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581-2021 轨道交通工程防水技术规程.pdf

  • DB11T 581-2021 轨道交通工程防水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19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铁路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具有较高强度、无延伸能力的防水材料,如无机类防水涂料、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和金属板材 等构成的防水层。

    2.0.7柔性防水层flexiblewaterprooflayer

    具有一定柔韧性和延伸率的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有机类防水涂料构成的防水层。 2.0.8防水分区系统partitioningwaterproofingsystemwithwaterstops 将透过防水层的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防水措施,

    市政工艺、技术9防水注浆系统groutingsystemforwaterproofin

    填充防水层和内衬结构之间的孔隙而设置的注浆系统,包括注浆底座和注浆导管。 2.0.10基层substratumforwaterproofing

    合治理。 3.1.2轨道交通工程的防水设计应定级准确、方案可靠、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 2应根据地表水、地下水、毛细水等的作用,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及市 攻上下水管线渗漏对防水工程的影响进行。 3.1.3地下工程防水应采取相适应的防水措施。当结构处于贫水稳定地层,同时位于地下潜水位以上时 在确保结构和环境安全的条件下,可采取限排。 3.1.4地下工程防水应以结构自防水为主,宜在结构迎水面设置全包柔性防水层。 3.1.5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桩头等细部构造应采取加强防水措施。 3.1.6选用的防水材料应环保、经济、实用、耐久、适应土建工法。

    3.1.8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应符合下列规

    1地下车站和机电设备集中区段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不得有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2区间隧道及联络通道等附属的隧道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二级,顶部不得滴漏,结构表面可有少量 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应超过2处,单个 湿显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其中,隧道工程平均渗漏水量不得大于0.05L/m2.d,任意100m防水面 积的渗漏水量不得大于0.10L/m.d。 3.1.9轨道交通高架桥桥面防水等级应为工级

    3.2.3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施工现 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应按相关资料管理标准的规定填写。 3.2.4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 检查记录。未经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2.5防水施工应以批准的设计文件为依据,如需修改,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并签署变更设计或洽商记 录后方可实施。 3.2.6柔性防水层的施工,应在基层表面无明水的情况下进行,露天施工的防水层,不得在雨天、雪天 和五级风及以上时施工。 3.2.7防水工程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卷材应有生产许可证,材料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 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2对进场的防水材料应按相关国家现行标准、设计要求及本规程附录A、附录B的规定见证抽样 复验,并提交试验报告; 3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 3.2.8防水工程施工期间,明挖法和矿山法施工的车站和区间隧道,应采取措施使基面满足防水材料施 工要求。 3.2.9防水层的施工环境气温条件宜符合表3.2.9的规定

    3.2.9防水层的施工环境气温条件宜符合表3.2.9

    表3.2.9防水层施工环境气温条件

    3.2.10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施工单位应对其外观、规格、型号、性能指标和质量计 月文件等进行验收:防水材料进入现场应进行见证抽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3.3.1轨道交通地下防水工程应按规定的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验收。 3.3.2防水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验收: 1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 2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

    3.3.1轨道交通地下防水工程应按规定的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验收。

    3.3.1轨道交通地下防水工程应按规定的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验收。 3.3.2防水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验收:

    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 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

    3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4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进行隐蔽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和按相关资料管理的规定填写隐蔽工程 验收记录; 5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6 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

    4.4.2高架桥排水系统应按重力流排水方式设计,排水系统应选择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进行 设计,应及时将桥面雨水有组织排至地面,雨水积水最大高度不应超过承轨台高度。 4.4.3桥面排水系统应顺直通畅,排水设施应便于检查、维修,安装敷设的排水管材使用寿命应与桥梁 结构同寿命。 4.4.4高架桥面除轨道基础外的桥面部分应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层在承轨台边缘等端部应向上返不小 于40mm,上返部位以上无需设置防水层,防水层端部应进行密封。 4.4.5高架桥桥面防水层宜采用防水涂料,涂料厚度不应小于2.0mm,宜采用基层处理剂对基层表面 进行处理。 4.4.6防水层表面保护层宜采用抗裂纤维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40mm。 4.4.7伸缩缝应根据构造型式设置桥梁专用变形缝止水带及其金属固定装置,并宜嵌填密封材料,形成 多道防线

