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461-2019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 TB 10461-2019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6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铁路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B 10461-2019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准,采用剪应力法检测轮轨垂向力P和轮轨横向力Q,据此计算脱 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横向力等列车运行稳定性指标。 2应采用位移计检测钢轨及轨枕横向和垂向位移、轨道板或 轨枕垂向位移等。 3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应采用轮轨力标定架现场标定,并根 据测试列车5km/h通过进行准静态标定和校核;各项位移检测应 采用塞尺现场标定:应用标准应变源校核检测仪器和修正导线 养。

    4.5.1道岔检测内容应包括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 Q/P、轮重减载率△P/P及轮轴横向力,道岔区钢轨件横向位移 (包括直基本轨横向位移、曲基本轨横向位移、翼轨横向位移、导曲 线钢轨横向位移)、尖轨开口量、钢轨垂向位移、道岔区关键部件应 力、牵引点及密检器处尖轨相对于基本轨水平位移,道岔转换阻力 及转换密贴检查等。 4.5.2道岔检测指标应符合表4.5.2的要求:

    表4.5.2道盆检测指标要求

    4.5.3道岔检测点选取原则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正线长度0~100km时,选取正线道岔1组;正线长度 100km~200km时,选取正线道岔1~2组;正线长度200km以 上时,每增加100km增加正线道岔1组。 2对不同型号、不同道床结构的正线道岔应至少各检测 1组。 3所选道岔宜满足直向通过最高测试速度达到线路充许速 度的110%

    4.5.4道岔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轮轨横向力和垂向力地面测试方法》TB/T2489标 维,采用剪应力法检测轮轨垂向力P和轮轨横向力Q,据此计算机 车车辆内外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横向力等列车运行安 全性指标。 2应采用位移计检测道岔区部件位移等。 3轮轨垂向力和水平力应采用轮轨力标定架现场标定,并根 居测试列车5km/h通过进行准静态标定和校核;各项位移检测应 采用塞尺现场标定;应用标准应变源对所有检测仪器校核和对导 我误差修正。 4道岔检测应在被测道岔不加锁条件下进行

    产5直向通过道岔最高测试速度宜达到线路允许速度的 110%;18号及以上号码道岔侧向通过最高测试速度宜为道岔侧向 设计速度增加10km/h,18号以下号码道岔侧向通过最高测试速 度宜为道岔侧向设计速度。 4.5.5道岔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记录的检测数据应进行奇异项、零点飘移、趋势项等检 验以消除系统误差。 2采样频率宜不小于被测信号主频范围的8倍

    5.0.1路基检测内容应包括道床厚度(有碑轨道)、基床表层厚

    1道床厚度(有雄轨道)、基床表层厚度应符合现行相关验 收标准要求,基床含水状况仅作定性评价。 21路基动力性能检测指标应符合表5.0.2的规定和设计 要求。

    表5.0.2路基动力性能评判标准

    2动变形是指换算至200kN轴重时的动变形

    5.0.3路基检测测点选取原则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床厚度(有碑轨道)、基床表层厚度和基床含水状况,采 用连续检测方式,对有确轨道正线进行全线检测。 2路基动力性能测点选取,正线长度0~100km时,选取1~2 处;正线长度100km~200km时,选取2~4处;正线长度200km 以上时,每增加100km增加1处。 3路基动力性能测点选取原则: 1)典型结构路基及过渡段; 2)新型或特殊的路基及过渡段

    4所选测点宜满足最高测试速度达到线路允许速度的 110%。

    5.0.4路基动态检测方法及测线(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探地雷达检测道床厚度(有轨道)、基床表层厚度 与基床含水状况。有谁轨道在道心和轨枕头两侧布置测线,单线 线路布置3条测线,双线线路布置6条测线。 2在钢轨下的基床表面布置压力、位移和加速度传感器进行 动力性能测试,每个工点布置2个测试断面。 5.0.5路基动态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地雷达检测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天线中心频率的6倍, 路基动荷载、路基动变形、路基振动加速度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 1000Hzo 2对检测数据进行零点飘移和滤波检验。 3对列车作用下动荷载、动变形、振动加速度的测试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均值、最大值及标准差,以最大值进行评价

