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070-2021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pdf

  • DB32/T 4070-2021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园林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b)仪器的保管方法与要求。 C)仪器操作规程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5.2.4 技术管理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制定控制点及其成果交接、控制点的保护、放样测量成果提交、竣工测量成果移交、控制点复 测等程序。 b) 测量方案的编制、审核和报批,测量方案的交底等程序。 C) 测量成果自检和复核。 d) 施工测量日志的内容、填写和管理要求。 e)测量资料管理办法及要求,明确测量资料的分类、保管、归档等的责任人

    a)测量过程中测量仪器设备和人员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以及责任划分, b)测量仪器、人员安全应急预案 5.2.6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涂料标准规范范本,确保施工测量及相关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及制度 化。

    a)对施工图纸中与施工测量相关的平面位置、高程和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等内容进行全面复核,对 施工图中出现的差错、疑问,及时按照相关程序向设计方提出。 b 工程前期在工程区域建有测量控制网(点)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测量控制网(点)的交接和 相关资料的检查以及控制网(点)的复核,如有差错、疑问,及时按照相关程序向提交方提出。 同时,应对控制点设置保护措施,防止控制点被破坏。 5.3.2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图纸对工程区域现场进行详细踏勘,了解现场 的地上地下障碍物、管网、地形地貌、土质、红线范围、周边情况及现场电源、交通等情况。 5.3.3应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踏勘情况,结合工程施工方法、工艺和节段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并按照 相关程序报批

    a)对施工图纸中与施工测量相关的平面位置、高程和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等内容进行全面复 施工图中出现的差错、疑问,及时按照相关程序向设计方提出。 b 工程前期在工程区域建有测量控制网(点)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测量控制网(点)的交 相关资料的检查以及控制网(点)的复核,如有差错、疑问,及时按照相关程序向提交方 司时,应对控制点设置保护措施,防止控制点被破坏

    3.2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图纸对工程区域现场进行详细踏勘,了解 地上地下障碍物、管网、地形地貌、土质、红线范围、周边情况及现场电源、交通等情况。 3.3应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踏勘情况,结合工程施工方法、工艺和节段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并 关程序报批。

    4.1放样前,应根据设计 我果计算放样数据,绘制 图,所有数据均应经两人 核对原始数据输入的正确性

    草图,所有数据均应经两人独立校核。使用程序计算放样数据时,应核对原始数据输入的正确性。 5.4.2应将施工区域内的各级控制点成果及计算放样数据编制成册,方便使用和调阅。 5.4.3现场放样的测量数据,应记录在放样手簿中,各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体应整齐清楚,不应任 意涂改。填写内容应包括:

    a)工程部位,放样日期,气象条件,观测员、记录员及检查员姓名。 b)所使用的控制点名称、坐标和高程成果,设计图纸编号,放样数据来源。 c)放样数据及草图。

    d)放样过程中的实测资料、与设计数据的偏差 e)放样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放样方法。

    5.5点位放样方法选择

    .5.1平面座标放样方法可采用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单基站RTK测量法、网络RTK测量法、支距法、 直角坐标法、交会法、自由设站法等。 5.5.2在进行平面坐标放样前,应进行放样点位的精度估算,并根据放样点位精度要求、现场作业条 件、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合理选择放样方法。点位精度估算方法可参照附录A。 5.5.3平面坐标放样宜利用等级平面控制点。若利用施工加密控制点(如轴线点、临时控制点)进行 放样,应考虑加密点的测量精度。 5.5.4高程放样方法可采用水准测量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悬挂钢尺传高法等。在进行低精度 要求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放样时,亦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法或网络RTK测量法。 5.5.5高程放样中误差要求不大于10mm的部位,宜采用水准测量法。 5.5.6高程放样采用水准测量难以施测的,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且应加入地球曲率改正和 大气折光改正,并校核相邻点的高程。 5.5.7园林工程建(构)筑物的高程传递,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或悬挂钢尺传高法。悬挂钢 尺佳高法可参照附录B