    4.4.8高架桥排水管外观颜色宜与主体结构协调,不宜直排到道路路面,排水管下应设散水或与市政 沟连接。 4.4.9地漏、落水管等疏排水装置与桥面混凝土结构的接口应加强密封防水,并应便于检查、修复。 4.4.10高架桥柱地面以下及地面上1m范围为内应进行防水、防腐设计。

    4.8高架桥排水管外观颜色宜与主体结构协调,不宜直排到道路路面,排水管下应设散水或与市 连接。 4.9地漏、落水管等疏排水装置与桥面混凝土结构的接口应加强密封防水,并应便于检查、修复 4.10高架桥柱地面以下及地面上1m范围为内应进行防水、防腐设计。

    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时表中准数值应增加5mm 5.1.10顶纵梁、侧墙等部位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5.1.11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 3水泥的比表面积宜为300m/kg~350m/kg,水泥的碱含量应小于0.6%;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大 于60; 4混凝土拌和时,不得使用温度大于60的水泥; 5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5.1.12防水混凝土使用的骨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子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各项技术 指标的要求。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各 项技术指标的要求; 2采用人工砂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并应按现行 北京市地方标准《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11/T1133进行质量验收,不应采用海砂; 3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30mm,含泥量应小于1%,宜采用粒径为5mm~25mm连续级配的粗骨 科; 4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选择粗骨料的种类,不低于C50的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墙体部位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碎石: 5骨料的碱活性指标除符合国家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 范》GB/T50733的规定,采用低碱活性的骨料; 6C55级及以下的混凝土用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3%,C55级以上混凝土用细骨料含泥量不应 大于2%;应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可掺加水洗的人工砂调整砂的细度模数: 7骨料中不得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不得含有冰、雪、泥块和烧结物等,也不得混入 粉煤灰、水泥和外加剂等粉状材料; 8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曝晒,堆场上方宜设棚罩。高温季节,骨料温度不宜大于28。 5.1.13防水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技术指标的泵送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冬 季施工时,应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防冻剂》JC475中一等品技术指标的防冻剂: 2采用的泵送或缓凝高效减水剂、防冻剂等外加剂的28d收缩率比不应大于120%: 3外加剂使用时,应做适应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离析现象; 4 外加剂释放氨含量不得大于0.1%: 5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的规定,二次以上的渗透压力比均不应 小于150%,掺量为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0.8%~1.5%。 5.1.14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2高温季节施工时,水温不宜大于20。 5.1.15防水混凝土使用的矿物掺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粉煤灰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中用于混凝土的 F类粉煤灰的要求,细度级别不得低于II级,不得使用C类粉煤灰 2掺合料在运输与储存中,应有明显标志。不得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3粒化高炉矿渣粉的品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的规定; 4使用其他品种或复合式掺合料时,其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1.16防水混凝土使用的辅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水剂细度匀质性及受检混凝土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的要 求; 2膨胀剂的化学成分及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的规定,且3d、 7d、10d、14d、28d水中限制膨胀率的指标应逐渐增大; 3膨胀剂应根据进场批次对化学成分、泌水率比、渗透高度比、凝结时间差、水中3d、7d、10 空气中21d限制膨胀率、7d抗压和抗折强度、48h吸水量比、细度进行抽样复验; 4膨胀剂不应受潮,在运输过程中和存储期间已受潮的膨胀剂不得使用。正常存储的膨胀剂,出 厂超过六个月后,应重新进行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1.17防水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总碱量(Na20当量)不应大于3kg/m;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 料总量的0.06%

    5.1.18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2混凝土的性能除满足抗压强度、 抗渗指标等常规要求外,还应满足表5.1.18的限制膨胀率要求:

    表5.1.18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性能指标

    注:非易裂部位包括车站 易裂部位包指 通道和风道的侧墙、中楼板、顶板(或拱部衬砌),区间及折返线的边墙和拱部二衬混凝土, 试配混凝土时应进行混凝土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泌水和凝结时间试验,并应符合下

    1)配制的混凝土落度损失要小,1h动态混凝土落度损失应小于20mm,气温28以上时,11 动态混凝土落度损失应小于30mm; 2)常温下,混凝土初凝时间应在10h以上;高温季节(气温28以上)施工时,应在15h以上; 冬季施工时,不应早于8h,并根据外界气温情况进行调整。混凝土终凝时间不应超过24h; 3)除抗冻混凝土外,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3.0%~5.0%; 4)混凝土的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凝结时间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方法标准》GB/T50080进行。 4粉煤灰的掺量宜为15%~30%,在满足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等耐久性指标的前提下,应尽量 提高粉煤灰的掺量,但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25%: 5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和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应优选具有缓凝功能且减水率高的外加剂,尽量 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C30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应大于0.46;C50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应大于0.38; 6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等耐久性指标的前提下降低胶凝材料的总用量和水泥的用量, 但胶凝材料的最少用量不应少于320kg/m3,水泥用量不应少于260kg/m3。 5.1.19防水混凝土配料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应符合表5.1.19的规定; 表5.1.19防水混凝土配料计量充许偏差

    1在整个生产期间,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应符合表5.1.19的规定:

    2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3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当含水率有较大变化以及雨天放 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 4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保证计量正确。 5.1.20防水混凝土的拌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掺合料、膨胀剂和外加剂应与混凝土其它原材料一起投入搅拌机,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min: 2防水混凝土的塌落度应在搅拌站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4次,每10 年宜不小于1次。在搅拌站和浇筑地点检测塌落度时,还应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得存在泌水、离 析、分层现象; 3高温季节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并对生产过程中混凝土的出机 温度进行检测、记录。拌制混凝土时,应综合控制原材料的温度、搅拌站卸料开始到浇筑完毕的延续 时间。

    5.1.21防水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2混凝土从搅拌站到工地的运输计划应考虑到从混凝土搅拌开始到运送至工地的时间、工地的输 送设备、气候条件等。车辆调度计划应考虑到浇筑场所运输和停留时间。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 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5.1.21的规定: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要

    注:掺加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王可适当延长

    3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应进行二次搅拌。当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时,不得直接加水。

    时,不得直接加水。 5.1.22防水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板的安装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地下铁 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0299的规定,安装应牢固; 2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理件等分别进行检查验收,模板内的杂物、 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3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应穿过混凝土 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拆模后应采取加强防水措施将 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图5.1.22)

    5.1.22防水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1.22固定模板用螺栓的防水做法

    一模板:2一结构混凝土;3一止水环;4一工具式螺栓; 5一固定模板用螺栓:6一嵌缝材料:7一聚合物水泥砂浆

    4混凝土浇筑区域及其浇筑顺序等应考虑到工程设计条件,混凝土的供给能力,运输、浇筑机械 能力,气候条件,施工管理水平等。 5.1.23变形缝和浇筑段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区间及折返线、通道、风道的结构突变处,区间及折返线与车站结合部位,通道、风道 与车站的结合部位,区间与联络通道、迁回风道结合部位,区间人防段两侧等应设置变形缝; 2明挖法车站、通道、风道等结构混凝土应设施工缝分段浇筑,底板、侧墙和顶板分段长度不宜 超过16m,并宜采用跳槽分段的方法施工:

    5.1.23变形缝和浇筑段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3厚度大于800mm的明挖法车站的底板及底梁、暗挖车站的底梁和顶梁,厚度大于500mm等于 500mm的车站、区间及折返线的侧墙和顶板或拱部衬砌,应按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施工,并应采取混 凝士缓凝措施; 4暗挖法车站、区间及折返线、通道、风道等地下结构,应按施工流程设置施工缝,分段长度以 施工步骤为准,不宜超过16m。 5.1.24防水混凝土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模混凝主的势落度不宜超过160mm。梁等配筋密集的部位以及隧道的拱部,混凝土的人 模落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超过200mm; 2高温季节应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不宜超过30,高温时段不宜浇筑混凝土,宜在气温较 低的夜间浇筑混凝土; 3在计划浇筑区段内应连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接槎时间不得超过90min。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 应采取缓凝措施,最多不得超过前期已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混凝土浇筑的自由落距应控制在3m内,超过3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 5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以混凝土表面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过振; 6明挖法车站、通道、风道的底板、中楼板和顶板,暗挖法车站、区间及折返线、通道和风道的 仰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抹压并进行覆盖,边抹压边覆盖;最后一次抹 压时,应采取“边掀开、边抹压、边覆盖”的措施,覆盖材料应与混凝土表面严密粘贴; 7大体积混凝主浇筑前,应按施工方案布设测温扎并按规定进行测温,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温或降 温措施; 8雨天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冬季施工应采取混凝土防冻措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 冬期施工规程》JGJ104进行。大风天气施工时,明挖法车站、通道结构混凝土初凝前应采取防风措施 9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应在其上安装模板及支架,不得堆放重物。 5.1.25防水混凝土的拆模与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拆模与养护计划应考虑到气候条件、工程部位和断面、养护龄期等,应达到有关规范 对混凝土拆模时强度的要求; 2明挖法车站、通道、风道的底板、中楼板和顶板的混凝土,宜进行覆盖并洒水或涂养护剂方式 养护,车站的顶板宜采用蓄水养护。混凝土湿养时间不应少于14d; 3明挖法车站、通道、风道的侧墙,拆模时间不宜少于3d;拆模前应沿施工缝进行浇水或涂养 护剂养护;拆模后,应采用涂刷养护剂的方法养护。涂刷养护剂时,应边拆模边涂刷,不得延误涂刷 时间和漏刷; 4暗挖法车站、区间及折返线、通道、风道等,宜采用酒水方式养护,亦可涂刷养护剂养护。 5.1.26混凝土冬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偿收缩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应按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 抽检

    5.2.1水泥砂浆防水层宜采用预拌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砂浆或掺外加剂、掺合 科的预拌防水砂浆,宜米用多层抹压法施工。 5.2.2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在基础垫层、初期支护、围护结构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2.3水泥砂浆品种和配合比设计应根据防水工程要求确定,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抗渗性育 低于P8。 2.4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基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5.2.5水泥砂浆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

    1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特种水泥,不得使用过期 受潮结块水泥: 2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1%,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不应大于1%; 3拌制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聚合物乳液外观应无颗粒、异物和凝固物,固体含量应大于45%。宜选用专用产品; 5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以上的质量要求。 5.2.6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的性能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0.24的规定,其他防水砂浆的性能应符合表 5.2.6的规定

    表5.2.6防水砂浆的主要性能指标

    5.2.7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粗糙、清洁,并充分湿润、无积水。 5.2.8基层表面的孔洞、缝隙,应采用与防水层相同配比或强度的砂浆堵塞抹平。 5.2.9施工前应将预埋件、穿墙管、预留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后,再施工水泥砂浆防水层。 5.2.10防水砂浆的配合比和施工方法应符合所掺材料的规定,其中聚合物水泥砂浆的用水量应包括乳 夜中的含水量。 5.2.11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分层铺抹,压实、抹平,最后一层表面提浆压光。 52.12聚合物水混防水砂浆拌合后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施工中不应加水

    5.2.11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分层铺抹,压实、抹平,最后一层表面提浆压光 5.2.1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拌合后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施工中不应加水。

