面上的应力(应根据坝高选定计算截面,包括坝基面,折坡处的截面 及其他需要计算的截面); 2计算坝体削弱部位(如孔洞、泄水管道、电站引水管道部位等)的局部应力: 3计算坝体个别部位的应力(如闸墩、胸墙、导墙、进水口支承结构、宽缝重力坝的头 部等); 4需要时分析坝基内部的应力。 设计时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坝体结构情况,计算上述内容的部分或全部,或另加其他内容。

    6.3.2重力坝坝基面坝距、坝趾的垂

    1)在各种荷载组合下(地震荷载除外),坝垂直应力不应出现拉应力,坝趾垂 直应力应小于坝基容许压应力; 2)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坝、坝趾的垂直应力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203)的要求; 2施工期 坝趾垂直应力可允许有小于0.1MPa的拉应力

    6.3.3重力坝坝基截面的垂直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6.3.3重力坝坝基截面的垂直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W ZM·x 土

    式中:α,一一坝、坝趾垂直应力,kPa; W一作用于坝段上或1m坝长上全部荷载(包括扬压力,下同)在坝基截面上法 向力的总和,kN; M作用于坝段上或1m坝长上全部荷载对坝基截面形心轴的力矩总和,kN·m; A一坝段或1m坝长的坝基截面积,m; x一—坝基截面上计算点到形心轴的距离,m。 坝段或者1m坝长的坝基截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m。

    重力坝坝体应力应符合下

    1)坝体上游面的垂直应力不出现拉应力(计扬压力)。 2)坝体最大主压应力,应不大于混凝土的允许压应力值。 3)在地震情况下,坝体上游面的应力控制标准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203)的要求。 4)关于坝体局部区域拉应力的规定: (1)宽缝重力坝离上游面较远的局部区域,可充许出现拉应力,但不超过混凝土 的充许拉应力。 (2)当溢流坝堰顶部位出现拉应力时,应配置钢筋。 (3)廊道及其他孔洞周边的拉应力区域,宜配置钢筋;有论证时,可少配或不配 钢筋。 2施工期 1)坝体任何截面上的主压应力应不大于混凝土的允许压应力。 2)在坝体的下游面,可充许有不大于0.2MPa的主拉应力。 6.3.5计算重力坝坝体应力时,可不考虑纵缝的影响;但对于高坝,及坝上游面有倒悬的, 应考虑在施工期纵缝灌浆前上游坝块的应力情况,在设计中对不利应力情况应采取措施加以 限制和改善。 6.3.6对岸坡坝段,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坝基开挖,应计算在三向荷载共同作用下 的抗滑稳定及应力。在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坝垂直应力允许出现不大的拉应力,且应采取 措施保证运用期和施工期的稳定和应力要求。 6.3.7不能作为平面问题处理的坝体或坝段,以及其他不能用材料力学进行应力分析的结 构,可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局部应力值可不受本规范6.3.4关于应力指标的规定,但如果局 部应力数值超过指标较多时应研究其原因,并应设法改善。 6.3.8用有限元法计算坝体应力,单元分应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精度,单元的型式应结合 坝体体形合理选用,计算模型及计算条件等应接近于实际情况。 6.3.9有限元法计算的坝基应力,其上游面拉应力区宽度,宜小于坝底宽度的0.07倍,或 小于坝至惟幕中心线的距离。

    6.3.10混凝土的允许应力应按混凝土的极限强度除以相应的安全系数确定。

    坝体混凝土抗压安全系数,基本组合应不小于4.0;特殊组合(不含地震情况)应不小 于3.5。

    当局部混凝土有抗拉要求时,抗拉安全系数应不小于4.0。

    JZW +cA ZP

    式中: 按抗剪断强度计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f一一坝体混凝土与坝基接触面的抗剪断摩擦系数; C一一坝体混凝土与坝基接触面的抗剪断凝聚力,KPa; A一 坝基接触面截面积,m。 ZW一作用于坝体上全部荷载(包括扬压力,下同)对滑动平面的法向分值 kN; P—作用于坝体上全部荷载对滑动平面的切向分值,kN; 2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

