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9512-2019 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技术规范.pdf

  • Q/CR 9512-2019  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7.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铁路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1高地应力和极高地应力条件下,围石为得层伏 枚状,且呈较破碎~极破碎的软质岩或压性断层破碎带、蚀变带或 呈压碎状的硬质岩,应按挤压性围岩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1.5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勘察应在地质调绘的基础

    感、物探、挖(槽)探、钻探、碉探、测试、监测、室内试验等方法进行 综合分析。

    丰、地质构造和地应力条件市政定额、预算,以及控制线路方案的挤压性 范围和基本特征。

    4.2.5 隧道穿越挤压性围岩地段时宜采用埋深较浅、长度较短的 隧道。

    逊道的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地质及地区性挤压性围岩研究等资料。 2 遥感影像、数据及解译资料。 3 地应力、地震、气象等资料。

    4.3.2挤压性围岩隧道的遥感影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形地貌特征及分区,水系形态及发育特征。 2地层、岩组、岩性的界线和估测岩层产状。 3断层、褶皱的位置和性质,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范围,隐 伏断层、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4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和形态分类,地下水露头及湿地范 围,地下水富水地段,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等与地下水的关系。 5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的分布和 范围。 6现场核对后编制遥感解译图件

    4.3.3挤压性围岩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应采用远观近察

    点、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布置 工程勘探及测试工作,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地貌类型、成因、发育特征,以及其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 关系,划分地貌单元 2地层时代、成因、层序、名称和分布范围,岩层层厚、岩石结 构及坚硬程度等岩性特征,以及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等。 3岩层层理、片理、节理、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节 理、裂隙发育程度,岩体完整程度,断层和褶皱的性质、产状、宽度、 破碎程度及含水情况,新构造活动的痕迹及特点,以及与隧道的 关系。 4地表水的集聚、水深和排泄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富水或储 水构造及裂隙、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埋藏深度及变化规律、水质、侵 表水体时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布规律,特殊岩土的类型、性质和分布范围等。

    施工工程分级。大地质调绘范围。单元应划分到组,必要时可细划至段。有影响的地质界线,应有地质点作依据;代表性挤压性围岩岩带、岩组.应实测地质部面图。4.3.7挤压性围岩岩带、岩组及控制线路方案或影响工程设置的地质构造,宜采用追索和穿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程地质调查。4.3.8工程地质调查的记录应采用文字记录与示意图或地质照片相结合的方法,记录资料应准确可靠、条理清晰、文图相符。4.4勘探与测试展横断面探。质调绘和物探成果而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洞门附近覆土较厚时,应布置勘探孔。状态等地质条件。3断层和物探异常段应有勘探点控制。.10.

    4勘探点间距一般宜控制在500m~1000m,地质条件特别 复杂地段勘探点的布置应专门研究确定,钻孔位置宜布置在隧道 轮廓线外3m~5m,钻探深度应至轨面以下10m~15m,钻探完 毕应回填封孔。 5钻探中应做好水位观测和记录,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选 取代表性钻孔做水文地质试验,计算涌水量,必要时应进行地下水 动态观测。 6取代表性岩石样品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7深钻孔应综合利用,选取代表性深孔开展物探测井、水文 地质试验、初始地应力等综合测试工作。 4.4.4对被覆盖的主要挤压性围岩岩带、岩组、地质构造,宜采用 挖(槽)探,详细记录岩层分层位置、分层岩性等地质现象,现场同 步绘制1/100的素描图。 4.4.5挤压性围岩岩带、岩组分布复杂,隧道通过段落长,预测隧 道开挖围岩发生大变形的可能性大、变形等级高,且对工程有较大 影响的挤压性围岩地段,宜采用探进行勘察,开展地质编录、岩 体原位试验、地应力测试、围岩松动圈探测、变形监测及支护参数 工程试验等工作。碱探应进行专项设计。 4.4.6挤压性围岩隧道,应进行地应力测试,分析评价隧道区地 应力特征。 1初始地应力测试前应在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 地质调查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展布特征及新构造活动 形迹,分析构造形成期的主应力方向、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今构造应 力场。 应力恢有汁竿进行地应力测试

    4勘探点间距一般宜控制在500m~1000m,地质条件特别 复杂地段勘探点的布置应专门研究确定,钻孔位置宜布置在隧道 轮廓线外3m~5m,钻探深度应至轨面以下10m~15m,钻探完 毕应回填封孔。 5钻探中应做好水位观测和记录,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选 取代表性钻孔做水文地质试验,计算涌水量,必要时应进行地下水 动态观测。 6取代表性岩石样品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7深钻孔应综合利用,选取代表性深孔开展物探测井、水文 地质试验、初始地应力等综合测试工作。