    5.2.13水泥砂浆防水层各层应紧密贴合、抹压密实,且宜连续施工,不宜留施工缝。如应留施工缝, 应留置阶梯坡形槎,接槎宽度不小于150mm,并距离阴、阳角或穿墙管线250mm以上。接槎应依层 次顺序操作,层层搭接紧密。 5.2.14砂浆防水层的阴阳角部位,应做成圆角,阴角直径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后 浇带、施工缝、穿墙管根部等节点处应用柔性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理。 5.2.15露天施工的水泥砂浆防水层不应在雨天及5级以上大风中施工。冬季施工时,气温不应低于 5,且基层表面温度应保持0以上。夏季施工时,不应在35以上或烈日照射下施工。 5.2.16水泥砂浆防水层终凝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养护期间应保持湿润: 2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未达到硬化状态时,不得浇水养护或直接受雨水冲刷,硬化后应采用 湿交替的养护方法。潮湿环境中,可在自然条件下养护; 3使用特种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防水砂浆,养护应按产品有关规定执行。

    5.3.1卷材防水层应设置在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或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

    5.3.2防水卷材的品种规格和防水层道数的选择,应根据地下工程防水等级、防水设防水位和地下水的 侵蚀性等确定 5.3.3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胶粘剂耐水性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高分子防水卷材胶粘剂》JC/T863中 对胶粘剂耐水性指标和设计规定。 5.3.4卷材防水层主要性能指标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3.5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折角,其尺寸依据卷材品种和厚度确定。在转角处、阴阳角、施工缝等 特殊部位,应增贴卷材附加层,宽度不应小于500mm;变形缝部位应增贴卷材附加层,宽度不小于 800mm。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施工缝、变形缝、阴阳角等部位可不设附加层。 3.6卷材防水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3.7采用的各类防水卷材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0.1~A.0.4的规定。 3.8聚乙烯丙纶卷材中应使用原生料生产,并应采用聚乙烯与丙纶一次复合成型生产工艺。

    5.3.9卷材防水层的基面应平整坚实、清洁、无浮浆、油污、无尖锐凸起物或孔隙等,并应符合所用 材的施工要求。 5.3.10铺贴卷材不得在雨天、雪天、五级风及其以上时露天施工;各类卷材施工环境温度应符合本规 程表3.2.9的规定。施工过程中下雨、下雪时,应做好已铺卷材的成品保护工作。 5.3.11铺贴各类防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卷材的长、短边搭接宽度均不应小于80mm;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 卷材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 2卷材搭接部位应粘贴牢固、密实,接缝口可采用材性相容的密封材料封严; 3铺贴卷材时应先铺贴转角附加层,后铺大面防水层; 4采用外防内贴法施工的卷材可空铺或点固定,其空铺范围、固定点位置、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 求确定;采用外防外贴法施工的卷材应采用满粘法施工; 5铺贴双层卷材时,上下两层卷材应粘贴紧密,不得有空鼓部位。上下两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 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相邻两幅卷材的短边搭接缝间距不应小于1.0m; 6热熔法铺设的卷材甩槎端头应超过结构预留搭接钢筋端部不小于400mm;其他做法不小于 200mm; 7底板卷材甩槎部位应进行临时覆盖保护,侧墙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 5.3.12采用外防内贴法铺设防水卷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不易产生窜水的防水系统: 2卷材宜采用空铺法、点粘法、条粘法或机械固定法施工;铺贴立面卷材防水层时,应采取防止 卷材下滑的措施。 5.3.13采用外防外贴法铺设防水卷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满粘法施工; 2卷材应展平压实,卷材与基面、卷材与卷材间的粘结应紧密;铺贴完成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 接尺寸准确,不得产生扭曲和皱折: 3临时保护墙宜采用低标号砂浆砌筑,内表面宜采用低标号砂浆找平。用模板代替临时性保护墙 时,应在模板表面涂刷隔离剂; 4从底面折向立面的卷材与永久性保护墙的接触部位,应采用空铺法施工。卷材与临时性保护墙 或围护结构模板的接触部位,应将卷材临时固定在墙体上或模板上,固定点不应损伤卷材; 5当不设保护墙时,从底面折向立面的卷材甩槎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 6混凝土结构完成,铺贴立面卷材时,应先将接槎部位的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 如卷材有局部损伤,应及时进行修补。当使用两层卷材时,卷材应错槎接缝,上层卷材应盖过下层卷 材。卷材的用槎、接槎做法见图5313

