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504-2018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 TB 10504-2018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0.0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铁路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B 10504-2018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第三部分钅 铁路及公铁合建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 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

    第四部分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 文件组成与内容

    概念方案设计 393 11 方案设计·· · 396 初步设计 410 第一篇设计总说明· 410 第二篇 总平面及建筑设计.... 412 第一章总平面· 412 第二章 建筑设计 413

    附录A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

    附录B中小型站房方案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

    一、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铁路高 质量发展要求,规范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 计文件的组成与内容,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包括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 编制文件)、铁路及公铁合建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 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大型站房(单独 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概念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 工图设计。适用于新建(改建)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 铁路、重载铁路、铁路枢纽、铁路及公铁合建特大桥、大型站房等大 中型建设项目。 三、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决策阶段开展预可行性研 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小型项目或工程简易的项目可适当简化,在决策阶段开展可行性 研究,实施阶段开展施工图,其文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项目决策及 实施的要求。 四、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 路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收集社会、经济相关资料,经运量调 查及现场踏后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预测客货运量:系 统研究项目在路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出线路起点及线路走向方案和建设规模(改建铁路应对其运 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拟定改建的初步方案,铁路枢纽应 结合总图规划拟定研究年度的建设方案,技术复杂的重点桥渡、重 点隧道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等条件初拟桥址、隧址方案和 桥式方案,大型站房应结合城市规划及站房规模初拟站区规划设

    计原则和站房建筑方案初步意见);初步提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及主要工程内容;对主要工程、相关工 程、外部环境(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敏感区)、土地利用、协作 条件做初步分析:提出建设工期、投资预估算及初步融资方案:进 行经济初步评价;从宏观上分析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 影响: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 五、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路 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或项目建议书,进行社会、经济和运量调 查,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从技术、经济、环保、节能、土地 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进行基础性设计。 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落实各研究年度的客货运量;确定铁路主 要技术标准,稳定建设方案(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敏感区的 线路方案)和主要技术设备的设计原则(改建铁路应解决改建方 案及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枢纽应解决主要站段方案和规模、枢 纽内线路方案及其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重点桥 渡、重点隧道应选定桥址及隧址方案,初步拟定桥式方案,大型站 房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初拟站区规划及站房建筑设计 方案):提出主要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概数、主要材料概数、拆迁概 数、用地概数、施工组织方案、建设工期、投资估算、融资方案:提出 满足项目用地预审要求的土地利用资料:提出建设及运营管理体 制的建议:阐明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及 节约能源的措施:进行财务分析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等;论证建设 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的工程数量和投资估算要有较高的准确度,主要 技术标准和线路方案研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的设计 工作,应达到规定的深度。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作为项目建设标准、工程 规模和总投资的控制依据。 六、初步设计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依据,应根据可行性研究进行

    现场调查,对局部方案进行比选,采用定测资料,依据批准的规划 选址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主保持方案,节约能源报告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 古、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及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 报告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设计。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确定各项 工程设计原则,落实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提出工程数量、主要设 备数量、主要材料数量、用地及拆迁数量、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 确定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节约能源以及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修改、批准后,作为控制建设规模和总预算 的依据。 七、施工图文件是工程实施和验收的依据,应根据初步设计的 审批意见,采用定测及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需要的图表 和必要的设计说明,并依据施工图工程数量和相关规定编制施工 图预算。施工图文件应详细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和施工安全风险防 范的措施,说明运营维护应注意的事项。 八、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应根据审定的勘察大纲开展工作,为设 计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应充分、合理运用综合勘探手段,查 明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影响线路方案选择的地段、工程 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工程地段的地质条件必须详细查明 对开展地质勘察监理工作的铁路建设项目应结合地勘监理的意 见,完善或细化勘察工作。 影响线路走向方案选择的长距离、大面积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根据需要编制遥感地质报告(内容可参照附录 《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遥感工程地质解译报 告”),对线路走向方案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地质评价。 影响铁路安全或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地质地段,在预可行性 研究中提出开展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具体意见,以指导后续地质 工作。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文件编制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线路走向比选方案较多的地区,应在预口