    道开挖围岩发生大变形的可能性大、变形等级高,且对工程有较大 影响的挤压性围岩地段,宜采用碱探进行察,开展地质编录、岩 体原位试验、地应力测试、围岩松动圈探测、变形监测及支护参数 工程试验等工作。探应进行专项设计。

    4.4.6挤压性围岩隧道,应进行地应力测试,分析评价隧道区地 应力特征,

    1初始地应力测试前应在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 地质调查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展布特征及新构造活动 形迹,分析构造形成期的主应力方向、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今构造应 力场。 应力恢复法等进行地应力测试。

    4.4.7挤压性围岩地段应采取代表性岩石样品进行

    名,测试岩石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泥 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必要时测试矿物成分、变形模量

    速测试。4.5围岩评价隧道设计施工建议等内容。4.5.2同时满足表4.5.2的条件时,可判定为挤压性围岩。表4.5.2挤压性围岩判定条件判定项目地质条件初始地应力状态高地应力、极高地应力岩石坚硬程度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0MPa的软质岩岩层厚度岩层厚度≤10cm岩体完整程度较破碎~极破碎注:挤压性围岩代表岩性有板岩、炭质板岩、片岩、云母片岩、炭质片岩、千枚岩、炭质千枚岩、页岩、蚀变岩带、压性断层破碎带等。4.5.3挤压性围岩变形潜势分级可按表4.5.3和附录A的规定进行。表4.5.3挤压性围岩变形潜势分级岩层厚度较薄层中薄层断层破碎带岩体完整程度极薄层及蚀变带较破碎轻微轻微中等中等破碎轻微中等强烈强烈极破碎中等强烈强烈强烈注:根据岩层产状、地下水、岩石坚硬程度等因素进行修正。: 12 .

    表4.5.4挤压性围岩变形等级划分标准

    设计规范》TB10003的规定。 载、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均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 10003的规定。

    5.2.1挤压性围岩隧道结构上的围岩压力可参考类似工程实测 结果取值。

    2计算围石压力,施工中应结合实测数据进行调整。 垂直均布压力可按式(5.2.21)计算确定

    q =0. 191 : B0. 15

    垂直均布压力(MPa); 9 B——隧道开挖跨度(m); 隧道埋深(m); 等级进行修正; e—自然常数。

    2水平均布压力可按式(5.2.2一2)及表5.2.2计算确定

    表5.2.2侧压力系数取值

    汉值与洞室高跨比有关。对高跨较大的马蹄形或椭圆形单线隧道,入取表中 小值;对于高跨比近似等于1的双线隧道和圆形(或近似圆形)隧道,入取表 交大值。水平地应力比较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6.1.3挤压性围岩隧道荷载应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共同承坦

    道结构设计应考虑围岩流变特性,满足强度、刚度和而 求。

    1.4挤压性围岩隧道宜采用大刚度初期支护结构,并宜力 衬砌。

    6.1.5挤压性围岩隧道仰拱结构宜加强,变形潜势分级强烈地段

    1.5挤压性围岩隧道仰拱结构宜加强,变形潜势分级强 加大仰拱曲率。

    6.1.6挤压性围岩隧道结构应由变形等级高的地段向

    方围岩加固措施等组合使用,可按附录B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喷混凝土宜采用早强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变形等级三级地段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喷混凝土可添加钢纤维或合成纤维。 2钢筋网宜采用直径6mm~8mm的钢筋焊接而成,网格间 距宜为15cm~25cm。 3钢架应全环设置,在开挖后或初喷混凝土后及时架设,钢 梁背后的间隙应注浆充填密实。 4系统锚杆宜沿隧道周边按梅花形均匀布置,其方向应接近 径向或垂直岩层。 6.2.2系统锚杆可单独或组合采用中短锚杆、长锚杆(索)等方 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短锚杆采用快凝全长黏结型锚杆。 2 中锚杆采用自进式注浆锚杆、预应力锚杆等 3 长锚杆(索)采用自进式注浆锚杆或预应力锚杆(索)。 6.2.3 变形等级一、二级的隧道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架支护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2 锚固体系采用中短锚杆组合,注浆加固围岩。 3 加强钢架锁脚及纵向连接,初期支护应尽早封闭。 变形等级三级的隧道支护宜采用长短锚杆组合、注浆加固 6.2.4 用长锚索、双(多层支护等措施,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用并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调整。