    2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

    3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规定

    1 核算纵向强度时,应便墩内不产生拉应力,此时闸墩周边可按构造或其他条件配置钾 筋。如拉应力较难避免时,应按小偏心受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2核算横向强度时,应将闸墩视为固端的整体构件,按偏心受压或按偏心受拉的钢筋混 疑土构件设计。 3弧门支座附近闸墩的局部受拉区的裂缝控制和支座截面的剪跨比应满足设计构件要 求。 4地震作用下闸墩强度应满足《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的规定。 6.5. 3弧形闻门的阐墩承受较大作用力时,可采用预应力结构

    7.1.1混凝土重力坝的基础经处理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坝体的压力; 2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均匀性,以满足坝体抗滑稳定和减小不均匀沉陷; 3具有足够的抗渗性,以满足渗透稳定,控制渗流量,降低渗透压力; 4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以防止岩体性质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化。 7.1.2坝基处理设计应综合考虑基础与其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必要时可采取措施 调整上部结构的型式,使上部结构与其基础工作条件相协调。 7.1.3基础处理设计时,应同时论证两岸坝肩部位和上、下游附近地区的边坡稳定、变形 和渗流情况,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1.4岩溶地区的坝坝基处理设计,应在认真查明岩溶洞穴、宽大溶隙等在坝基下的分布

    .2.1建基面位置应根据大项稳定、项基应力、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类别、基础变形 和稳定性、上部结构对基础的要求、基础加固处理效果及施工工艺、工期和费用等因素经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可考虑通过基础加固处理和调整上部结构的措施,在满足坝基强度和稳定 的基础上,减少开挖量。 项高超过100m时,可建在新鲜、微风化至弱风化下部基岩上;坝高100m~50m时,可建 在微风化至弱风化中部基岩上;坝高小于50m时,可建在弱风化中部至上部基岩上。两岸地 形较高部位的坝段,可适当放宽。 7.2.2重力坝的建基面形态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的要求确定,坝段的建基面上、 下游高差不宜过大,并宜略向上游倾斜。若基础面高差过大或向下游倾斜时,宜开挖成带钝 角的大台阶状。台阶的高差应与混凝土浇筑块的尺寸和分缝的位置相协调,并和坝趾处的坝 本混凝土厚度相适应。对基础高差悬殊的部位宜调整坝段的分缝或作必要的处理。 7.2.3两岸岸坡坝段建基面在坝轴线方向应开挖成有足够宽度的台阶状,或采取其它结构 借施,确保坝体侧向稳定

    7.2.4基础中存在的表层夹泥裂隙、风化囊、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岩溶充填物及浅 理的软弱夹层等局部工程地质缺陷,均应结合基础开挖予以挖除,或局部挖除后再进行处理。 7.2.5坝基开挖设计中应对爆破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保证坝基岩体不受破坏或产生不良 后果。对易风化、泥化的岩体,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宜在坝基上游和下游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固结灌浆;当坝基岩体裂隙发育时,且具有可 灌性时,可在全坝基范围进行固结灌浆,并根据坝基应力及地质条件,向坝基外及宽缝重力 坝的宽缝部位适当扩大灌浆范围; 2防渗惟幕上游的坝基宜进行固结灌浆; 3断层破碎带及其两侧影响带或其它地质缺陷应加强固结灌浆。 4基础中的岩溶洞穴、溶槽等,在清挖回填后其周边应根据岩溶分布情况适当加强固结 灌浆。