    6.0.1桥架检测内容应包括染体、桥墩横向振幅和横向自振频 率,梁体竖向振幅和竖向自振频率,梁体控制部位(含端横梁)的 竖向动挑度(含动力系数),梁端竖向转角,混凝土桥的梁体控制 截面、钢桥的主要杆件(含端横梁)的动应力(含动力系数),梁体 竖向振动加速度,支座的横向和竖向动位移等。

    6.0.1桥架检测内容应包括染体、桥墩横向振幅和横向自振频

    6.0.2桥梁动态检测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6.0.2桥梁动态检测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体跨中横向振幅应小于表6.0.2一1所列数值,动车 组作用下梁体跨中横向振幅不宜大于表6.0.2—2中的 数值;跨度不大于64m的简支的混凝土梁、下承式钢桁 梁、钢板梁的横向自振频率不应低于60/La"和设计值。 2)墩顶横向振幅不宜大于表6.0.23所列数值,桥墩横 向自振频率不宜低于表6.0.2一3所列数值,其中表 6.0.2—4和表6.0.2—5为表6.0.2—3中的参数取值。

    4梁端竖向转角 在列车设计静活载作用下,桥台与桥梁之间的梁端竖向转角 不应大于3%和设计值,相邻两孔梁之间的梁端竖向转角之和不 应大于6%和设计值。

    用跨度主型梁2~4孔;正线长度为200km以上时,每增加100km, 增加常用跨度主型梁1孔。 2新型结构、特殊结构和大跨度桥梁根据需要进行测试。 3 所选测点宜满足最高测试速度达到线路允许速度的110%。 6.0.4 桥梁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不同的测试内容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仪器设 备,其性能应能满足频响特性、量程、分辨率、抗干扰等方面的要求。 2桥梁自振特性可采用环境微振动法或自由振动衰减法。 3梁体竖向挠度可采用位移计法、光电成像法(CCD图像 法)、倾角仪法。梁端竖向转角可采用倾角仪直接测量,也可通过 梁体竖向挠度换算得到梁端竖向转角。 4梁体应变可采用应变片或应变计测试,应用标准应变源对 所有检测仪器校核和对导线误差修正。

    6.0.5桥染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时域数据处理 1)对记录的检测数据应检验奇异项、零点飘移、趋势项。 2)被检测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动阻尼比,如图6.0.5一1 所示的实测时域波形的自由振动衰减曲线确定自振频 率后和振动阻尼比D。

    图6.0.5—1自由振动衰减波形

    7.0.1隧道检测内容应包括车内瞬变压力、车内外压差、附属设 施气动力、洞口微气压波等。 7.0.2隧道动态检测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列车通过隧道时,车内瞬变压力应小于800Pa/3s,车内外 压差应小于4000Pa。 2附属设施气动力应满足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 3隧道两端洞口微气压波应符合表7.0.2的要求

    表7.0.2隧道洞口微气压波标准

    7.0.3隧道检测测点选取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洞内或洞口有缓冲措施的隧道; 2)隧道洞口附近有建筑物的隧道; 3)洞口附近有特殊环境要求的隧道: 4)隧道洞口临近既有线小净距的隧道; 5)根据隧道分布,每200km正线选取有代表性的隧道1~ 2座。

    选取单列动车组进行布点,车外测点选择司机室侧窗、头车车 体变截面、导流槽、风挡、车体侧窗等气流变化较大部位以及车体 ·24·

    中部气流随位置变化不大的区域,布置压力传感器;车内测点根据 车型内部空间的分隔情况布置在不同的分隔空间内,测点离地板 面高约1.4m。 7.0.5隧道动态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微气压波和附属设施气动力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 1000Hz。 2车内瞬变压力和车内外压差检测内容采用车载测试设备 检测,选择长度大于400m的全线所有隧道进行测试,对典型长度 的隧道出具检测报告

    8.1.1牵引供电系统检测内容应包括供变电系统运行参数和功

    1接触网电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称电压:25kV; 2)长期最高电压:27.5kV; 3)短时(5min)最高电压:29kV; 4)最低工作电压:19kV。 2外部电源电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0kV、220kV、330kV供电电源电压正负偏差绝对值 之和不超过10%; 2)220kV、330kV母线的正常电压不平衡度低于2%,短时 值不超过4%。 3条件具备时,应按设计要求规定的运行条件,对列车运行 的供电运行参数以及越区供电时的运行参数进行测试。 4接触网短路工况下的系统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 技术标准规定: 1)故障点标定装置测距精度、线路阻抗计算结果; 2)继电保护装置功能、时序配合。