    方围岩加固措施等组合使用,可按附录B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喷混凝土宜采用早强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变形等级三级地段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喷混凝土可添加钢纤维或合成纤维。 2钢筋网宜采用直径6mm~8mm的钢筋焊接而成,网格间 距宜为15cm~25cm。 3钢架应全环设置,在开挖后或初喷混凝土后及时架设,钢 架背后的间隙应浆充填密实。 4系统锚杆宜沿隧道周边按梅花形均匀布置,其方向应接近 径向或垂直岩层。

    6.2.2系统锚杆可单独或组合采用中短锚杆、长锚

    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并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调整。

    ±5 预留变形量建议值(mm)

    变形基本稳定应符合:变形速率明显下降并趋于缓和;当无经验 时,可按变形速率(7d平均值)中小跨小于1mm/d、大跨及以上 小于2mm/d执行,并对二次衬砌进行加强

    7变形控制7.1一般规定7.1.1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宜采用适度应力释放、主动加固围岩、适时锚固约束、单(多)层支护等措施。7.1.2挤压性围岩隧道应强化施工过程控制,确保工序衔接紧凑、措施及时有效。7.1.3挤压性围岩隧道应加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状况,适时施作或调整变形控制措施。7.2围岩加固7.2. 1变形等级为一、二级时,可采取下列加固措施:1超前预加固以拱部超前小导管为主,掌子面预留核心土。2开挖后加固以拱墙中短锚杆为主,并辅以径向注浆加固。7.2. 2变形等级为三级时,可采取下列加固措施:超前预加固以拱部超前小导管为主,必要时管棚加固;掌子面加固采取喷射混凝土封闭、预留核心土等措施,必要时采取超前注浆、超前锚杆等措施确保掌子面的稳定。2开挖后加固以拱墙长、中、短锚杆(索)锚固体系为主,并辅以径向注浆加固,必要时可在仰拱设置锚杆进行加固。7.2.3锚杆应及时施作,锚索锚固宜在变形趋缓时进行。7.2.4初期支护完成后,拱墙背后应及时进行回填注浆。7.3应力释放7.3.1#:19

    力释放,三级变形段必要时可选用超前导洞等方

    7.3.2超前释放应有足够的释放截面比及释放时

    7.4.1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过程中,可采用下

    高支护结构整体性和刚度: 1钢架宜加强纵向连接,并加强锁脚。 接,三级变形段宜在拱墙设置短型钢纵向连接。 3三级变形段可设置仰拱型钢拱形桁架等措施。 4钢架节段中部可通过锚杆锁固连接。 7.4.2高速变形阶段难以及时施作加固措施时,可采用增设临时 支撑、掌子面超前加固、设置锁脚钢管桩或纵向钢托梁等措施,以 制围出变形

    支撑、掌子面超前加固、设置锁脚钢管桩或纵向钢托梁等措施,以 控制围岩变形

    1.4.3变形潜势分级强列地段

    8.1.1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应根据变形等级、地质条件、断面尺

    8.1.2挤压性围岩隧道应采用动态施工管理。施

    揭示的地质条件、支护结构状态及监控量测成果,及时调整变形等 级及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其施工流程如图8.1.2所示

    8.2.1挤压性围岩隧道宜采用控制爆破、弱爆破开挖,条件适宜 地段可采用非爆破开挖。

    1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应重视措施的时效性,围岩加固及支 护措施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应尽早封闭成环。 2围岩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开挖进尺。 3隧道开挖施工中应依据变形特点合理预留变形量,并根据 监控量测信息及时修正。 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5加强洞内施工排水管理,避免积水浸泡软化围岩。

    1.2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流

    8.3.1挤压性围岩隧道的支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仰拱紧跟,使支护尽早形成封闭结构。 2喷射混凝土宜采用逐层加喷作业。 3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 凝土覆盖后铺设,覆盖厚度不应小于3cm。 4多层支护应分层施作,应根据预留变形量、监控量测数据 分析确定每层允许变形量;后续支护应在前一层支护累积变形达 到该阶段允许变形量前及时施作。 5多层支护的后续支护宜在前一层支护封闭成环后及时施作。 6变形速率过快时应及时采取围岩加固措施,避免支护侵限。 7临时仰拱(横撑)视围岩情况及量测数据确定设置区段 可采用型钢、钢管等措施