    7.3.2固结灌浆孔的孔距、排距可采用3m~4m,或根据开挖以后的地质条件由

    回结灌浆深度应根据项高和开挖以后的地质条件确定,可采用5m~8m;局部地区及项 基应力较大的高坝基础,必要时可适当加深,幕上游区宜根据惟幕深度采用8m~15m。 7.3.3固结灌浆孔通常布置成梅花形,对于较大的断层和裂隙带应专门布孔。灌浆孔方向 应根据主要裂隙产状结合施工条件确定,使其穿过较多的裂隙。 7.3.4幕上游区和地质缺陷部位的坝基固结灌浆宜在有3m~4m混凝土盖重情况下施灌 具它部位的固结灌浆可根据地质条件采用有混凝土盖重方式施灌,经论证亦可采用无混凝土 盖重或找平混凝土封闭方式施灌。

    重时视其厚度可采用0.4MPa~0.7MPa。采用找平混凝土封闭灌浆时,其灌浆压力宜通过灌 浆试验确定,可采用0.2MPa~0.4MPa。对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的基岩及软岩,其灌浆压力应 由灌浆试验确定

    7.4坝基防渗和排水

    7.4.1坝基防渗和排水设计,应以坝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灌浆试验资料为依据, 结合水库功能、坝高综合考虑防渗和排水措施的适应性及二者的联合作用,确定相应的措施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坝,应进行渗流计算分析。

    7.4.2坝基及两岸的防渗措施,可采用水泥灌浆,亦可采用水泥混合材料灌浆,必要时可 采用化学材料灌浆;经研究论证坝基也可采用混凝土齿墙、防渗墙或水平防渗铺盖;两岸岸 坡也可采用明挖或洞挖后回填混凝土形成的防渗墙。多泥沙河流上,经分析淤积物的渗透系 数及上游的淤积厚度能起防渗作用时,设计中可适当考虑其效果,但应确保大坝初期运行的 安全

    7.4.3防渗惟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减小坝基和绕坝渗漏,防止渗漏水流对坝基及两岸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防止在坝基软弱结构面、断层破碎带、岩体裂隙充填物以及抗渗性能差的岩层中产 生渗透破坏; 3在惟幕和坝基排水的共同作用下,使坝基扬压力和坝基渗漏量降至允许值以内; 4具有连续性和足够的耐久性。 7.4.4大、中型工程或高坝应事先进行幕灌浆试验。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钻孔资料修正 防渗惟幕设计。主惟幕应在水库蓄水前完成

    7.4.5惟幕的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根据不同坝高采用下列控制标准:

    1坝高在100m以上,透水率q为1Lu~3Lu; 2坝高在100m~50m之间,透水率q为3Lu~5Lu 3坝高在50m以下,透水率q为5Lu。 抽水蓄能电站和水源短缺水库坝基幕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q值控制标准取 小值。

    7.4.6防渗惟幕的设计深度,应遵守下列规定

    1封闭式雌幕:当坝基下存在可靠的相对隔水层,并且埋深较浅时,防渗惟幕应伸入到 该岩层内3m~5m,不同坝高的相对隔水层的q值控制标准见7.4.5; 2悬挂式雌幕:当坝基下相对隔水层埋藏较深或分布无规律时,惟幕深度应符合本规范 7.4.3的规定,并参照渗流计算,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坝基扬压力等因素,结合工程经验研 究确定,通常在0.3~0.7倍水头范围内选择。 7.4.7当坝肩及两岸惟幕深度较深时,应分层设置灌浆隧洞,灌浆隧洞的布置应根据地形 地质条件、钻孔灌浆技术水平、施工通风和排水等因素确定,岩溶地区还应根据岩溶分布高 程确定。隧洞层间高差可取30m~60m。上、下层惟幕的搭接型式可采用斜接式、直接式及错 列式等,应保证搭接部位连续封闭和密实。

    7.4.8两岸坝头部位,防渗惟幕伸入山体内的长度及惟幕轴线的方向,应根据

    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延伸到相对隔水层处或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位相交处,并应与河床部 位的雄幕保持连续性