    3.1.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导线测量、建筑方格网测量和建筑 基线测量等方法。

    1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用形欧测重、导线测量 线测量等方法。 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建筑方格网 二、二级,建筑基线为三级。

    6.1.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网的等级,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内容和设计要求的施

    6.1.4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工程区域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

    a)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采用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工程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工程规模较小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d)可沿用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原先建立的坐标系统

    6.1.5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其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均不应大于50mm,最弱相邻点相对点

    表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网的等级选择

    表2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6.1.6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高程系统应采用建设单位或设计指定的高程系统;建设单位或设计未指定时, 宜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内已建有高程控制网时,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与邻近衔接关联 工程的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高程系统应给出与其他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 6.1.7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 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卫星定位拟合高程测量。各等级高程控 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6.1.8园林绿化工程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内容和设计要求的施工精度合理确 定。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高程控制网等级选择宜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高程控制网的等级选择

    6.1.11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0mm

    .12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

    a)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 b)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需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邻近有衔接关联工程需与国家或地方高 等级控制点进行联测时,需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需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C d 加密控制网可同等级扩展或越级布设,其布设级数需根据地形条件及放样需要决定,但不宜大 于2级:增设或补设控制点应采用同精度内插的方法测量。

    测。 6.1.14控制网技术设计应以精度适宜、便于实施、质量可靠为标准。技术设计工作应在了解工程总 布置、工程区域地形特征及施工精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应同时考虑。技术 服务平 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a 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现有地形图资料; b) 工程总体布置图及有关设计技术文件: C) 勘测设计阶段已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控制网图、点之记、成果表及技术总结: d)有关测量规范、标准及招投标文件资料

    6.1.15平面控制网布设前,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b)进行实地踏勘,考虑所选用控制测量方法的技术特点及现场地形条件,确定控制点的概略位置 并连接成网。 C 选定控制网的等级和类型,确定各观测量的先验权。 采用可靠的控制网优化设计程序,估算各点的点位中误差及误差圆参数,结果应满足本标准 规定的精度要求。 e 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调整图形结构、改变网的类型,或提高观测元素的测量精度,并重复 第、d项工作,直至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 5.1.16 确定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前应进行下列工作: a 根据工程主要施工对象的特征点,对控制点的分布及位置进行初步设计。 b 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进行高程控制网观测时,需先实地踏勘,初步确定水 准施测路线,估算路线长度,确定控制网的略图。 3.1.17 应根据实地选点和精度估算结果,编写控制网测量方案。测量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概况和对已有控制测量资料的评价和利用情况说明; b 控制网设计图、建立方法、施测等级及精度; C 采用的坐标系统和主要技术依据; 测量标志规格及理设要求; e 采用的仪器、设备、观测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 施测计划和进度表; 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上交资料清单

    6.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可采用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方法施测。动态测量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方 式或网络RTK测量方式;在已建立CORS网的区域,宜采用网络RTK测量方式。 6.2.2静态测量可施测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平面控制网;动态测量可施测一、二、三级平面控制 网。 6.2.3静态卫星定位测量 量控制双 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6.2.4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基线长度中误差,可按式(1)计算:

    基线长度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一—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一一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 平均边长,单位为千米(km)

    6.2.5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

    a)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式(2)计算:

    = Va + (b.D))

    1[ww 1= V3N

    m一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N一一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一一异步环的边数; W一一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b)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式(3)的规定。

    m一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N一一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一一异步环的边数; W一一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b)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

    表6动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7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应符合

    根据测区的地形、 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及测区 行综合设计,并编制测量技术方案。

    b)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首级网布设时,宜与测区邻近的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联测或 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当施工测量坐标系为工程独立坐标系时,应与2个以上的工程独 立坐标系下的高等级控制点联测 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中独立基线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且应由独立 观测边构成闭合环,边数不宜多于6条;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d 动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宜选择均匀分布于测区周围的3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 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作为已知点;当施工测量坐标系为工程独立坐标系时,应选择均匀分布于 测区的3个以上的已知工程独立坐标系控制点作为已知点。 e 动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时,最少要测量3个控制点,且保证此3个点互相通视:当控制 点多于3个时,应保证至少有2对相互通视的点位。 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或需要采用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控制网点应与周围控制 点有1~2方向通视