    8.3.2隧道施工中,应结合掌子面岩体完整程度.按表8.3.2及

    3.3.2隧道施工中,应结合掌子面岩体完整程度.按表8.3.2及 附录C对变形潜势、支护体系与围岩适应性进行确认。

    3.2按早期变形速率评价支护体

    8.3.3衬砌施工应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 本稳定后进行。当围岩变形较大,流变特性明显时,应加强初期支 护或采用其他辅助工程措施。 8.3.4衬砌完成的地段,应继续观察和监测衬砌的稳定状态。 8.3.5在衬砌灌注结束后应进行衬砌混凝土养护,养护时间应根 据水泥性能确定,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变形特 点、断面尺寸、施工操作等因素。

    护或采用其他辅助工程措施。 8.3.4衬砌完成的地段,应继续观察和监测衬砌的稳定状态。 清温士美美护时问相

    水泥性能确定,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变 断面尺寸施工操作等因素。

    8.3.6 二次衬砌拆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以上。 2 100%。 部开始降温前不得拆模。 4拆除模板时不得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8.3.6二次衬砌拆模应符合下列要求:

    8.4施工组织管理及设备配套

    形等级进行机械设备配套,配置要求也不应低于现行《铁路隧道工 程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Q/CR9226。 8.4.2支护及注浆、长锚杆(索)等工序应采用湿喷机械手、钢拱架 送装机班打

    性施工机械配直技木规程》Q/CR9226。 8.4.2支护及注浆、长锚杆(索)等工序应采用湿喷机械手、钢拱架 拼装机、锚杆钻机、注浆泵等专用设备并由专业化队任组细放工

    8.4.2支护及注浆、长锚杆(索)等工序应平田湿喷机

    拼装机、锚杆钻机、注浆泵等专用设备并主业化压加加工

    9.1.1监控量测工作应纳入工序管理,布点和监测应紧接开挖 支护作业,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量测项目和内容。量测 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反馈。监控量测作业流程如图9.1.1所示

    图 9.1. 1 监控量测流程图

    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及周围环境等进行。

    9.1.3 监控量测及分析应达到下列目的: 1 判识围岩稳定性,核实变形等级。 性评价及监测管理。 3确定锚固、支护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 工方法提供依据。 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形等级、支护方式及施工方法相适应。

    监控量测项目可按表9.2.1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 大类。选测项目可根据围岩性质、变形等级、设计与施工特殊要求 等条件确定。

    表9.2.1 监控量测项目

    注:●为必测项目;○为选测项目,

    9.2.2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开挖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并 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开挖工作面爆破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状况的观察 和记录,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 2填写工作面观察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与勘察资 料对比,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3观察喷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变形情况,记录其发展情况 可按附录D记录。 9.2.3变形量测点应在距掌子面不超过2m处及时埋设,初读数 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 9.2.4净空变形监测断面的间距应根据隧道断面尺寸、变形等 级、围岩级别、埋深及工程重要性确定,并按表9.2.4设置。测试 项目应尽量布置在同一断面。

    表 9.2.4 变形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断面布置。表9.2.5受力监控量测断面间距断面间距变形等级根据需要在试验段设置,不少于2个断面300m~500m,不少于2个断面二50m~150m,不少于2个断面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中的要求。开挖中下台阶、仰拱或拆除临时支护等施工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增加监测频率。表9.2.6#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测频率≥504次/d30~503~4次/d10 ~302~3次/d5 ~ 102次/d1~51次/d<11次/(2~3)d断面,其频率应结合量测值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9.3变形控制基准和管理等级:28

    国系 制定。 调整。

    3.2净空位移控制基准值(mm)

    可在施工中根据实测资料的积累作运

    9.3.3根据量测结果,支护结构稳定性评判标准应符合下列

    1实测最大值或回归预测最大值不得超过控制值。 2基于流变性的研究成果,将变形时态曲线安全状态分为以 下三类来评判隧道稳定性,如图9.3.3所示

    图93.3 变形时态曲线稳定性

    注:U.为净空位移控制基准值。

    变施工方法或设计参数。

    表9.3.5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管理对策表

    .4资料整理和信息反馈

    9.4.1 输出,并应建立施工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库。 9.4.2 分析。 9.4.3

    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选坚上实测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 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 2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 3按工序、分层支护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确 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支护施作时机。 9.4.6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时,或时态曲线出现异常时,