    位的惟幕保持连续性, 7.4.9防渗惟幕的排数、排距及孔距,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作用水头以及灌浆试 验资料选定。 惟幕排数在考虑惟幕上游区的固结灌浆对加强基础浅层的防渗作用后,坝高100m以上 的坝可采用两排,坝高100m以下的可采用一排。对地质条件较差、岩体裂隙特别发育或可 能发生渗透变形的地段或研究认为有必要加强防渗惟幕时,可适当增加雌幕排数。 当惟幕由多排灌浆孔组成时,应将其中的一排孔钻灌至设计深度,其余各排孔的孔深可 取设计深度的1/2~2/3。 惟幕孔距可为1.5m~3m,排距宜比孔距略小。 钻孔宜穿过岩体的主要裂隙和层理,可采用倾向上游0~10°的斜孔, 7.4.10幕灌浆必须在浇筑一定厚度的坝体混凝土作为盖重后施工。灌浆压力应通过试验 确定,通常在惟幕孔第1段取1.0~1.5倍坝前静水头,以下各段可逐渐增加,孔底段可取2° 3倍坝前静水头,但灌浆时不得抬动坝体混凝土和坝基岩体。 7.4.11坝基主排水孔一般设置在基础灌浆廊道内防渗雌幕的下游,在建基面上主排水孔与 惟幕孔的距离不宜小于2m。高坝可设置2~3排辅助排水孔,中坝可设置1~2排辅助排水孔: 必要时可沿横向排水廊道或宽缝设置排水孔。当基础中存在相对隔水层和缓倾角岩层时,应 根据其分布情况合理布置排水孔。 7.4.12尾水位较高的坝,采取抽排措施时,应在主排水下游坝基设置纵、横向辅助排水孔 当高尾水位历时较长或岩体透水性较大时,宜在坝趾增设封闭防渗惟幕。 7.4.13坝高较低,基岩条件较好且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小于0.1m/d)时,也可不设惟幕 而只设排水,以降低坝基渗透压力,但应在坝基面的上游部位进行固结灌浆。 7.4.14主排水孔的孔距可为2m~3m,辅助排水孔的孔距可为3m~5m 7.4.15排水孔孔深应根据幕和固结灌浆的深度及基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1主排水孔深为惟幕深的0.4~0.6倍;高、中坝的坝基主排水孔深,应不小于10m; 当坝基内存在裂隙承压水层、深层透水区时,除加强防渗措施外,主排水孔宜深入此部位 2辅助排水孔深可为6m~12m。 7.4.16在岸坡坝段的坝基可设置专门的排水设施,必要时可在岸坡山体内设置排水隧洞, 并布设排水孔。

    7.4.15排水孔孔深应根据幕和固结灌浆的深度及基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

    1主排水孔深为雌幕深的0.4~0.6倍;高、中坝的坝基主排水孔深,应不小于10m; 当坝基内存在裂隙承压水层、深层透水区时,除加强防渗措施外,主排水孔宜深入此部位 2辅助排水孔深可为6m12m。 7.4.16在岸坡坝段的坝基可设置专门的排水设施,必要时可在岸坡山体内设置排水隧洞, 并布设排水孔。

    7.5断层破碎带和软弱结构面处理

    7.5.1坝基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结构面, 应根据其所在部位、理藏深度、产状、宽 度、组成物性质以及有关试验资料,研究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进行专门处理。

    7.5.1坝基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结构面,应根据其所在部位、埋藏深度

    ,5,1塞池围内的断层破件带取软羽结构值 其开任部立、理深度、产闪、见 度、组成物性质以及有关试验资料,研究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进行专门处理。 在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以上的区域,其处理要求应适当提高。 低坝的断层破碎带处理要求,可适当降低,