    1一临时保护墙;2一永久保护墙;3一结构底板;4一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5一卷材防水层;6一混凝土垫层;7一转角防水附加层;8一施工缝卷材附加层; 9一结构侧墙:10一施工缝止水带:11一侧墙防水层:12一侧墙卷材保护层。 5.3.14满粘法铺贴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基层应干燥,在基面涂刷基层 处理剂。当基面较潮湿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或潮湿界面隔离剂。基层处理剂的配制与施工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基层处理剂应与卷材及其胶结材料的材性相容: 2基层处理剂采用喷涂法或刷涂法施工,喷涂、刷涂应均匀一致,不露底,待表面干燥后方可铺 贴卷材。 5.3.15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采用热熔法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热应均匀,以卷材表面沥青熔融至光亮为度。不应过火或欠火; 2搭接缝部位以溢出热熔的改性沥青宜为2mm~5mm。 5.3.16铺贴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卷材与基层应粘贴牢固、密实,卷材表面不得有扭曲、皱褶和起泡现象; 2 铺贴立面时,卷材上端应用压条固定;铺贴完成后,宜采用专用密封胶将卷材端头进行密封处 理; 3低温施工时,宜对卷材和基面适当加热,然后铺贴卷材。 5.3.17铺贴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配套的聚合物水泥粘结料; 2现场配制聚合物水泥防水粘结料时,应采用符合环保和耐水性要求的专用胶粘剂,不得使用水 泥原浆或水泥与聚乙烯醇缩合物混合的材料; 3卷材与基层粘贴应采用满粘法施工,刮涂聚合物水泥防水粘结料应均匀,不露底,不堆积;其 粘结面积不应小于90%;搭接部位的粘结应严密,不得翘边; 4粘贴卷材的聚合物水泥防水粘结料的厚度控制,宜按规定的配合比计算出粘结料的重量进行检 查,施工后的固化厚度不应小于1.3mm; 5卷材的长短搭接边均应挤出粘结料约50mm~60mm宽,接缝表面处应涂刮1.3mm厚50mm宽 聚合物水泥防水胶粘材料或铺贴100mm宽卷材,并进行封边: 6聚合物水泥胶粘材料固化前,不得在其上行走或进行后道工序的作业,施工后12h内不得淋雨 7夏季采取降温措施,冬季采取保温措施: 8完工后的卷材防水层应设置保护层,做好成品保护。 5.3.18铺贴预铺式防水卷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卷材应单层铺设; 2卷材宜采用自粘法或胶粘带搭接,也可采用焊接法搭接;

    4立面施工时,应在自粘边位置距离卷材边缘10mm~20mm范围内,每隔400mm~600mm进 行机械固定,并确保固定点被后施工卷材完全覆盖; 5卷材防水层应与现浇混凝土密贴。 5.3.19卷材防水层铺贴完成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板卷材防水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采用机械碾压回填土时,宜为70mm;采用人工 回填土时,不宜小于50mm。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 2底板平面卷材防水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立面卷材防水层宜采用软质保护材料或铺抹砂浆层等方法进行保护。外防外贴法施工的立面卷 材防水层宜采用软质保护材料隔离及砖墙保护

    5.4.1无机防水涂料宜选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有机防水涂料可选用反 应型、水乳型防水涂料。 5.4.2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有机防水涂料宜用于主体结构的迎水面,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可用 于结构的迎水面或背水面