    9.4.6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时,或时态曲线出

    附录A铁路隧道挤压性围岩地质特征变形等特殊地质现象.按表A.0.1进行评估。表A.0.1挤压性围岩初始地应力状态评估标准初始地应力评估基准主要现象状态(R/αmax )岩芯无或少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一般地应力定的位移,成洞性一般较好>7岩芯时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位移显高地应力著,持续时间较长,成洞性差4 ~7极高地应力岩芯常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甚至发生大位移,持续时间长,不易成洞<4注:R。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αmax为最大的初始地应力值(MPa)。A.0.2软质岩坚硬程度的划分应按表A.0.2确定。表A.0.2软质岩坚硬程度的划分坚硬程度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定性鉴定代表性岩性锤击声不清脆,无较软岩30≥R.>15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回弹,较易击碎;浸水石英片岩、石英千枚岩、钙后,指甲可刻出印痕软质千枚岩质软岩锤击声哑,无回15≥R。>5泥质板岩、绢云母片岩、岩弹,易击碎;浸水后,绿泥石片岩、绢云千枚岩、手可斑开绢云母化蚀变岩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5炭质板岩、蛇纹石片岩、绢有较深凹痕,手可捏云千枚岩、绿泥千枚岩、炭质碎;浸水后,可捏成团千枚岩、绿泥石化蚀变岩定执行。:32.

    螺丝标准A. 0.3表A.0.3岩层厚度的划分薄层岩层厚度划分较薄层中薄层极薄层层厚(cm)10≥h>33≥h>1h≤1确定;岩体结构类型分类应符合表A.0.4—4的规定;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的划分可按照表A.0.4—5确定。表 A.0.4—1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定性划分岩体定量指标岩体节理发育程度主要结岩体体积完整主要结构面岩体结构岩体完整构面结节理数定性平均程度类型类型性指数组数合程度(条/m)描述间距(m)薄层状或层较发育2~31.0~0.4结合差节理、裂隙、状碎裂结构0.55≥K,10≤J较破碎劈理、层面镶嵌结构>0.35<20结合好小断层发育≥30.4 ~0. 2结合一般薄层状结构层状碎裂发育0.4~0.2结合差结构0.35≥K20≤J各种类型破碎≥3>0. 15<35结构面结合一般碎裂结构很发育≤0.2或结合差K,≤0. 15J,≥35散体结构极破碎无序结合很差注:1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间距的平均值。(km/s)。.33:

    表A.0.43 岩体结构面结合程度划分

    表A.0.44岩体结构类型分类地质背景结构体特征岩体工程结构面特征可能发生的岩体结构类型特征工程问题构造影响层理、片较重~严理、节理发接近均一重,多韵律育,原生软的各向异不稳定结的薄层或薄弱夹层、层性,其变形构体可产生层夹中厚碎石状、间错动和小和强度特征滑塌,特别层,岩层厚薄层状、板断层时有出受层面及岩是岩层的弯薄层状结构度一般小于状、薄板状、现,结构面层组合控曲破坏及软等于10cm,片状间距一般为制,可视为弱岩层的塑在构造作用0.2m~0.4m,弹塑性体,稳性变形下发生强烈结构面多为定性差褶曲和层间泥膜、碎屑错动和泥质充填以规模不构造影响大的结构面完整性破不稳定结严重,一般为主,但组坏大,整体构体可产生镶嵌发育于脆硬数多,密度形状不规强度低,受滑塌,易引结构岩层中,结大,延续性则,棱角显著构造结构面起岩体失稳构面组数较差,闭合无控制,稳定或变形多,密度较大填充或充填性差少量碎屑构造影响以层面、以碎石完整性破层状较重~严软弱夹层和碎裂(角砾)状、坏较大,整易引起岩碎裂重,受构造层间错动面结构板状、短柱体强度低,体大变形结构裂隙切割的等为主,构状为主稳定性差层状岩体造裂隙发育完整性破坏大,整体构造影响延续差的碎屑和大强度很低,易引起岩碎裂严重,岩性结构面,密小不等的岩受构造结构体失稳,地结构度大,相互块,形状多面控制,多复杂,构造下水加剧岩交切种,不规则呈弹塑性介体失稳破碎较强烈质,稳定性很差完整性遭易引起规到很大破构造影响裂隙和节岩屑、角模较大的岩坏,稳定性散体结构理很发育,砾、碎片、碎体失稳,地很严重,构极差,岩体造破碎带无规则块、岩粉下水加剧岩属性接近松体失稳散体介质.35.

    A.0.5地下水的出水状态分级宜按表A.0.5确定

    A.0.5地下水的出水状态分级宜按表A.0.5确定

    表 A. 0. 5 地下水的出水状态

    附录B挤压性围岩隧道基本措施表

    电网标准规范范本压性围岩隧道可按表B.0.1选择支护和衬砌措施

    表B.0.1挤压性围岩隧道基本措施表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专题: 有色金属标准 |水产标准 |密封圈标准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管理、论文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