    7.5.2倾角较陡的断层破碎带,可用下述方法

    1坝基范围内单独出露的断层破碎带,其组成物质主要为坚硬构造岩,对基础的强度和 玉缩变形影响不大时,可将断层破碎带及其两侧影响带岩体适当挖除。 2断层破碎带规模不大,但其组成物质以软弱的构造岩为主,且对基础的强度和压缩变 形有一定影响时,可用混凝土塞加固,混凝土塞的深度可采用1.0~1.5倍断层破碎带的宽度 或根据计算确定。贯穿坝基上、下游的纵向断层破碎带的处理,宜向上、下游坝基外适当延 伸。 3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交汇带,影响范围较广,且其组成物质主要是软弱构造 岩,并对基础的强度和压缩变形有较大的影响时,必须进行专门的处理设计。

    形有一定影响时,可用混凝土塞加固,混凝土塞的深度可采用1.0~1.5倍断层破碎带的宽度 成根据计算确定。贯穿坝基上、下游的纵向断层破碎带的处理,宜向上、下游坝基外适当延 甲 3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交汇带,影响范围较广,且其组成物质主要是软弱构造 岩,并对基础的强度和压缩变形有较大的影响时,必须进行专门的处理设计。 .5.3提高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处理原则有: 1提高软弱结构面抗剪能力; 2增加尾岩抗力; 3提高软弱结构面抗剪能力与增加尾岩抗力相结合。 应根据软弱结构面产状、理深、特性及其对坝体影响程度,结合工程规模、施工条件和 工程进度,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选定。 .5.4根据软弱结构面埋深不同可分别采用混凝土置换、混凝土深齿墙、混凝土洞塞等措 施,提高软弱结构面抗剪能力;必要时也可采用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化学灌浆等措施。 7.5.5当采用规模较大的混凝土塞、大齿墙或混凝土洞塞进行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处理时 应制定相应的温度控制等措施,并进行接触灌浆。 .5.6伸入水库区内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结构面,有可能造成渗漏通道并使地质条件恶化 时,应进行专门的防渗处理。 .5.7断层破碎带或软弱结构面部位基础排水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

    7.5.7断层破碎带或软弱结构面部位基础排水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 合本规范7.4.17的规定。

    7.6.1岩溶的防渗处理方式有防渗幕灌浆、防渗墙等,应根据岩溶的规模、发育规律、 充填物性质及透水性等条件选定。对存在岩溶洞穴或具有强透水性的溶蚀裂隙,可采取追索 开挖回填混凝土或设置阻浆洞(井)等措施后再进行高压灌浆处理。 7.6.2当坝基存在连通上、下游的溶洞,理藏不深或施工条件许可时,应采用开挖回填混 凝土处理;理藏较深不宜明挖时,可采取洞挖回填混凝土处理,也可采用抽槽开挖回填混凝 土处理。 7.6.3两岸防渗惟幕线路应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岩溶分布特征选定,可采用直线式、 折线式、前翼式及后翼式等布置方式,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基防渗线路需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 较,必要时结合坝轴线比较选定。雌幕线路应尽量选择岩溶发育较弱地带通过,如必须通过 岩溶暗河或岩溶通道时,宜与其垂直。 7.6.4岩溶地区灌浆惟幕深度应根据相对隔水层的埋深、坝高、坝基及两岸允许的渗漏量 及幕后扬压力等因素,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7.6.5惟幕排数、孔距、排距和灌浆压力应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惟幕 灌浆试验选定,灌浆试验时应研究不同类型的溶洞及充填物灌浆所形成幕体的允许渗透水力 比降及耐久性。

    泥粘土浆、水泥粉煤灰浆等,必要时可钻 钻孔灌注高流态细骨料混凝土。

    8.1.1坝顶应高于校核洪水位,坝顶上游防浪墙顶的高程应高于波浪顶高程,其与正常蓄 水位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可由式(8.1.1)计算,应选择两者中防浪墙顶高程的高者作为选 定高程,

    h = ho + h, + h.