    8.1.3牵引供电系统检测测点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变电系统运行参数和功能测试应对不同的电源电压等 ·26·

    级和不同的供电制式、不同主变压器结线型式至少各选取一处 险测。 2接触网短路工况下的系统功能测试区段二般与上述检测 区段相对应。 8.1.4牵引供变电系统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运行参数检测及短路 试验检测使用的电压传感器并联于电压互感器二次输出,电压传 感器输入阻抗应大于20kQ2。 2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检测的电流传感器串 联于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电流传感器输人阻抗应小于0.1Q;或 电流钳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取得电流信号,宜采用电流钳。 3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运行参数,采用24h 以上连续测量方式。 4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原、次边运行参数,采用同步测量 方式。姓给 5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被测信号的数量,应符 合电能质量分析、牵引供电能力分析及牵引网内电流分配比例分 析的需要。 6应采用接触线对钢轨、正馈线对钢轨、接触线对正馈线方 式进行接触网短路工况下的系统功能测试。 7接触网短路工况下的系统功能测试点,直接供电方式宜设 于供电臂中间及末端,AT供电方式宜设于第一AT段末端及第二 AT段中间位置,可设于越区供电时的供电臂。 8.1.5牵引供变电系统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电流和电压原始波 形经过相关分析、傅里叶变换计算、统计归纳取得采样信号的有效 值、最大值、波形、各奇次/偶次谐波分量、综合畸变率,变压器原次 边输入输出功率、功率因数、负序参数

    2结合列车运行工况,统计、分析与牵引负荷相对应的牵引 变电所不同电压侧的母线、馈线电流、电压,功率因数、谐波、负序 参数。 3牵引变电所电源侧电压背景谐波、综合畸变率、负序参数 以时间为参考坐标。 4测试列车运行时段检测参数分别以时间和牵引负荷值为 参考坐标。 5谐波分析应计算至31次以上谐波分量,最大谐波次数可 在31~100次范围内进行设定。 6!接触网短路工况下的系统功能测试,应对牵引网不同运行 方式的变电所短路电压、各馈线电流、自耦变压器吸上电流进行录 波,计算稳态短路阻抗值、阻抗角。

    8.2.1接触网检测内容应包括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指 标、弓网受流参数、定位点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 8.2.2接触网动态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网几何参数,包括接触线拉出值、接触线高度等,宜分 别进行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和动态限值检测,接触网几何参数检 测应符合表8.2.2一1和设计文件的规定,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限 值检测应符合表8.2.2—2的规定。

    表8.2.21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标准

    表8.2.2—2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限值标准

    表8.2.22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限值标准

    2接触线平顺性指标,包括硬点(垂直加速度)、一跨内接触 线高差,宜符合表8.2.2—3的规定。

    注,硬点检测值留过标雅值游数小于检测总爵数的0.5%

    3弓网受流参数应检测弓网动态接触力和弓网燃弧指标 1)弓网动态接触力指标 分析区段为接触网的一个跨距 最大值(N):F≤F.+3g (8.2.2—1) 最小值(N):F≥20 (8.2.22) 平均值最大值(N):F≤0.00047+90 (8.2.23) 平均值最小值(N):Fmmm≥0.00047+60 (8.2.24) 式中—测试速度(km/h)。 标准偏差(N):α≤0.3×F (8.2.25) 式中F平均值。 2)弓网燃弧指标 最大燃弧时间分析区段为接触网的一个跨距,燃弧率分 析区段为每千米线路。 最大燃弧时间:T<100ms 燃弧率:μ<5% u (8.2.26) uotal 29 .