    行性研究中提出加深地质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 排加深地质工作,以确定初测方案,指导后续地质工作。加深地质 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详见附录A。 九、铁路勘察设计应高度重视基木农田保护、环境保护和水土 保持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 求。要完善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敏感区的线路方案,注重沿线耕 地补充、复垦和绿化,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高原高寒地区特殊 环境的保护。对线路穿越的各类敏感区,应按法律法规规定取得 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各项保护、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 实施。 十、铁路勘察设计除满足行业相关要求外,应按国家规定,协 助做好规划选址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评估、节约能 源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 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 价等工作,并在设计中提出预防和保护措施,做好防护和保护工 作;在初步设计前协助做好征地拆迁(含三电、地下管线)、交叉跨 越等工作并与地方签定协议。 十一、本编制办法是按一般情况制定的,具体应用时,各篇、 章、节的组成与内容在不影响文件编制深度的原则下,可根据建设 项目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内容。 十二、各阶段的研究文件、设计文件均应有相应的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按相关管理部门规定和委托单位要 求办理,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必要 时增加初期) 四、研究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 五、研究工作概述(含项目的背景、提出、规划、研究历史,本 次研究经过,研究思路及特点)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 (一)项自建设必要性和功能定位 (二)近、远期运量和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三)建设方案和线路走向方案的推荐意见 (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推荐意见 (五)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 (六)主要工程内容及建设工期 (七)预估算总额 (八)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一、社会经济特征 (一)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区域范围、社会和经济发展、资 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特点等) (二)沿线社会经济特征(沿线吸引范围行政区划、面积、人 口:资源利用和开发,工农业现状和发展;主要城市(镇)概况) 二、交通运输特征 (一)区域交通运输网(现状及规划) (二)沿线交通运输特征(基础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三、区域运输需求现状及预测 (一)预测基础(研究年度、路网构成、预测依据、预测思路及 方法、OD小区划分等) (二)区域客货运输需求总量(区域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区域 铁路客货运量及市场份额等) (三)区域铁路客货运输流量、流向 (四)相关铁路通道客货运量 (五)项目通道各方式运量及份额 四、建设项自运量预测 (一)客运量预测(区段客流密度,客车开行方案:必要时需进 行客流现状调查、客流构成及特征分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 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 (二)货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区段货流密度,大宗 货物品类、流量、流向,对项目包含的重大铁路物流中心需进行目 标市场及综合物流需求分析;必要时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增加高 铁快运需求分析) (三)客货运量汇总(区段客货流密度、客车对数,客货流波动 系数,同类投产项自类比分析)

    五、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第三章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一、既有线能力与预测客货运量适应情况分析(分析区段能 力适应情况、差值和能力不足区间数等)(改) 二、建设项目替代方案可能性研究(研究分析利用或改建既 有线分流、修建新线分流以及利用其他交通方式替代的可能性、合 理性)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沿线国土升 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运输网络建设、运输能力和质量提高、运 输成本降低以及国家安全、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必 要时可定量分析) 四、项目功能定位(根据项自在社会经济、客货运市场、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和铁路网中的主要作用,分析确定本项目功能定 位) 五、建设时机(根据项目紧迫性及建设条件,提出项目合理建 设的时机或分期建设的意见

    、线路经过地区概况 ()自然特征(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 质、气象、水文、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 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 (二)影响线路走向的重要因素(铁路网规划及区域相关规 划,主要城市和重要城镇、机场、港口、矿山、综合物流中心、产业园 区等重要政治经济据点,复杂越岭、跨(穿)江河(海)、重大不良地 质、特殊岩土、矿山各种保护区、集中噪声敏感区及军事设施等)

    二、既有线概况(注) (一)修建简历(建设年代以及历次改扩建概况)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三)王要技术设备概况 1.线路、轨道、路基、桥涵、隧道 2.枢纽(地区)及站场 3.主要站后运营设备(含生产力布局及段、所等) (四)运营特征 1.客货运量(近年的区段客货流密度及增长趋势) 2.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含现有环境问题) 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可酌情简述。 三、建设方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 等铁路类别的确定及其他方案的比选和推荐意见) 四、线路走向方案 (一)接轨点和枢纽(地区)引入方案(含联络线及疏解线) (二)线路宏观走向方案(长大干线结合主要经济据点、资源 等征、区域地质条件、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相关交通运输方式等进 行研究) (三)线路走向方案(在宏观走向基础上深化研究) (四)线路局部方案(包括重大跨(穿)江河(海)桥渡技术方案 复杂越岭(水下)隧道方案、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方案等) (五)推荐方案综述(推荐方案的线路起点和走向,运营长度 建筑长度,必要时列出分省、市的长度,重大工程、主要站点等) 五、分期建设方案意见