    6. 2. 8 选点与埋石

    a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收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和规划设计阶段已有的控制点资 料。 b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地质、交通、通信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点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周围视野开阔,高度角15°以上范围无明显障碍物,且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高压输电线等强干扰源,其距离大于200m。 2) 点位地质条件稳定,附近无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 站址选择应便于接收设备安置和操作,且需避开局部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 大环境差异较大的区域。 4 相邻点间最大距离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5) 点位布设应便于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或扩展,且需顾及作为RTK基准站使用时的图形 分布与位置。 6 当利用测区已有控制点时,应对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查,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7 选点完成后,应绘制卫星定位平面控制网选点图和点之记草图。 对于动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点位选择,除应满足前述各款要求之外,还应符合本标准第 6.2.7条的相关规定。! d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控制点标石应设在基础稳定、不易受施工和其他人为活动扰动、且利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标石规格和埋设要求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3) 标石埋设完成与卫星定位测量外业观测的时间间隔不应小于3个月。 4 新理设标石应设置警示标志。

    6.2.9仪器选择及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宜采用双频或多频接收机,用于静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接收机标称精度应符合表5中的规 定,用于动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接收机标称精度应符合表5中四等控制网对应的规定。 使用的接收机应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合格,并且在有效期内。作业前,应对天线或基座的 圆水准器、光学对中器、天线量高尺等辅助工具进行校验,

    c)当两种及以上类型GNSS接收机参与同一期平面控制测量作业时,应提供天线半径、相位中 心偏移及变化、天线参考点位置等几何参数,并在已知基线上进行对比测试,超过相应等级限 差时不应使用。

    6.2.10静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观测基本要求:

    a)静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静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b)制定外业观测计划前,应进行卫星可见性预报,外业观测应避开PDOP值大于6的时段。 应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作业,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接收作业指令时,距离天线不应 小于10m,且不应在观测作业半径50m范围内进行长时间通讯。 d 应在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无误后开机。 e 应在开机经检验卫星、存储、电源等各指示灯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卫星截止高度角、采样间 隔等参数设置;对无相应界面显示的接收机,应在外业观测前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上述参 数按观测要求进行设置。 f 接收机启动前与作业过程中,应随时逐项填写测量手薄中的记录项目,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 机、天线型号及编号,天线高及量取方式、开关机时间、采样间隔等相关信息。 每个观测时段开始及结束前应各量取一次天线高;当观测时段长度超过2h时,应在时段中间 时刻增加量取一次;三次量高互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该时段天线高量取值:若互 差超限,应查明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备注栏。 h 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进行测量作业时,应在测量手簿中准确记录天线量高类型和量取位置等 内容。 i 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宜小于2mm;天线高量取应精确至1mm,且宜取互为120 方向上的天线高(互差小于3mm)的均值作为一次量高值。 观测期间,观测员应注意查看接收机实时显示的测站定位信息、接收卫星数、PDOP值、电源 电量等信息;对无相应界面显示的接收机,应注意查看接收机各指示灯显示是否正常;应注意 检查天线对中、水平气泡变化情况;当观测时段时长大于2h时,以上检查应每间隔1h查看 次;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作业调度者,并将处理措施或意见记入测量手薄备注栏。 K 同一时段观测过程不应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采样间隔、天线位置。 1) 为确保卫星定位外业观测成果可靠性,可同时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检测同步环和异步环中3条以 上基线边。