    表8.2.24定位点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检测标准

    5接触网质量综合评价 1)通过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指标、弓网受流参 数、定位点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等动态检测数据对接触 网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接触网质量综合评价按表8.2.25,以正线公里为单 元,根据每公里接触网扣分数进行评价。 3)总扣分<10为优良,10≤<40为合格,≥40为不 合格。

    8.2.3接触网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宜采用装备有光学非接触式检测设 备的综合检测列车,升运行方向后端受电弓,运行速度不宜大于 60km/h。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限值检测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进行 检测。 2接触线平顺性指标可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检测。 3弓网受流参数采用单列综合检测列车和重联动车组进行 检测,其中重联动车组可采用综合检测列车或加装检测设备的运 .31·

    7)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及动态监测系统(DMS)功能正常。 10.0.4信号动态检测数据处理应按下列类别进行评价: 1根据轨道电路主信号接收电平和频谱特性、邻线邻区段干 扰等指标,以轨道区段为单位,对其工作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根 据补偿电容接收脉冲的变化判断补偿电容的位置与工作状态,以 轨道区段为单位对补偿电容运用状态进行评价。期三 2根据动态检测过程中车载设备状态及记录数据,对地面应 答器报文、轨道电路码序及临时限速等列控系统功能进行评价。 3结合列控系统功能检测对联锁系统接口功能进行评价。 传4结合列控系统功能检测,根据运行图、显示历史回放、设备 状态日志等数据对调度集中系统功能进行评价。 10.0.5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信号动态检测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 其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11客运服务信息系统

    11.0.3铁路客票系统动态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功能 正常情况下,窗口售票、退票、废票、改签、补票、自动售(取) 票、自动检票、实名制验证、自助实名制核验、结账、管理、统计等功 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应急功能 领与麻峰 窗口售票、退票、废票、自动检票等应急业务功能应符合设计 文件要求。 3网络性能 1)客票系统广域网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购 带宽应满足设计要求,吞吐率应大于设计带宽的99% 传输时延应小于100ms,丢包率应小于1%o。 2)客票系统车站级系统局域网的测点抽样合格率应不小 于99% 4车站客票专网系统安全设备 车站客票专网系统安全设备的身份鉴别、访间控制、安全管 理、安全审计、安全集中监控等功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11.0.4客运服务信息系统动态检测测点选取原则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客运服务信息系统测点选取应结合客运业务运营管理模 式,采用中心、区域、车站三级架构的,应选择中心、区域和沿线客 运车站;采用中心、车站两级架构的,应选择中心和沿线客运车站。 2车站窗口售票、实名制验票、自动售票、自动检票、到站补 票等客票系统车站级系统局域网信息点应按实际数量检测,旅客 服务信息系统车站级系统局域网信息点抽测比例宜选取其总数的 10%,客票专网系统安全设备应选取典型车站检测。 3窗口售票系统、自动售(取)票系统、到站补票、实名制核 验系统应各选取1台设备进行抽样检测,自动检票系统的进、出站 自动检票机、自助实名制核验闸机应各选取1组设备进行抽样 41 *

    12.0.1综合接地检测内容应包括:

    表12.0.2—1线路上下行贯通地线电流不平衡系数B值等级

    2钢轨、PW线/架空回流线、贯通地线和牵引变电(AT、分 区)所地网回流检测 采用电流传感器分别卡住掘流变压器中心抽头联线、贯通地 线、PW线/架空回流线等被测导线,所测得电流值即为被测导线 的牵引回流,由录波仪记录。 3接地电阻检测 国 采用直线三极法检测。 4信号电缆感应电动势检测 被测信号电缆芯线一端接地,测量另一端的开路电压,即感应 纵向电动势。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测量有效值:在接触网短路条件 下,测量有效值,同时记录瞬时波形。 2.0.5综合接地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位测量以一次过车最大有效值为该次列车通过检测对 象(检测点处钢轨、轨旁设施等)时电位代表值。 2牵引回流测量以一次过车最大有效值为该次车辆通过检 测对象(检测点处钢轨、PW线/架空回流线、贯通地线等)时牵引 回流代表值。