    第五章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 (一)相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现状、规划或改建线路标准)

    (二)主要技术标准比选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一)铁路等级 (二)设计速度(注) (三)正线数目 (四)正线线间距(客) (五)最小曲线半径 (六)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 (七)牵引种类 (八)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 (九)牵引质量 (十)到发线有效长度 (十一)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十二)最小行车间隔(客) (十三)设计轴重(重载铁路) 注:客货共线铁路为旅客列车设计速度,重载铁路为货物列车设计速度

    一、车站分布 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 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 三、客货列车开行方案 四、设计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 五、客货运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六、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

    一、线路、轨道 二、路基、土地利用

    三、桥涵、隧道 四、枢纽(地区)及站场 五、主要站后运营设备(含生产力布局及段、所等) 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七、其他 第八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 、相关工程 二、外部协作条件

    第九章环境影响及对策

    一、区域环境现状 二、环境敏感区分布及现状 三、环境影响分析 四、环境保护对策 五、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建设工期与预估算

    、主要工程内容、控制工程及建设工期 (一)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内容(含线路长度、桥隧比重、车站 个数及段所等) (二)控制工期的工程 (三)建设工期意见 二、预估算 (一)编制范围和单元划分 (二)编制依据 (三)预估算总额及指标分析

    一、融资方案 二、土地综合开发机会初步分析或研究的结论 三、经济评价 (一)基础资料 (二)财务分析 (三)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四)结论

    第十一章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

    综合说明本项自的建设必要性、工程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生 态环境适应性,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十三章国家部委、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 前) 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 三、总预估算汇总表及综合预估算汇总表 四、经济评价诸表 五、有关纪要及公文 六、图纸目录 附图 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自录之后) 二、线路方案平面示意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 质和环境敏感区,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三、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 质和环境敏感区,装订在线路方案平面示意图之后) 四、线路平纵断面缩图(比例视具体情况选定) 五、线路方案平面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 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 六、线路平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标注控制线路走 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 七线路纵断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比例横 1:10000~1:50000竖1:1000 八、工程地质图,比例1:50000~1:500000 九、控制线路走向方案、技术复杂的重点桥渡、特长隧道平纵 新面概图(含地质,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 十、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 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以上大站(含段、所)平面布置示 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及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 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必要时增加初期) (三)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必要时附) (四)线路概况 1.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2.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 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 市、交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 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 (五)研究工作概述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 二、经济与运量 (一)社会经济特征 (二)路网构成 (三)客货运量预测(说明研究年度区域客货运量预测、客货 运量特点和流向;改建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附既有线或通道 近年运量统计资料,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 度;必要时增加客流调查、客流构成及特征及在综合运输通道中的

    分额分析等,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增加高铁快运需求分析) (四)客货运量汇总(区段客货流密度、客车对数,客货流波动 系数,同类投产项目类比分析) (五)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六)运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 三、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一)项自建设必要性(必要时进行建设项目替代方案可能性 研究) (二)项目功能定位 四、建设方案 (一)新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研究,线路宏观走向方案的比 选和推荐意见) (二)既有线改建 1.既有线现状 (1)历史沿革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 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 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等) (3)技术设备概况(概述各项技术设备的分布、规模、标准、类 型、运营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 (5)适应客货运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 2.改建方案 (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 (2)改建自标(运输能力、设计速度等) (3)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4)分期实施意见 五、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相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制标准) 3.重点路基工程概述 (三)桥涵 1.沿线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概况 2.桥涵主要设计标准(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 限界) 3.重点桥渡工程概述 (四)隧道 1.沿线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 2.隧道主要设计标准(隧道建筑限界及断面) 3.重点隧道工程概述(重点隧道指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 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 (五)站场 1.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情 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迁回线、衔接线) 2.既有或在建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改) 3.新建与改建车站的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 4.新建与改建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 主要客运站及其他大站简述 (六)机务、车辆与动车组设备 1.机务设备 (1)机车交路(含相关现行机车交路) (2)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3)设计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4)救援设备 2.车辆设备 (1)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2)设计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3)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设置 3.动车组设备 (1)既有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2)设计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七)通信 1.通信网构成 2.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 3.路外通信及其他设施的电磁干扰防护 (八)信号 1.信号系统的选择 2.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 3.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改) (九)信息 1.系统设置概况 2.相关信息系统利用和改建概况 (十)灾害监测 简述系统设置概况 (十一)牵引供电与电力 1.牵引供电 (1)牵引供电方式 (2)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设想供电方案(含相关 枢纽) (3)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含相关枢纽) (4)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概况 (5)牵引供电调度和远动系统 (6)接触网悬挂类型 2.电力 (1)用电负荷情况及供电要求 (2)电源情况