    5.4.3防水涂料品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潮湿基层宜选用与潮湿基面粘结力强的无机涂料或有机涂料,或采用先涂无机涂料而后涂有机 涂料的复合涂层: 2冬季施工宜选用反应型涂料: 3埋置深度较深的重要工程、有振动或有较大变形的工程宜选用高弹性防水涂料; 4热熔型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热熔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宜与沥青类卷材复合使用。 5有腐蚀性的地下环境宜选用耐腐蚀性较好的有机防水涂料,并做刚性保护层; 6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宜选用型产品。 5.4.4防水涂料采用喷涂法施工时宜用在明挖法外防外涂部位防水,不宜用于暗挖法结构防水。 5.4.5采用有机防水涂料和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时,应在阴阳角增加一层胎体增强材料,并增涂2遍 3遍防水涂料。胎体增强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0.9的规定。 5.4.6涂料防水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5.4.7涂料防水层所选用的涂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腐蚀性及耐菌性: 2应难燃、低污染;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建筑类涂料与粘结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 准》DB11/3005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JC1066的规定;

    1浸水168h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是在浸水取出后只经擦干即进行试验所得的值。 2耐水性指标是指材料浸水168h后取出擦干即进行试验,其粘结强度及抗渗性的保持率。

    5.4.9基面应干净、无浮浆、无油污、无明水。对于气孔、凹凸不平、蜂窝、缝隙、起砂等部位,应值 补平整。 5.4.10涂料施工前,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阴角直径不宜小于50mm,阳角直径不宜小于 10mm。 5.4.11阴阳角、预埋件、穿墙管等部位应进行密封或加强处理。 5.4.12涂料的现场配制及施工,应严格按涂料的技术要求和产品说明书进行。 5.4.13防水涂料应分层刷涂或喷涂,前一道涂层干燥成膜后再施工下一道涂层,涂层应均匀,不得漏 刷漏涂。 5.4.14铺贴胎体材料时,同层相邻的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mm,上下层接缝应错开不小于1/3幅宽, 且应使胎体材料充分浸透防水涂料,不得有白茬及褶皱。 5.4.15有机防水涂料施工完后应及时施作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板、顶板分别采用细石混凝土保护,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 2侧墙背水面防水层应采用20mm厚的1:2.5水泥砂浆层保护; 3侧墙迎水面防水层宜选用软保护层或20mm厚的1:2.5水泥砂浆层保护。 5.4.16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表面的蜂窝、孔洞、缝隙等缺陷应进行修补,凸出基面的钢筋头、杂物等应凿除。浮浆、 浮灰、油垢和污渍等应清理干净: 2光滑的混凝土表面应打毛处理,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3混凝土基层应充分湿润,基层表面不得有明水。

    5.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5.5.1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适用于处在地下水位以下,经常受水压、侵蚀性介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防水 工程。 5.5.2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宜铺设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 5.5.3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宜在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基本稳定后铺设。 ⅡI设计 5.5.4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应由缓冲层与塑料防水板组成。 5.5.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可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防水要求,采用全包或半包防水做法 5.5.6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应采用无钉铺设,防水板应牢固地固定在基面上,固定点的间距应根据基面平 整情况确定,顶板或顶拱部位宜为0.3m~0.5m、侧墙或立面宜为0.5m~0.8m、底部或平面宜为 1.0m~1.5m,固定点应按梅花形布置,阴阳角两侧应适当加密。局部凹凸较大时,应在凹处加密固定 占

    5.5.1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适用于处在地下水位以下三层标准规范范本,经常受水压、侵蚀性介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防水 工程。 5.5.2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宜铺设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 5.5.3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宜在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基本稳定后铺设。 I设计

    5.5.7塑料防水板可选用ECB、EVA或其他性能相近的材料,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0.6的规 定,采用EVA防水板时应进行EVA含量检测, 5.5.8塑料防水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幅宽宜为2m~4m,厚度不应小于1.5mm; 2具有耐刺穿性好、耐久性、耐水性、耐腐蚀性、耐菌性好。 5.5.9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缓冲层宜采用无纺布或聚乙烯泡沫塑料,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A.0.7的规定。