    13噪声、振动与电磁环境

    13噪声、振动与电磁环境

    13.1.1噪声检测内容应包括铁路边界噪声、环境噪声、列车运行 辐射噪声、噪声控制工程的声级插人损失。 13.1.2噪声动态检测包括下列指标,并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 准和设计要求进行评定: 1铁路边界噪声。测试铁路边界处列车通过时的等效A计 权声级(L),根据工程设计近期运营车流对数,计算昼、夜间等效 A计权声级L蛋、Leg夜。L曼和Le夜应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 其测量方法》CB12525的规定。 2环境噪声。测试4b类声环境功能区外边界处列车通过时 的等效A计权声级(L),根据工程设计近期运营车流对数,计算 昼、夜间等效A计权声级Le蛋、L夜。L和Lg夜应满足《声环境 质量标准》GB3096对相应声环境功能区的限值要求。 3列车运行辐射噪声。通过暴露声级(TEL)或通过时段内 TEL或Lpeg.T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规定。 4噪声控制工程的插人损失。A计权声级插人损失:设有和 未设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A计权暴露声级(L)或等效声 级(L),根据《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的间接法计 算声屏障插人损失的计算公式得到噪声控制工程的A计权声级插 人损失。噪声控制工程的A计权插入损失应满足相应工程设计指 标。频带声级插人损失:设有和未设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50Hz~ 5000Hz的1/3倍频带或63Hz~4000Hz倍频带暴露声级(Le.) ·46·

    或等效声级(L),根据《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 的间接法计算声屏障插入损失的计算公式得到噪声控制工程的频 带声级插人损失。噪声控制工程的频带声级插人损失应满足相应 工程设计指标。 13.1.3噪声检测测点选取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取设有声屏障等铁路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布设噪 声检测点。 2选取未设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布设噪声检测点。 13.1.4噪声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检测铁路边界噪声时,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外轨中心线 30m,高于地面1.2m处,距离反射物不应小于1m。 2检测环境噪声时,传声器应置于4b类声环境功能外边界 处、高于地面1.2m处,距离反射物不应小于1m。必要时,可根据 实际情况增设垂向断面测点。天 3综合检测列车的列车运行辐射噪声,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 外轨中心线25m、高于轨顶面3.5m±0.2m处。货物检测列车的 声级列车运行辐射噪声,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外轨中心线7.5m、 高于轨顶面1.2m±0.2m处。 4噪声控制工程路段内的噪声检测点设置除应符合本条第 1、2款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噪声控制工程插入损失检测点应置于设置噪声控制工 程侧,距铁路外轨中心线25m,距噪声控制工程任一端 向内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2)当检测点地面距轨顶面高度小于或等于1.2m时,应在 高于地面1.2m处布设检测点;当检测点地面距轨顶面 高度大于1.2m时,应在与轨顶面等高处布设检测点。 5噪声控制工程插人损失的对照检测点的线路条件和周边环 境条件,应与设有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检测点条件具有可比性,检 测点位置应距外轨中心线25m且符合本条第4款第2项的规定。 ·47·

    6噪声控制工程插入损失检测时,每组检测数据应为同次列 车以相同速度通过各检测点时的检测结果。 7同一检测断面内的检测点应采用同步检测的方法。 8检测点的背景噪声(L)对铁路噪声测试结果的影响,应 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噪声测量值修正》HJ706规定进行 修正。 9同一类型列车、同一速度级下每个检测点应至少检测 3列。 10检测时气象条件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 规定。#小赠 13.1.5噪声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检测数据经算术平均后应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噪 声测量值修正》HJ706第8条的规定修约。当同一检测点,在相同 列车类型和速度条件下,检测数据之间最大差值大于3dB时,则 该组数据无效。 单2在计算噪声控制工程插人损失时,应进行背景值的修正。 3铁路边界噪声按列车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或列车通过时 的暴露声级和设计近期运营车流对数进行预测计算,计算方法应 符合现行的“铁道行业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振动源强 取值和治理原则”要求。 3.1.6根据检测结果,在近期车流对数条件下,预测典型路段、 典型敏感点铁路环境噪声是否符合《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 方法》GB1252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噪声控制工 程(声屏障工程等)插人损失应满足工程设计值要求。

    13.2.1振动检测内容应包括铁路环境振动、振动控制工程的振

    13.2.1振动检测内容应包括铁路环境振动、振动控制工程的振 级插入损失和振动加速度频谱。 13.2.2振动动态检测包括以下指标,并应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 ·48·