    (3)变、配电所分布及贯通线设置方案 (4)影响铁路线路方案的重要电力设施分析 (十二)给水排水 1.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设置 2.旅客列车上水站、卸污站设置 3.水源、水处理及污水处理、排除方案 4.消防设计概述 (十三)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 1.维修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管辖范围 2.设计定员(新增定员总数及折合每正线公单定员数) 3.房屋配备原则及总建筑面积(含站房及其他生产、生活房 屋配备原则,全线房屋总建筑面积及折合每正线公里建筑面积) 4.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设计原则 九、土地利用 ()用地概数(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 类说明) (二)用地合规性说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 律法规以及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 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一)工程选线的环境适应性 (二)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三)污染治理的原则 十一、节约能源 (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能耗分析 (二)节约能源措施 十二、相关工程 十三、外部协作条件 十四、建设工期与投资估算 ()主要工程数量(含用地、拆迁概数)

    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m) 四、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 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他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 布置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 五、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 六、沿线水系示意图

    说明 一、概述 (一)项目综述(项目地理位置、长度、投资、主要技术标准等 附线路平面示意图、重点枢纽总布置示意图) (二)研究基础(研究依据、范围、年度,路网构成,运量预测方 法和预测依据,OD小区划分等)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必要时进行建设项目替代方案可能性 研究) (二)项目功能定位 三、吸引范围社会经济特征 (一)吸引范围确定 (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 (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四、客运量预测 (一)既有铁路现状客运量(近几年客运量增长趋势及存在的 主要问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客运量进行说明) (改)(客)

    (二)区域客运量(区域全社会客运量、铁路客运量及市场份 额、区域铁路客运流量流向、主要铁路通道客运量等).. (三)项目客运量(区段客流密度,必要时需进行客流现状调 查、客流构成及特征分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 客流密度) (四)客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客车种类、起点、径路、数量、编 组等) (五)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说明主要车站吸 引范围人口分布、旅游人数等) 五、货运量预测 (一)既有铁路现状货运量(区段货流密度构成的特点,近儿 年货运量增长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 有通道货运量增减趋势进行分析)(改)(客) (二)区域货运量(区域全社会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及市场份 额、区域铁路货运流量流向、主要铁路通道货运量等) (三)项目地方运量(主要品名和产运销分析、主要站货物发 到运量说明、全线货物到发运量说明:必要时对项目包含的重大铁 路物流中心需进行自标市场及综合物流需求分析 (四)项自通过运量(货流径路的选择、主要品名运量、流向及 大宗货物的分析) (五)项目货运量(区段货流密度,地方、通过运量构成,行包 货运量,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必要时增加高铁快运需求分析) 六、客货运量汇总(区段客货流密度、客车对数,项目通道总 运量及铁路运量、份额,客货流波动系数,同类投产项目类比分 析) 七、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八、运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 附件 一、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

    二、枢纽客车对数汇总表 三、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 四、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 五,主要车站(物流中心)分站仓库,专用线发到运量表 六、货流图 七、枢纽货物交流表

    一、概述 ()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线路起汽点、经由及长度 (三)研究依据资料(经济运量及远景年输送能力等) 二、建设方案 (一)新建铁路(线路方案) (二)既有线改建 1.改建线(既有)运营现状 (1)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2)车流组织及工作量 (3)通过能力及利用程度 (4)旅客列车旅行速度 (5)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2.改建方案 (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 (2)改建自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 (3)改建方案和分期扩能措施研究 (4)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5)分期实施意见 (三)高速铁路与城际铁路(客)

    1.相关既有线概况 2.线路方案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相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设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 、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 、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机车交路、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 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重载铁路的设计轴重等)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四、车站分布 ()车站分布原则 (二)车站分布概况(含站名、车站性质、数目等) (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 (四)满足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 (五)增开、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改) 五、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 (一)运输组织模式 (二)运营管理方式 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 他不附。 六、旅客列车组织 (一)列车组织方案(客流特点,旅客列车定员标准、编组辆数 (二)客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不同起点、不同径路的各 旅客列车数量) 七、货物列车组织 (一)车流组织方案(说明计算参数,空车调整、直通及地方车 组织等) (二)列车组织方案