    6.2.11动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观测前,手簿中设置的平面收敛闭值不应超过20mm,垂直收敛阅值不应超过30mm; b) 观测时,卫星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颗数不应少于5颗,PDOP值不应大于6; C) 天线应采用三角支架架设,仪器的圆气泡应稳定居中; d) 观测值应记录收敛、稳定的固定解。经、纬度应记录到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应记录到 0.001m; e) 基准站设置完成后,应至少采用一个已知控制点进行检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50mm; f 一测回的自动观测值个数不应少于10个,定位结果应取平均值; g 测回间应至少间隔60s,下一测回测量开始前,应重新初始化; h) 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20mm或经、纬度的分量较差应小于0.0007",垂直坐标分 量较差应小于30mm。最终观测成果应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 初始化时间超过5min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重启卫星定位接收机,再次初 始化。当重启3次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选择其他时段或者调整控制点位置进行测量。

    6.2.11动态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8动态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的技术指标

    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数据么

    a)静态卫星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应采用经有关部门检定通过的专用软件或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 件。 b 基线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在进行基线解算前,将观测数据统一转换成标准数据交换格 式(RINEX),并在软件中准确设置天线半径、相位中心偏移及变化、天线量测参考点 位置等参数。 2) 基线解算的起算点坐标,宜选用国家或其他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坐标成果;也可采用单点定 位结果,其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3) 可选择单基线解或多基线解模式进行解算,计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并提供相应的方 差一协方差阵。 4)同一时段观测数据的剔除率不宜大于10%。 c)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线长度中误差,按式(1)计算。

    2)同一基线不同时段基线边长较差应满足

    d,≤2V2g 3)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3)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 n——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一一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4)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 n——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o 5 W=yw?+w?+W

    5 5 5 W=/w+w?+W 5 C

    Wx≤2/ng W,≤2/no .(6) Wz≤2Vng W≤2/3ng

    Wx≤2/ng W,≤2/ng Wz≤2/ng W≤2/3ng

    Vax ≤30 VAy≤30 Vaz ≤30

    Vax ≤30 Vay≤3α Vz ≤3g

    基线长度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3)应检查基线向量网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 线;由非同步闭合环构成的网形不应存在自由基线,且组成的闭合环基线数和异步环长度 宜小为适。

    4)平差的成果应包括起算点对应坐标参照系中的各控制点三维坐标、基线向量平差值及其改 正数、基线精度信息、单位权中误差等内容。 e)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亦或工程独立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 2)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采用强制约束或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 符合表5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3 对控制网除进行基线测量外,可利用常规测量方法获得精密测距、精密测角等地面观测数 据,并赋予其适当权值,进行三维联合平差。 4)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中对应基线向量的改正数比较,各分量改正数较 差的绝对值应满足:

    dVax ≤ 2αl dVAy ≤ 2α l dVz≤2αJ

    比中: dVax、dVay、dVz——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较差,单位为毫米 (mm)。 5) 应对平差中所附加的转换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转换参数不显著时应舍弃该参数重新进行 平差处理。 6 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表5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7)平差的成果应包括相应坐标系中各控制点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及其精度信息、基线向量平差 值及其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转换参数、单位权中误差等内容。

    3.1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时,可布设三、四等和一、 二、三级平面控制网。

    6.3.2各等级导线测量布设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6.3.2各等级导线测量布设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6.3.3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b) 加密网宜采用单一附合导线、闭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三种形式之一。 C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9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 0.7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9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 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9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e 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 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收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和勘测设计阶段已有的控制点资 料。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地质、交通、气象、供电、通信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 等方面的资料。 C 导线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 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 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窗、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5) 当利用测区已有控制点时,应对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查,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选点完成后,应绘制导线选点图和点之记草图。

    6.3.5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检定合格,并

    a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 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b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C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 不应超过20。 d)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e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 级仪器不应超过1.5"。 g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a)照准零方向标的,应按度盘位置表配置度

    b)顺时针旋转照准部(1~2)周后照准零方向目标,应读取水平度盘的度、分数值。当采用全站 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应同时读取秒的数值;当采用光学经纬仪时,应重合对径分划线两次并读 取光学测微器读数。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2方向目标,应按本条第2款的规定读数,并应顺时针方向旋转 照准部依次进行3、4、......、n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旋转照准部(1~2)周后照准零方向目标,应按本条第2款的规定读数; e 逆时针旋转照准部,应按与上半测回相反的观测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