    准和设计要求进行评定。欢是3盗欢型量胃晒单妞设 1铁路环境振动。检测项目为典型路段的地面环境振动最大Z 振级(VL),需要时可增加等效连续Z振级(VL)、累计百分Z振级 (VL)。VL应不大于80dB,VLVLo根据工程设计指标评定。 2振动控制工程的振级插人损失。检测项目为设有振动控 制工程路段的地面环境振动最大Z振级(VL)及未设振动控制 工程的对照路段的地面环境振动最大Z振级(VLzmx)的差 值(ILzm),需要时可增加相应路段的等效连续Z振级VL的差值 (IL)或累计百分Z振级VL的差值(IL),VL应不大于80dB IL、ILILo根据工程设计指标评定。 3振动加速度谱。各检测点的1~80Hz的1/3倍频带环境 振动加速度频谱(a)。 13.2.3振动检测测点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取设有铁路振动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布设振动检测点。 2选取未设振动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布设振动检测点。 3在城市区段地下线的隧道上方、距离外侧轨道中心线30m 内存在敏感点时,在隧道上方增设振动检测点。 13.2.4振动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Z振级检测点设置方法 SE 1)典型路段检测点应布设在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平 坦、坚实的地面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不同距离振动 衰减检测点。 2)在城市区段地下线的隧道上方的检测点应布设在隧道上 方距离外侧轨道最近的敏感点处平坦、坚实的地面上。 3)位于有振动控制工程一侧路段的Z振级检测点,应与振 动控制工程任意一端向内的距离不小于50m。 以4)对振动控制工程照路段内检测点处的线路条件和地面 条件,应与设有振动控制工程路段的条件具有可比性。 5)Z振级检测点应同步检测背景最大Z振级(VLmb),必 ·49

    要时增加背景等效连续Z振级(VL)、背景累计百分 Z振级(VLao.)。 2振动控制工程插入损失检测时,每组检测数据应为同次列 车以相同速度通过各检测点时的检测结果。 3同一检测断面内的检测点应采用同步检测的方法。 4同一类型列车、同一速度级下每个检测点应至少检测3列。 5检测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 法》GB10071的规定。 13.2.5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13.1.5条第1、2款的 规定。 13.2.6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典型路段、典型敏感点铁路环境振动 是否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的要求。振动控制 工程插入损失值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13.3.1电磁环境检测内容应包括列车运行条件下铁路系统对外 部的电磁辐射和牵引变电所电磁辐射。 13.3.2电磁辐射应按《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2部分:整个轨 道系统对外界的发射》GB/T24338.2进行评定,列车运行条件下 铁路系统对外部的电磁辐射应不大于图13.3.2一1所示的限值 牵引变电所的电磁辐射应不大于图13.3.22所示的限值。 根据图13.3.2—1代表性频点150MHz限值为88dBμV/m; 1MHz在将图中磁场强度限值折算为电场强度限值后应不超过 110dBμV/m。 根据图13.3.2—2代表性频点150MHz限值为55dBμV/m; 1MHz在将图中磁场强度限值折算为电场强度限值后应不超过 89dBμV/m。 13.3.3电磁环境检测测点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50·

    1列车运行时铁路系统对外部的电磁辐射测点应在周围开 阔且无其他无线电干扰源的路段选择一个检测点。天线中心距外 .51·

    轨中心线10m,各代表性频点关键速度等级宜测量不少于3次过 车数据。 2牵引变电所电磁辐射测量,选择一个牵引变电所,在其避 开高压进出线的一侧围墙外设置测点,天线中心距变电所围墙 10m,各代表性频点在较高速度等级测量宜不少于3次过车数据。 13.3.4电磁环境动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量列车运行时铁路系统对外部的电磁辐射,测量接收机 设置为峰值检波方式;测量牵引变电所电磁辐射,测量接收机设置 为准峰值检波方式。 29kHz~30MHz频段环天线平面的放置应便于测量垂直 于线路或变电所围墙的水平磁场分量,天线中心距参考平面1m~ 2m。20MHz~300MHz频段双锥天线垂直极化,天线中心距参考平 面2.5m~3.5m。测量列车运行时铁路系统对外部的电磁辐射,参 考平面是轨道顶面:测量牵引变电所电磁辐射,参考平面是地平面。 3测量频率选择1MHz和150MHz两个代表性频点。 4测量列车运行时铁路系统对外部的电磁辐射,应以一次列 车通过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峰值检波最大值为该次测量代表 值;测量牵引变电所电磁辐射,应以一次列车通过时牵引变电所产 生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准峰值检波最大值为该次测量代表值。 ·52..