    1.列车编组方案(编组站分工、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等) 2.集装箱班列、快运货物列车及超重超限货物列车等组织 (三)货车开行方案(研究年度各区段货物列车数量) 八、区段列车对数及车站丁作量 ()区段列车对数 (二)主要站工作量 1.客站工作量(含分工原则、办理各方向始发终到及通过列 车数) 2.主要站货物装卸及调车作业量(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 钻、港湾站及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区段站以上按无调中转、有调中 专、本站货物作业车分列) (三)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所在车场的交接方式(含 络企直通)、取送方式 (四)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 九、区间闭塞分区及接触网电分相设置的初步检算(必要时) 十、设计能力及旅客列车速度 (一)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参数 (二)研究年度需要通过能力 (三)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 (四)列车运行图(必要时) 1.运行图要素 2.运行图编制 3.运行图指标统计分析 (五)旅客列车速度 十一、施工干扰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及运输组织措施的意见 改) 十二、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调度区划分 说明现状及设计的局(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 运段的设置,客货及行车定员、班制等)

    十三、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输系统等) 十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图(必要时) 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 二、列流图 三、列车运行图 四、机车交路图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勘察依据 (三)勘察范围 (四)勘察经过(含加深地质工作、地质专题研究课题的开展 情况) (五)初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质量要 求)及执行情况 (六)计划及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七)主要参考资料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特征 三、地层、构造及地震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四)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断面图及勘探测试等资料) 四、图纸目录 附图 一、全线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各主要比较方案),比例 1:10000~1:500000 二、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一般在“地质构造”说明内作小比 例尺插图,当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控制线路方案时,应作附图),比 例1:200000~1:500000 三、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高速铁 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绕行线。可与线路 平面图合并),比例1:2000~1:5000 四、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高速铁 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辅助 纵断面图等,可与线路纵断面图合并),比例横1:10000,竖1:200~ 1 :1 000 五、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工程地质图(开展大面积地质调绘时 附),比例1:10000~1:50000

    说明 、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必要时) (三)线路所经地区概况 1.线路地理位置(含起点、经由点) 2.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

    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等) (四)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及环境 保护敏感地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 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 物等)现状、规划与铁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线路设计 如车站选址、线路走向等)的要求,并标注在线路方案平面图上) (五)既有线概况(注) 1.历史沿革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3.线路特征、运营特征和技术设备概况 (1)线路特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最短 夹直线长度、曲线、直线长度及曲线半径分布等情况;线路纵断面: 限制坡度、加力坡度及纵断面坡度等情况;车站分布、站坪长度及 波度;线路病害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运营特征 (3)技术设备概况 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可酌情简述。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相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1.铁路等级(根据项目在路网中的作用、性质、客货运量分析 开究确定。铁路等级分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 铁路,其中客货共线铁路分为I、Ⅱ、Ⅲ、IV级) 2.正线数目(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按双线设计。客货共线铁 路、重载铁路根据远景年输送能力和各研究年度运量,结合牵引种 类、机车类型等的选择,对正线数目进行研究选定。当正线数目采 用双线时,还应分析运量增长情况,研究一次修建或分期实施的方 案) 3.设计速度、线间距及最小曲线半径(结合铁路性质、等级

    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安全、旅客舒适度要求、地形、工程情况及 运营条件等因素综合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 既有线线路特征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的限速地段及小半 经曲线,应说明理由) 4.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结合重大线路 方案以及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择,并考虑相关路网坡度综合 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牵 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用,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动力坡 应说明理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最大坡度要从路网标准、经济 性、协调性等方面综合研究比选。 5.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 6.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考虑相关路网标准研究比选) 7.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与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8.最小行车间隔(客) 9.设计轴重(重载铁路的设计轴重考虑大宗货物品类、列车 开行方案、设备条件、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研究)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含各种联络线、走行线 等) 三、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注) (一)前期方案研究概述 (二)影响线路方案的主要因素 (三)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从服务运输及技术 经济等方面进行比选。若接轨方案与重大线路方案关系密切,应 合并综合比选。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四)重大线路方案(重大线路方案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距 离较长、影响较大的线路走向方案。方案比选内容应说明其概况、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环境要求的相关内容及推荐意 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线路改建方案应与运输组织篇中 的改建方案综合进行研究比选,做出技术经济比较,结合对方案的