    5.5.11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基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应坚实、基本平整、无明水、无尖锐突出物;基面平整度D/L不应大于1/10; 2凸出基面的钢筋、铁管等应从根部割除,并用1:2.5的水泥砂浆圆顺地覆盖处理,覆盖层厚度 不得小于20mm; 3阴角应采用1:2.5的水泥砂浆做成直径不小于50mm的圆弧或钝角。 5.5.12铺设塑料防水板前应先铺缓冲层,缓冲层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冲层应用暗钉圈固定在基面上,钉子表面不得超过暗钉圈平面(图5.5.12)。钉距应符合本 规程第5.5.6条的规定

    图5.5.12暗钉圈固定缓冲层示意图

    1一防水板;2一热塑性圆垫圈;3一金属垫圈; 4一水泥钉或膨胀螺栓;5一无纺布缓冲层;6一基层 2缓冲层应与基层密贴给水标准规范范本,不得拉得过紧: 3缓冲层应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 5.5.13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塑料防水板时,宜由拱顶向两侧展铺,边铺边用压焊机将塑料防水板与暗钉圈焊接牢靠 不得有漏焊、假焊和焊穿现象; 2两幅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搭接缝应为热熔双焊缝,每条焊缝的有效宽度 不应小于10mm;防水层搭接缝应与二次衬砌施工缝错开1.0m~2.0m

    1一防小仅;之一微塑生圆室圈;3一金属室圈 4一水泥钉或膨胀螺栓;5一无纺布缓冲层;6一基层 2缓冲层应与基层密贴,不得拉得过紧; 3缓冲层应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 5.5.13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塑料防水板时,宜由拱顶向两侧展铺,边铺边用压焊机将塑料防水板与暗钉圈焊接牢靠 不得有漏焊、假焊和焊穿现象; 2两幅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搭接缝应为热熔双焊缝,每条焊缝的有效宽度 不应小于10mm;防水层搭接缝应与二次衬砌施工缝错开1.0m~2.0m

    3环向铺设时,先拱后墙,下部防水板压住上部防水板: 4底板或底拱和顶纵梁部位的防水板宜采用纵向铺设。 5.5.14接缝焊接时,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层数不应超过三层。 5.5.15塑料防水板的预留搭接接头应超过钢筋端部不小于400mm,并采取保护措施。再次焊接时应将 接头处的塑料防水板擦拭干净,保证焊接质量。 5.5.16塑料防水板应与基面伏贴,不应绷得太紧,宜根据基面的平整度留有适量的余地。 5.5.17塑料防水板的铺设应超前混凝土施工,距离宜为5m~20m。 5.5.18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绑扎、焊接钢筋时应有防刺穿、灼伤防水板的措施; 2混凝土出料口和振捣棒不应直接触碰防水板。 5.5.19塑料防水板表面应设置注浆系统,注浆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系统应尽量靠近施工缝、变形缝和穿墙管等特殊部位设置: 2一级防水设防的地下结构,注浆系统设置间距宜为3m~4m,顶拱部位宜加密;二级防水设防 的地下结构,注浆系统设置间距宜为4m~5m,顶拱部位应加密; 3注浆底座应与防水板同材质,与防水板焊接牢固,焊接点应对称位于底座四周,不宜超过四处 每处焊接面积不宜大于20mm×20mm; 4注浆导管与注浆底座应连接牢固、紧密;注浆导管埋入结构内的部分应牢固地固定在结构钢筋 上; 5注浆导管端部应临时封堵保护。 5.5.20塑料防水板表面可设置分区系统,分区系统宜设置在结构的变形缝等特殊部位。 5.5.21塑料防水板表面的破损部位应采用相同材质的补丁满焊修补,焊接应牢固、密实。补丁边缘与 破损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70mm。 5.5.22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应对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5.23底板塑料防水板防水层上表面应采用土工布或PE泡沫塑料片材及厚度不小于50mm的细石混 凝土保护,或采用厚度不小于5mm的纤维板进行保护。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轨道交通  
专题: 学校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垫片标准 | 安全阀标准 |铆钉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