    式中: △h一防浪墙顶至正常蓄水位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 h1%一波高(m); hz一波浪中心线至正常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 h。一安全超高,按表 8.1. 1采用。

    表 8. 1. 1 安全超高 h

    8.1.2防浪墙宜采用与项体连成整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身有足够的厚度以抵抗波浪及 漂浮物的冲击,在坝体横缝处应留伸缩缝,并设止水,墙身高度可取1.2m。坝顶下游侧应设 置栏杆。 8.1.3非溢流坝段的坝顶宽度应根据剖面设计、运行要求确定,并不宜小于3m。坝顶路面 应具有横向坡度和排水设施,严寒地区,横向坡度应适当加大。 8.1.4溢流坝顶应结合闸门、启闭设备布置、操作检修、交通和观测等要求设置坝顶工作 桥、交通桥。坝顶上的桥梁可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下应 有足够的净空。

    8.1.5溢流坝的坝顶工作桥、交通桥等结构,应满足《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

    8.1.6坝顶用作公路时,公路侧的人行道宜高出坝顶路面30cm 8.1.7坝顶布置应结合工程建筑的总体规划,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8.2坝内廊道及通道

    8.2.1坝内廊道设置,应兼顾基础灌浆、排水、安全监测、检查维修、运行操作、坝内交 通、施工期的需要等多种用途。

    8.2.2高、中坝内必须设置基础灌浆廊道。基础灌浆廊道的纵向坡度应缓于45°,坡度较陡 的长廊道,应分段设置安全平台及扶手。当两岸坡度陡于45°时,基础灌浆廊道可分层布置 并用竖井连接。

    坝内廊道与其它泄水孔洞的距离不宜小于3m5m,应通过应力分析确定,防止开裂贯通。纵 向廊道的上游壁离上游坝面的最小距离,应满足防渗要求(一般为0.05~0.1倍坝面作用水 头)且不小于3m。 8.2.4下游高水位以上的下游坝面,宜分层设置坝后交通桥,每层间隔与坝身孔洞和廊道 布置相协调。廊道通向坝外的进出口,应设保安防寒门。在泄洪和施工度汛时,应有防止廊 道进水的措施。电梯井是坝内的主要竖向交通设施,大型工程的高坝,宜设置不少于2座电 梯及便梯,中坝可视需要设置电梯。 8.2.5坝内廊道断面力求标准化,可采用城门洞形或矩形,沿横缝设置的横向廊道可用三 角形顶平底断面。 8.2.6基础灌浆廊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钻灌机具尺寸及工作要求确定,宽度可取2.5m~ 3.0m,高度可为3.0m~3.5m。较长的基础灌浆廊道,可设置若干灌浆机房。其它廊道亦应有 保证完成其功能且可以自由通行的尺寸,其最小尺寸:宽度为1.2m,高度为2.2m。 8.2.7廊道内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各种电器设备与线路应保证绝缘良好 并宜设置应急照明。

    坝内廊道与其它泄水孔洞的距离不宜小于3m~5m,应通过应力分析确定,防止开裂贯通。纵 向廊道的上游壁离上游坝面的最小距离,应满足防渗要求(一般为0.05~0.1倍坝面作用水 头)且不小于3m

    8.2.4下游高水位以上的下游坝面,宜分层设置坝后交通桥,每层间隔与坝身孔洞和廊道 布置相协调。廊道通向坝外的进出口,应设保安防寒门。在泄洪和施工度汛时,应有防止廊 道进水的措施。电梯井是坝内的主要竖向交通设施,大型工程的高坝,宜设置不少于2座电 梯及便梯,中坝可视需要设置电梯。 8.2.5坝内廊道断面力求标准化,可采用城门洞形或矩形,沿横缝设置的横向廊道可用三 角形顶平底断面。

    3.0m,高度可为3.0m~3.5m。较长的基础灌浆廊道,可设置若干灌浆机房。其它廊道亦应有 保证完成其功能且可以自由通行的尺寸,其最小尺寸:宽度为1.2m,高度为2.2m。 3.2.7廊道内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各种电器设备与线路应保证绝缘良好, 并宜设置应急照明