    运营评价,提出推荐意见,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五)线路局部方案(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新(改)建 铁路的线路局部方案应结合推荐方案进行比选,提出推荐意见。 其中含既有线改建方案、增建第二线左右侧位置或预留第一线位 置的选择、绕行线比选及各种改建局部方案) 注:技术经济比较表应含所有工程的工程量、估算指标、费用等,较大方案应有运 营费比较。 (六)通过环境保护或其他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 采取的对策(附线路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 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噪声、振动及环境敏感区等相对位置 示意图:论证经过敏感区路段线路方案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环境可 行性) (七)推荐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综述 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站坪长度及坡度 (二)平面(含双线或预留双线。结合路段设计速度,分段说 明圆曲线、缓和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 等: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的说明:需 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三)纵断面(结合工程条件,分段说明缓玻(最大坡度)、坡段 长度、最大坡度差和竖曲线的采用标准:以及路基、桥涵控制高程 等坡度设计的其他要求。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 用情况的说明: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 (五)利用既有线地段 (六)与相关(既有)铁路联络线平、纵断面 (七)动车组走行线平、纵断面(客) 五、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的设计原则 六、重大改移道路、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说明

    七、拆迁原则及重大拆迁工程说明(企事业单位、重要建筑 区军事设施等)。 八、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含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 修通道、临近线路安全防护设施等) 九、国家部委、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坊 规划、环保、水保、压覆矿产资源等影响线路方案的重大问题,地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 二、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改) 三、拆迁建筑物(含重大拆迁)、构筑物表 四、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表 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六、图纸目录 注:除技术资料汇总表、重要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外,其他附表单独成册。 附图 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 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三、线路方案平面缩图(绘出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 ,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比例 1:50000 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方案、线距 部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并标出有 利、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敏感地区对线路设计的要求),比位 般1:10000~1:50000 五、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平面图(填绘主要地质村 线和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2000或1:5000 六、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线路平面图(改)

    七、绕行线线路平面图(改) 八、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比例横 1:10000.竖1:500~1:2000 九、增建第二线线路纵断面图(改) 十、线路辅助纵断面图(改) 十一、改建既有线线路纵断面图(改) 十二、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相关线路平、纵断面图,比例尺 同正线 十三、既有线放大纵断面图(附地质资料,成底图供审查用 不附入文件),比例横1:10000,竖1:100或1:200(改) 十四、技术复杂的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附设 计图,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或与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一、概述 (一)既有线轨道概况 (二)轨道工程主要内容(铺设范围及长度等) 二、正线轨道 (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分布 (二)有轨道(钢轨、轨枕、扣件、道床、轨道高度等) (三)无确轨道 1.无轨道铺设范围 2.结构选型 (四)其他特殊类型轨道 三、其他线路轨道(既有线改建、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通行 式运营列车的施工便线等) 四、无缝线路 (一)类型及铺设范围 32:

    (二)特殊工点 五、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 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铺设无确轨道地段表(全线铺设同一类型无雄轨道时可 取消) 二、轨道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 第六篇 路基与士地利用

    (五)方案比选说明(含填料、边坡防护、地基处理等,必要时 予以说明) (六)填料与取弃土场设置原则 (七)区间路基排水设计原则 (八)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需进行科学 研究项目的意见 (九)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 化、野生动物通道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十)其他特殊问题的说明(如对工矿企业、水利、交通部门等 某些特殊要求的考虑等) 三、绿色通道设计原则 四、重点路基工程设计(含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 存在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施工干扰严重的路基工程,分工点说 明) 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路基工点表 二,路基主要工程数量表(按挡土墙、路基加固和防护、排水 等分列) 三、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含区间、站场) 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五、图纸自录 附图 重点路基工程设计图(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存在 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施工干扰严重的路基工程) 一、设计说明 二、主要工程数量表 三、平面图(必要时附,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 置,比例1:500~1:2000)

    四、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填绘地质资料和工程建筑物位置以 及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横断面图(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200, 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 (三)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建筑物、水 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区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四)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 和要求 (五)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的要求 (六)既有线桥涵概况(修建沿革、设计标准、运营情况,病害 及其原因初步分析,建筑限界等)(改) (七)既有线水害情况(改) (八)既有桥涵孔径的初步调查情况(改) (九)大中桥水文勘测方法及计算说明 (十)小流域水文参数选择、流量计算公式的采用及验证情况 (十一)沿线桥涵分布概况 二、主要设计原则 (一)采用洪水频率 (二)设计速度 (三)设计活载 (四)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 (五)并行铁路桥梁设置及间距的选择 (六)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原则,以及对桥涵封闭的 意见(改) (七)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含本线梁部、墩