    表10水平角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

    注: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 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但应在手簿 中注明。

    6.3.8水平角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3.8水平角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检查并确认平面控制点标石是稳固的。 b 整置仪器,并检查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测量时,不宜小于1.0m; ;一、二、 三级导线测量时不宜小于0.5m c)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时,选择一个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观测方向作为零方 向。 d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按附录D的规定编制方向观测法度盘位置表。 6.3.9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站或照准目标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b 水平角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C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射,气泡中心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 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d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 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 停止观测。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方向数不多于3个的,不必归零。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 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 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各测回间应按照编制好的度盘位置表配置度盘。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 成果。 g)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 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 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 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 差,不应大于本标准表9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6.3.10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b)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C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 的1/3时,应重测该站。 6.3.11 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6.3.12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 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 ya? +(b. D)

    式中: m一 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一一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6.3.15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温度计、气压表等,应及时校验 6.3.16 各等级导线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服务 6.3.17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b)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 新观测。 C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 值。 d)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测距时使用 的温度计及气压表宜和测距仪检定时一致。

    式中: m一 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一一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一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6.3.15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温度计、气压表等,应及时校验 6.3.16 各等级导线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服务 6.3.17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b)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 新观测。 C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 值。 d)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测距时使用 的温度计及气压表宜和测距仪检定时一致。

    e)到达测站后,应立刻打开装气压表的盒子,置平气压表,并应避免受日光曝晒。温度计应悬挂 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以外且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在气压表和温度表与周围温度一致后, 再读取气象数据,温度计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读数精确至0.5hPa。 f)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晴天日出后与日落前半小时内不宜观测,中 午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留有适当的间歇时间。阴天有微风时,可全天观测。在雷雨前 后、大雾、大风、雨、雪天气及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应观测。 g 应执行仪器说明书申规定的操作程序,在晴天作业时,应给仪器遮阳,不应将镜头对向太阳, 也不宜顺光、逆光观测。 h 作业中使用的棱镜应与检验时使用的棱镜一致,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不应存在其他棱镜。对讲 机亦应暂时停止通话。 1 测距边的倾斜改正可采用垂直角或两端点的高差计算。两端点的高差可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 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测距边用垂直角直接计算时,垂直角若采用中丝单向观测,则不 应少于3测回:若采用中丝对向观测,则不应少于2测回。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万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止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标准第6.8.2条

    表11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 a一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一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3.18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 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6.3.19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量的斜距,应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 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1)已知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计算水平距离:

    )观测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

    现测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

    D. 观测边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s一一经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修正后的斜距,单位为米(m); 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单位为米(m); 垂直角观测值,单位为度(°); 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修正量,可按式(12)计算:

    大气折光系数;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6.3.20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13)计算

    6.3.20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13)计算:

    D= S·cos(α + f)

    fofp mg= VN

    式中: fs——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n一一计算f。时的相应测站数; N一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21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式(14)、(15)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建筑软件、计算,可按式(16)计 风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3.21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式(14)、(15)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式(16 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a) 单位权中误差:

    式中: d一一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单位为毫米(mm); n一一测距边数; P一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 ,,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OD b)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式中: P—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c)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dd mpi=μy 2n

    6.3.22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三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 简化方法平差。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成果表中的方位角和边长应采用坐标反算值。 6.3.23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本标准6.3.20条和6.3.21条中的公式计算 也可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6.3.24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 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 6.3.25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 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6.3.26内业计觉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12的规定

    旅游标准表12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
  • 化工标准
  • 相关专题: 园林绿化  
专题: 生产标准 |槽钢标准 |暖通空调施工组织设计 |天然气标准 |仿古建筑 |

常用软件