    14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14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表14.1.1—1风、雨监测主要性能指

    警报解除时自动恢复: OE聘总上 2)接收到紧急处置信息后,能够发送回执信息;款5 3)时间同步功能正常; 4)外电失电,不间断电源输出正常时,不触发列控系统地 漫震报警:中丹 质献大 5)隔离功能正常。保造量退 14.2.4系统总体功能和性能检测结果及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 1系统能够通过触发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牵引供电系统 和列控系统三种方式实现I级、Ⅱ级、Ⅲ级地震紧急处置,且不同 方式相互独立。 2系统总体性能: 阔值报警系统响应时间不应大于1.3s;P波预警系统响应时 间不应大于3.7s。 14.2.5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相关系统接口检测结果及指标应符 合下列规定,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 1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列控系统接口功能正常。 2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牵引供电系统接口功能正常。 3基于GPRS方式的紧急处置数据车地传输接口功能正常; 基于CPRS方式的地震紧急处置信息传输成功率不应小于99%, 95%概率下传输时延不应大于2.0s。 4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相邻地震预警监测中心系统接口功 能正常。 5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国家地震台网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接 收功能正常。 14.2.6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动态检测测点选取原则应符合下列 要求: 1监控单元(牵变触发功能)、监控单元(信号触发功能)按 实际设置数量全部选取,监控单元(地震监测功能)选点数量不应 · 57 ·

    16.0.1动态验收报告内容应符合现行铁路峻工验收办法的规 定,并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出贷领即盗长最效虫严免整 1项目概况。 国单无0 2项目主要技术标准。已幸,港食已容内无,家要 3动态验收依据。 人贵世合回代请办单! 4动态验收组织机构及成员。 国宵上 5动态验收范围、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动态检测的过程及结 果、运行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存在问题与整改情况,以及静态验收 工作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说明(包括静态验收遗留问题整改情 况)。 6动态验收结论,应明确整体系统和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实 体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应按整体系统和分专业对验收工作进 行检查和评价,明确整体系统和各专业是否符合设计速度下列车 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等要求;明确是否通过动态验收和具备初步 验收条件。 拼 7下一步工作安排、初步验收建议等。中今 8动态验收记录及附表(验收问题汇总表、整改问题整改复 验汇总表、遗留问题汇总表)。 9附动态检测报告和运行试验测试报告。 16.0.2动态检测报告应包含检测单位,工程项目概述,检测概 况,检测内容与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内容。 1检测单位部分包含资质、负责人、各部门和专业负责人和 检测人员、报告撰写人等。 2工程项目概述部分包含线路设计等级、长度等基本情况 .63 :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对应修改了公式4.3.2中的系数。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5599—1985 里对新造货车平稳性要求不低于良好。参照GB5599的试验方法 和评判标准对线路进行评判,由于货物检测列车为现场选扣的运 用车辆非新造车,故车辆平稳性指标达到合格即视为线路合格。

    用车辆非新造车,故车辆平稳性指标达到合格即视为线路合格。 4.4 轨道结构动态检测是从列车运行稳定性(地面测试)、轨道结 构动荷载、轨道垂向刚度、轨道结构横向稳定性和振动特性等方面 为运营提供技术依据 4.4.2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评判标准适用于最大轴重不超过17t、 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的动车组;最大轴重不大于25t、最高 运行速度不大于120km/h的货运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 轮轴横向力依据《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 GB5599—1985相关规定 4.4.3每200km正线长度线路测点数不宜少于2处;线路长度 在200km以内时选择测点应以不同的轨道结构型式作为选择测 点的标准,例如无确轨道测点、有轨道测点、无确有确过渡段测 点:当线路长度超过200km或线路为单一轨道结构型式时,可增 加不同线下基础及其过渡段以满定选点数量的要求。 4.5.2道岔转换阻力超过各牵引点转辙机额定输出力时,将影响 转辙机使用寿命和道岔正常转换。 转换密贴检查主要是检测尖轨(心轨)和基本轨(翼轨)间的 密贴状态。 转辙机表示杆处动态位移过大,将导致转辙机内部表示杆缺 口与锁闭柱相碰。铁路信号维护规则中规定内部表示杆缺口与锁 柱间原为1.5mm。 道岔动力性能评判标准适用于最大轴重不超过17t、最高运 行速度为200km/h的动车组;最大轴重不大于25t、最高运行速 度不大于120km/h的货运列车。 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依据《铁道车辆动力学性 ·68·

    6.0.1支座的横向位移仅测试活动支座。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铁运函【2004]120号):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 ·69.