    8.3.1坝体横缝、纵缝、斜缝的设置,应满足9.3.3的要求。 8.3.2横缝作为伸缩缝或沉陷缝时,缝面不设键槽,不灌浆,一般只在上游坝面附近设置 正水措施

    8.3.3下列情况的横缝宜采用全部或部分灌浆

    路桥设计、计算对横缝有很高防渗要求时

    2位于陡坡上的坝段或坝体承受侧向荷载,其侧向稳定或应力不能满足要求,需将相邻 坝段联结成整体时; 3河谷狭窄,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认为选用整体式重力坝有利时; 4地震设计烈度在8度以上或有其它特殊要求,需将大坝联结成整体,提高大坝的抗震 性能时。

    其相适应。 岸坡坝段宜在地形突变或转折处设置横缝。 8.3.5纵缝的设置需根据坝块尺寸和温控标准进行论证。纵缝可采用竖缝型式,缝面应设 置键槽,并埋设灌浆系统进行灌浆。纵缝也可在某个高程进行并缝,如延伸至坝面,应与坝 面垂直相交。 8.3.6纵(横)缝灌浆缝面需用止浆片分隔成若干区进行灌浆,每一灌浆区的面积可为200 m~400m,其高度可为10m15m。 8.3.7纵缝灌浆时坝体温度应符合9.3.10的要求。纵缝灌浆完成后,需待水泥浆结石达到 预期强度,水库才能蓄水。 8.3.8纵(横)缝同一灌浆区的进、出浆管口、排气管出口等,应集中于廊道或平台附近, 纵(横)缝的灌浆压力应根据应力及变形条件确定,层顶压力可取0.1MPa~0.3MPa。当同 坝段有数条纵缝时,各纵缝间灌浆进度宜相同,或先灌下游纵缝。各横缝间灌浆进度也宜 相同。 8.3.9同一坝段相邻浇筑块水平施工缝应错开。当水平施工缝与廊道顶拱相交时,可以1: 1.0~1:1.5的坡度与拱座连接,廊道以上的水平施工缝离廊道顶不应小于1.5m。

    8.3.9同一坝段相邻浇筑块水平施工缝应错开。当水平施工缝与廊道顶拱相交时,可以1: 1.0~1:1.5的坡度与拱座连接,廊道以上的水平施工缝离廊道顶不应小于1.5m。 8.3.10斜缝适用于中、低坝,可不灌浆;用于高坝时应经论证。

    8.4.1重力坝横缝的上游面(含防浪墙)、溢流面、下游面最高尾水位以下及坝内廊道和孔 洞穿过分缝处的四周等部位应布置止水设施, 8.4.2溢流面上的止水需与闸门底坎金属结构埋件相焊接以形成封闭。防浪墙的止水设置 应与坝体止水相连接。

    8.4.1重力坝横缝的上游面(含防浪墙)、溢流面、下游面最高尾水位以下及坝内廊道和孔 洞穿过分缝处的四周等部位应布置止水设施。 8.4.2溢流面上的止水需与闸门底坎金属结构埋件相焊接以形成封闭。防浪墙的止水设置 应与坝体止水相连接。 8.4.3高坝上游面附近的横缝止水应采用两道止水片,其间宜设一道排水井或经论证的其 它措施。第一道止水片至上游坝面间横缝内可贴沥青油毡,当有特殊需要时,可考虑在横缝 的二道止水片与排水井之间进行灌浆作为止水的辅助设施。 中、低坝的横缝止水可适当简化。

    8.4.4高坝横缝的两道止水片应采用厚1.0mm1.6mm的止水铜片:中坝的第一道止水片应

    为铜片。铜止水片宜加工成“}”形,每一侧理入混凝土内的长度不小于20cm~25cm, 塑料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应视工作水头、气候条件、所在部位和便于施工等因素选用 合适的标准型号测绘标准,一般可应用于较低水头的上游面止水、最高尾水位以下的横缝下游面止水

    ....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专题: 稀土标准 |邮政标准 |技术交底 |民用航空标准 |市政图纸、图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