    支座、桥面附属设施、涵洞等通用参考图采用情况)及改建铁 接长涵洞的设计原则 (八)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 (九)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需进行科学 及试验项目的意见 (十)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 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湿陷性黄土区、多年冻土区、高原冰儿 石流区、膨胀土区、采空区、严寒及有承压水地区等) (十一)改建桥涵施工过渡方案的意见(改) (十二)贯彻环保、水保要求桥涵采取的措施 (十三)贯彻国防要求与安全防灾工程措施 (十四)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 三、常用桥跨结构、施工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必要时) 四、常用桥梁施工方法初步意见(必要时) 五、防洪影响评价简述 六、重点桥渡说明(分工点说明)(注) (一)自然概况及主要控制因素 (二)桥位方案的比选(必要时) (三)桥孔决定的依据 (四)桥式方案的比选 (五)墩台及基础类型的选择 (六)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 (七)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改) (八)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 注:重点桥渡指:技术复杂的桥,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独特或控制工程投资的代表 性工点等;后同。 七、工程数量说明及与预可研的对照分析 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线路概况 (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 等情况 (四)沿线隧道分布概况 (五)既有线隧道概况(修建沿革、建筑限界、设备及运营情 况、病害和原因分析)(必要时) 二、主要设计原则 (一)路段设计速度、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隧道横断面 (二)既有隧道的利用和改建原则(必要时) (三)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 (四)衬砌支护类型及参数 (五)建筑材料的选择 (六)防水及排水 (七)隧道防灾救援 (八)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 的意见(必要时) (九)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弃渣、污水、地下水资 源、灌溉、居民生活水源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十)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 三、重点隧道说明(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 杂的隧道) (一)隧道线路方案或隧道改建方案比选(其中含新建单洞双 线、双洞单线,改建单绕、双绕隧道以及分期投资方案的比选 (二)隧道工程及环境条件 (三)隧道方案设计(含纵断面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辅助坑道 设计、风险评估与对策、主要工程对策等) (四)隧道防灾救援及运营通风设计(必要时) 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隧道表(含明洞。表中应有围岩分级统计、特殊处理措施 等内容。改建铁路说明既有隧道利用、改建或废弃及新建情况) 二、主要工程数量表(含岩溶、采空区、断层破碎带等地段特 殊处理措施数量) 三、运营及防灾通风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必要时附) 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五、图纸目录 附图 重点隧道附下列各图 一、隧道地质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特长隧道及 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可用1:10000) 二、隧道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1:5000,竖1:200~1:5000 (横竖比例也可一致) 注:以上各图均应绘注地质资料。 三、既有隧道改建或加固方案图(改) 四、控制工期的特长及长隧道施工进度示意图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 情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迁回线、衔接线、在(拟)建工程、规划项 目) (三)全线车站概况(线路起点、全长、车站数目、性质、规 模、布置形式、既有车站存在的问题)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站场设计原则 (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A

    1.相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2设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列表说明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 计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 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闭塞类型或行 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重载铁路的设计轴重等) (二)站场主要设计原则(车站选址、布置形式、到发线有效 长、到发线进路、岔线及联络线接轨、车站及联络线平纵断面、客货 运设备等) 三、枢纽(地区)引入方案 (一)枢纽(地区)既有概况(含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已审批的枢纽(地区)总图规划方案(未开展或未批复总 图规划的说明前期最新研究成果 (三)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 (四)客货运量及运输组织(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对数、客车 对数及开行方案、各主要车站的分工及工作量、区间通过能力及加 强措施) (五)引入方案比选(主要说明本项目引人对枢纽总图方案的 影响及方案比选、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方案,附方案示意图 (六)推荐方案简要说明 四、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设计 (一)车站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规划 (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与设计的要求 (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车站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 (四)既有站封闭、改移以及支线、岔线、专用线与既有线扩能 的关系说明(改).:. (五)车站设计概述(平面布置及主要客货运设备数量,复杂 车站做方案比选,其他项自需同步实施工程 (六)既有线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

    ....
  • 工程规范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专题: 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交通标准 |施工安全资料 |工程技术 |出口产品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