    【2005]285号) 普通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TG/GW1032018)。 6.0.3桥梁检测工点确定前,对下列各项查阅设计图纸或实地 踏勘: (1)桥上线路的轨道结构类型,扣件型式,线、桥、三者关 系等; (2)桥址线路平纵断面状况、桥上线路容许最高速度、桥梁设 计速度、列车编组。 6.0.4桥梁工程动态检测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测试内容和现场的 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仪器设备,其性能应能满足频响特性、量程、分 辨率、抗干扰等方面的要求。 测试仪器尽量采用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模态分析等 体化的测试系统,以利现场实时分析。0 通常在铁路桥梁梁跨钢轨上布设轮对位置信号。 测振装置的频率响应保证被测试结构的随机振动频率处于振 动测试设备幅频特性的平坦(≤±3%)区段内。各类测试仪表必 须做到正确安装、粘贴和固定。测试用导线根据输送不同性质电 量(电压、电流、电荷等)的用途,合理选用抗干扰导线。 7.0.2 1列车通过隧道时,由于空气动力学效应会产生较大的车内 外压力变化,其中车内瞬变压力过大可能造成旅客耳感不适,严重 影响旅客乘坐舒适度,而车内外压差较大,会影响列车使用寿命。 根据《铁路应用空气动力学第3部分:隧道空气动力学要求和试 验方法》TB/T3503.3—2018车内空气压力变化要求:3s内车内 空气压力变化小于或等于800Pa。车内外压差要求:最大充许值 为4000Pa。根据前期广大铁路、怀邵衡铁路、青连铁路、南龙铁 路等联调联试列车空气动力学响应试验结果,以目前的隧道断面 设计和列车气密设计情况,车内瞬变压力可有效保持在小于 800Pa/3s,并具有一定余量,因此此次修订在不增加建造成本和 70

    投资费用前提下,将车内瞬变压力标准由小于1250Pa/3s改为小 于800Pa/3s。期 2铁路隧道气动效应对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 问题,该力学效应取决于列车行驶速度、隧道断面面积与形式、洞 口结构、隧道长度、附属设施设置位置、附属设施形状和尺寸以及 洞口温度和气压等,由于该作用力不可忽略且具有反复性,可能危 及附属设施的安全,因此附属设施受到的气动力应符合其设计 要求。 7.0.3采用缓冲措施可以消减洞口微气压波,但不同缓冲措施对 微气压波消减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设置了特殊缓冲措施的隧 道,应对洞口微气压波进行检测,检验缓冲措施对洞口微气压波的 消减效果。 人体受到微气压波的长期作用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当洞口 附近有建筑物的时候,有必要对洞口微气压波进行检测,防止洞 口微气压波对人体造成伤害。隧道洞口微气压波测试应采用微 气压波检测仪进行检测,要求传感器的动态响应频率下限不高 于3Hz。 8.1.2 1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2016 “3.1.6电力牵引变电所牵引侧母线的额定电压为27.5kV,自 耦变压器供电方式为2×27.5kV;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受电弓和接 触网的标称电压为25kV,短时(5min)最高电压为29kV;高速铁 路、城际铁路接触网最低工作电压为20kV,其他铁路接触网最低 工作电压为19kV制定。 2电源电压偏差依据《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CB/T 123252008中4.135kV及以上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绝对值之 和不超过标称电压的10%”的规定。 3关于电压不平衡度偏差依据(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 衡》GB/T155432008中3.2条的规定。 1

    1(铁路边界噪声检测点的布设主要依据《铁路边界噪声限值 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一90第5.1条中检测点原则上选在铁 路边界高于地面1.2m,距反射物不小于1m处”进行确定。 24b类区外边界噪声检测点的布设主要依据《声环境质量 标准》GB3096一2008第6.2条测点选择,一般户外“距离任何反 .76.

    13.2.3典型路段指典型桥梁、路基。

    对于环境振动测量,主要依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77.

    ....
  • 工程规范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专题: 法兰标准 |轻工业标准 |环保标准 |安全网标准 |装修软件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